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此等略义云何应知?颂曰: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见如此理,所求二净空。
为常益有情,为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
为种性清净,为得诸相好,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
论曰:能食空者,依内处说即是内空。所食空者,依外处说即是外空。此依身者,谓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内外空。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如理者,谓胜义,即如实行所观真理,此即空故名胜义空。菩萨修行为得二净,即诸有为无为善法,此二空故名有为空及无为空。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生死为空。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磐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诸圣种姓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
这是讲第四个问题。空的种类差别一共有十六种。关于空的种类差别,在《般若经》中讲得特别多,有十六种空,十八种空,二十种空等。在唯识经论中,比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讲到空的差别有十六种。本论也讲十六种空的差别。
上列一共有三颂。此三颂主要解释十四种空。本来有十六种空,这里先介绍十四种。这十四种空,主要解释两个问题,一方面解释十四种空的内容指的是什么,另一方面解释为什么要观这些空。
一、内空:“论曰:能食空者,依内处说即是内空。”能食空,依内处说。什么叫内处?我们知道,十二处有六内处、六外处。六内处是六根,六根就叫能食。因为六根能够享受六尘的境界,所以叫六内处。平常说受用,比如嘴巴能吃东西,这是舌根的受用;闻到香味,啊!这香味真好啊!这是鼻根的受用,我们喜欢燃上一柱香,让佛、菩萨的鼻根得到受用,同时也让自己的鼻根得到受用;很多人喜欢旅游、喜欢观赏风景,这是让眼根得到受用;还有很多人喜欢听鸟语,喜欢听悦耳的恭维、赞叹,这是让耳根得到受用,因为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或者说喜欢呆在舒适的环境里,身上脏了还要洗澡,这是身根的受用;或者说喜欢忆念一些开心的事,心花怒放,这是意根的受用。六根能够受用六尘的境界,所以叫能食。内,相对外说,外六根不能受用境界,只有内六根才能受用六境。六处是因缘和合,并无实我实法,所以说为内空。
二、外空:“所食空者,依外处说即是外空。”所食空,依外处说。外处就是六尘。六尘是六根所受用的对象,所以叫所食。六尘也称为外六处。外六处因缘和合,并无实我实法,说为外空。
三、内外空:“此依身者,谓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内外空。”此,指能食、所食,也就是六根、六尘所依止的色身生命。说根、说尘都不能离开五蕴色身。根据有情的五蕴色身说为内外空。因为内和外都没有离开依止的五蕴色身,此色身依因缘和合,并无实我实法,说为内外空。
四、大空:“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诸器世间名为所住。有情的根身依赖不能离开器世间,器世间是有情赖以生存的大环境,所以器世间名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器世间非常宽广,小的说就是地球,大的说就是整个宇宙。“所住空故说名大空”,所住的器世间并不是如众生所执著的那样,认为器世间是永恒的、实在的,实际是空的,所以称为大空。
五、空空:“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此”,指前面说的四种空,也就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和大空。谁能见到这四种空呢?需要有智慧,才有能力看到内空、外空、内外空和大空。所以说“智能见内处等空”。这种能够见到空的智慧,就叫空智。空智也并非实我实法,所以称为空空。
六、胜义空:“如理者谓胜义。即如实行所观真理,此即空故名胜义空。”如理,指胜义。胜义为什么叫如理呢?胜义是最殊胜的境界,它是“如实行所观真理”,用如实的智慧所观照的真理,即智慧所证得的、所通达的对象,这就是胜义。所以说胜义就是最殊胜的境界。“此即空故名胜义空。”胜义由断除实我实法二执之后所证得的空性,是为胜义空。
七、有为空:八、无为空:“菩萨修行为得二净,即诸有为无为善法,此二空故名有为空及无为空。”二净,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清净。菩萨要得有为、无为的善法和有为、无为的清净,应如何才能得到呢?“此二空故”,菩萨必须观有为、无为是空的,才能得有为、无为的善,才能得有为、无为的清净。如果不能观有为、无为是空,反而对有为、无为法产生一种妄执,就永远不能证得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清净。
九、毕竟空:“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行菩萨道的人,他们的任务是饶益有情众生,并且尽未来际,就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所以,菩萨要饶益众生的话,就必须观有情空。如果菩萨不能观有情空,那就没有办法平等饶益有情。因为假如你执著有情,你就会觉得现在的人很不可救药,有这种感觉之后,那实在很糟糕。他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你难过了,就想:这有情真没有什么好饶益的。再不然你这样想,某某跟我关系不错,某某跟我没什么关系,于是你就饶益跟你有关系的有情,跟你无关的有情就不饶益了。这实在很糟糕。所以,菩萨必需观有情空,无我相无人相,才能尽未来际地饶益一切有情,这一点很关键。
十、无际空:“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为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生死为空。”生死是没完没了的,菩萨要度的众生也是没完没了的。这样一来,有些学佛的人,对生死就产生一种厌离,觉得生死实在是太讨厌了。这是因为把生死看得太实在,因此才会对生死生起讨厌的情绪,所以说“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了使菩萨不厌舍生死,所以必须观生死为空。如《心经》中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也没有,老死也没有,生死的当下就是没有生死。这样一来,既然没有生死,也就不用厌舍生死了。
十一、无散空:“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槃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需修很多很多的善法来积蓄成佛的资粮。这些善法,不仅指十善,它应该包括,一切跟成佛有关的法门,都称为善法。如果把这些善法看得很实在的话,菩萨就会觉得自己已经修了很多善法,现在就可以入涅槃,不必再修了。所以,菩萨在修善法的同时,观善法也是空。所谓观三轮体空,即使到了涅槃位也不会散舍,这叫无散空。无散就是不舍,由观空而能不舍善法。
十二、本姓空:“诸圣种姓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从唯识宗的思想说,种姓就是种子。唯识宗认为,世间万法所生都需要种子,乃至成佛、做菩萨、成阿罗汉,这些都需要无漏种子。种子在唯识宗里又叫种姓,种姓是决定行者成圣贤,决定行者解脱生死、解脱烦恼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种性,修行白搭,修亿万数劫也没用。原因是,如果没有菩萨的种性,就不可能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声闻的种性,就不可能修行成就阿罗汉。
所以,在唯识宗里很注重种性的思想。唯识学者认为,有情一共有五种种性。五种性中有一种称为“无种性”,意思是没有种性,没有圣贤的种子。这种人就是《涅槃经》中所说的一阐提,阐提种性永远不会修行,永远也不会成佛。你们要骂哪个人没善根,就骂他无种性、一阐提。除了无种性外,还有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和不定种性,共有五种种性。这五种种性,就是决定修行人未来的修行能取得怎么样的成就,这很重要。
这里说“诸圣种性自体本有”,圣人要成就的圣种性,本来就有的。比如修菩萨道的人,本来就有的菩萨种姓。“非习所成”,并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所以叫本性。所谓本性,本来就有的东西。
“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菩萨为了快速地成就圣贤的种性,早一点清净,早一点把圣种性开发出来,那应该怎么办?必需观空。因为只有通过观空,才能遣除妄执、相执。把妄执和相执遣除之后,圣种性自然显现出来。如果不能遣除妄执、相执的话,圣种性就显现不出来。
十三、相空:“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学佛的人,都很仰慕佛菩萨的道德、慈悲,同时也很敬仰佛菩萨相貌的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它也是虚幻的,学佛的人不可以执著这种相。如果执著这种外在的相,那就永远不能证得佛陀的实相和法身。佛陀的法身,才是佛陀的真实相。所以,修行的人不要执著佛陀的色身相,要观相空。《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十四、一切法空:“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从佛陀的一切功德成就上来说。力,指十力。佛陀的功德有十种力量,这十种力量非常特殊。无畏,指四无畏,佛陀有四种无畏。“等”表示还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如十八不共法等。要令这一切功德都能得到清净,必须观空。如果不观空,面对佛陀的种种功德产生妄执、相执,那么永远都不能成就佛陀的无尽功德。
“是十四空随别安立。”这十四种空,根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的相执、妄执的基础上而说空的。所以…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