..续本文上一页身由自现缠眠。”初地又名欢喜地,此时无漏智得到开发,有漏的妄识开始转染成净。在灭尽定的状态下,第七识也不起现行了。但第七识的彻底伏断,小乘须在阿罗汉的位次,此时末那识才会永远改变并舍弃对阿赖耶识的执著。而从大乘的果位来说,必须到八地,也就是无相无功用地,无漏智才能在生命中产生相续不断的作用,有漏妄识不再生起现行。
那么,第七识的永灭到底灭的是什么?是第七识的自体?还是染污的末那识?唯识宗也有不同的说法,即有体无和用无两种观点。安慧论师认为,永灭就是没有了末那识这回事;而护法论师则认为,末那识还是有的,只是其染污成分没有了,从此将以清净面目出现。
第四节 第三能变--前六识
第三能变主要讲的是前六识。前六识属于我们能够意识到的范畴,同时也是世间哲学、宗教及早期部派佛教都曾讲到的。所以在讨论第三能变时,没有教证和理证的内容,因为前六识的内容是佛法与世间所共有的,不需要对此进行论证。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是唯识学不共的理论,这就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论证。
前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成唯识论》中,关于第三能变的内容为七段九门。
一、六识差别
第一为能变差别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是: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三能变的差别有六种。从识的自体来区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有各自独立的自体,所以唯识学属于多元论。
六识的名称又是如何而来的呢?在唯识学中,有依根得名和依境得名的不同定义方式。所谓依根得名,就是以根作为识的所依,如建立在眼根上的识为眼识,建立在耳根上的识为耳识,依此类推。若是依境得名,应名为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为什么六识是依根而不是依境得名呢?有五方面的原因:即依义、发义、属义、助义、如义。
一、依义:眼识依眼根而住,耳识依耳根而住,鼻识依鼻根而住,即“依根处所,识依而住故。”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是通过眼根、耳根、鼻根的作用而有。
二、发义:识由根所引发,而根的变化又会影响到识的认识作用。如近视眼、老花眼之类的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到眼识对世界的认识。
三、属义:识的种子始终相属于根。如眼识属于眼根,耳识属于耳根,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彼此缺一不可。如果仅有根而没有识,比如死者,眼识是无法产生作用的;如果仅有识而没有根,比如盲人,眼识同样不能产生作用。
四、助义:根和识是互相影响的,根必须在识的协助下才能产生作用,而识也必须在根的协助下才能产生作用。一方面,当根发生变化时,识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当识产生病变时,根的认识也会受到影响。如精神病患者看到的世界,往往和常人看到的世界不同。
五、如义:根和识的性质是一样的,都属于有情。而六尘的境界,如色、声、香、味、触、法,则是属于无情的境界。
六识因此五义而得名,其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依的根都是物质的,而第六意识所依的根则是精神的,依第七识意根而展开。
二、六识的体相
第二为自性行相门,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是:
“了境为性相”
“了境”即了别境界,这一特征既是前六识的特征,也是前六识的体相。“性”就是体性,为四分中的自证分;“相”就是行相,是对相状所产生的分别能力,为能缘的见分。
前六识的特点为了别。事实上,每个识都有了别的功用,为什么唯独将前六识作为了别识呢?因为了别有粗了别和细了别之分,前六识具有粗了别的功用。六识依六根而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是我们所能感知的粗相显著的境界。而第七识和第八识的了别却微细难知。
三、六识的伦理属性
第三为三性分别门,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是:
“善不善俱非”
三性是佛法对不同行为属性的区分和定义。此处的“俱非”,是指非善非不善,即无记。所谓“善不善俱非”,就是说六识通于善、不善和无记三性。
第七识和第八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其性质为无记,区别只是在于,前者为有覆无记,后者为无覆无记。前六识则属于意识的范畴,在活动时有一系列心所与其相应,表现在行为往往带有某种倾向。
在前六识中,第六识的活动共有五十一种心所和其相应,也就是一切心所都和意识相应。如果第六识与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舍、不害等善心所相应的话,就会导致善的行为;而与无惭、无愧、嗔、忿、恨、覆、恼、嫉、悭、害等不善心所相应的话,就会导致不善的行为;若既未与善心所相应,也未与不善心所相应,便是无记的行为。
虽然这些心所从理论上说只是第六识的助手,但在很多时候,第六意识并不总能当家作主,它的大权早就旁落了,只是一个被操纵的傀儡而已。因为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嗔恨、我慢、嫉妒等烦恼都具有强大的力量,正是它们左右并主宰着我们的生命。有些人贪心特别重,当贪心成为心灵主宰时,即使理智告诉他不能再贪,却仍然身不由已地贪著。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贪婪成性,在佛经中则称其为“贪性人”。当然这和种子有关,可种子也是从不断的培养中来。如果我们对不善的心所听之任之,使它们在生命中形成主导力量,再想进行管束就很困难了。就像那些有权有势的下属,往往会利用手中的实权来架空主人。由此可见,现实世界的很多现象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映照。
我曾在法国梅村参加“世界和平宗教研讨会”,一行禅师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世界和平始于人类内心的和平。”这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思想精神,如果没有正确的观照,没有内心的和平,世界和平又从何而来呢?美国的“9·11事件”就是个沉重教训,虽然他们建构了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却无法防范如此原始的攻击方式。所以说,若以武力相互防范,结果必然是防不胜防。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要以慈悲心来化解彼此的怨仇。
因为第六识通于三性,所以我们才会产生善、不善和无记的行为。前五识也有善或不善的行为,但前五识的认识属于现量,这一过程非常短暂,所以它们的活动多是在意识引导下进行。《八识规矩颂》的第一句就是:“性境现量通三性”。“性境”是佛法所讲到的三种境界之一,另外还有带质境和独影境。性境为前五识所缘的境界,是没有介入情绪分别的客观存在,也是如实呈现的心灵影像。带质境,是以我们所缘的真实境界为基础,在介入情绪后所呈现的错误境界。独影境,就是纯粹的意识行为,在没有接触外境时,我们同样能展开回忆、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也会在心灵出现影像。“现量”是说前五识的认识属于直觉,当我们对事物作出判断后,就已不再是现量。比如我们看到桌子并意识到这是桌子,就由现量进入了比量和非量的范畴。正因为前五识的所缘为性境,能缘为现量,所以本身没有能力主动行善或作恶,只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展开活动。因而在善恶行为上,第六意识属于主动的一方,而前五识属于被动的一方。
那么,当意识在活动时,三性会不会同时发生?从我们的心理活动到行为本身,能否同时具足善或不善的心理因素?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三性俱转和不俱转。有的论师主张不俱转,即我们的善恶心理总是有先后次第,不会同时产生;还有的论师主张三性可以俱转,因为五识是多刹那俱生,所以善、不善和无记的行为可以同时发生。比如我们看到喜欢的东西产生盗心,但在此同时,可能又会因听到佛法生起惭愧之心。而眼睛的看与耳朵的听是同时进行的,由此引发的盗心和惭愧心也是同时生起的。我们的心念非常复杂,时常都处于矛盾之中。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这样的经验,有时我们虽然做的是好事,但也可能带着些许不良的动机;有时虽然做的是坏事,但也可能掺杂着某些善意的成分。以唯识宗正宗的思想而言,是主张三性俱转而非不可俱转。
在我们学习唯识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每个问题都要落实到生活中去思考,对照我们的心理状态来分析,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接受,才能进一步信受奉行。
四、六识的相应心所
相应门在《唯识三十论》中所占的份量非常大,其中主要谈到两个问题,一是前六识与心所相应的情况,一是前六识与哪些受相应。这里虽然是说前六识,但侧重从第六识的角度来说。关于这部分内容,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是: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这六种类型是唯识宗对五十一种心所所作的分类。
一、遍行心所:包括触、作意、受、想、思五种。所谓遍行,是指它的活动范围特别广泛,不仅伴随任何一种识的活动,还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所有处所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所有时空。
二、别境心所:包括欲、胜解、念、定、慧五种。所谓别境,是指它的活动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产生。比如说,欲是在喜欢的前提下产生;胜解是在具备坚定信念的前提产生;念是以曾经熟悉的境界为对象而产生;定是在心注一境,精神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产生;慧是在正见的指引下生起。
三、善心所:也就是我们的善心,为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共有十一种。
四、烦恼心所:此为根本烦恼六种,是扰乱我们内心宁静的主要因素,也是其他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
五、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而产生,共有二十种。其中又分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二种和大随烦恼八种。这三种烦恼是根据它们各自活动的范围来区分,大随烦恼活动的范围最大,其他…
《唯识三十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