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11

  ..续本文上一页说空的意义,总体上说就是为了遣除这两种执著,遣除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相执和妄执。

   是十四空随别安立,此中何者说名为空?颂曰:

   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

   论曰:补特伽罗及法实性,俱非有故,名无性空。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于前所说能食空等,为显空相别立二空。此为遮止补特伽罗,法增益执,空损减执,如其次第立后二空。

   前面所说的十四种空,主要是为了遣除相执而差别安立。这里对空的本质,哪些属于空,哪些属于不空,再作进一步的交待。这个交待主要说明两种空,这两种空加上前面所说的十四种空,就凑成十六种空。

   十五、无性空:“论曰:补特伽罗及法实性,俱非有故,名无性空。”这里要说的两种空,第一种叫无性空,第二种叫无性自性空。其实这两种,一种说来是空,一种说来是有。我告诉大家,现在要说的无性空指的是空。“补特伽罗”,译为数取趣,指有情。“法”指诸法。众生所执著的实在的我和实在的法,事实上有没有?事实上是没有。所以说“俱非有故,名无性空”。无性空指我的实性和法的实性根本没有,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只是凡夫的妄执,错误地认为它是有,事实上,它根本就没有,所以叫无性空。

   十六、无性自性空:“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这下麻烦了(众笑)。当说到无性空的时候,一方面否定我法性是没有,同时另一方面在肯定我空法空的真如是有。这点大家必须注意。当我们认识无性空的时候,一方面否定我执和法执是没有,但是,从另一方面可以肯定,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是有。所以说“此无性空非无自性”,无性空不是没有自性,它还是有自性的。说没自性是指我法执性,但是,我空法空的真如还是有的。因为,“空以无性为自性”,二空的真理透过我空法空得以显现,所以说“故名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指的是二空的真如之理,它通过无人执性、无法执性来显现,所以叫作无性自性空。

   “于前所说能食空等,为显空相别立二空。”前面所说的能食空等十四种空,含对治性。为了进一步显示空的道理和空的实质,所以建立这二空。“此为遮止补特伽罗,法增益执,空损减执,如其次第立后二空。”后面两种空,它可以遮止对空有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认识和错误的执著。这两种错误的执著,一种是增益执,另一种是损减执。

   什么叫增益执、损减执呢?如果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大家错把它当成是有,这就是增益执。这个东西本来就有,如果把它当作没有,这就是损减执。比如说有五个苹果,大家认为有八个,这就是增益执;反过来说,本来有八个苹果,而大家认为只有五个,那就成损减执。

   现在说的这两种空,一种是为了对治增益执,另一种是为了对治损减执。其中,无性空对治增益执。因为我法二执,在客观上本来就不存在。可是,凡夫众生因为妄执的关系,一直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增益执。无性空就是为了对治这种增益执。透过妄执所显现的真理,即二空真如,它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凡夫众生没有智慧,认识不到这种真理,从来觉得它不存在,这就是损减执。所以,无性自性空就是为了对治损减执。所以说,这两种空是为了对治这两种执著。     

  乙五、空性差别的成立

   如是已显空性差别,此成立义云何应知?颂曰:

   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

   论曰: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容杂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若对治已生亦不清净,则应求解脱勤劳无果。

   “论曰: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容杂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空性有两种。一种是空性的杂染状态,还有一种是空性的清净状态。这两种状态,在事实上、客观上都存在,并不是不存在。为什么?“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容杂染者”,假如诸法空性没有产生对治之前,不允许杂染的存在,事实上,没有产生对治之前,般若智慧没有产生之前,杂染应该是存在的。如果不承认它的存在,那又会怎么样呢?则“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那就好了,众生不用修行,就自然解脱了。修行的过程就是断染取净,如果没有杂染存在,还修行干什么?可是,事实上,众生解脱不解脱呢?不解脱。既然不解脱,我们应该承认空性存在杂染的状态。

   “若对治已生亦不清净,则应求解脱勤劳无果。”另外,对空性的清净状态应该要承认。如果不承认的话,对治道已生起,般若智慧已经开发出来以后,仍然不能够解决空性杂染的问题,仍然不能证得清净,或者说不存在清净的空性,那会怎么样呢?学佛修行就没有结果。因为没有清净的空性可以证得。

   所以,如果不承认杂染空性的状态,大家就不必出家了。出家干什么?修行也不用修,本来就解脱了,还修什么?多此一举。如果不承认空性的清净状态,修行也没用,修上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也是白搭,永远都是杂染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空性有杂染的状态,同时也必须承认空性有清净的状态。正因为空性有虚妄分别的杂染状态存在,凡夫众生才始终在生死中流转,才需要在闻思经教中勤修戒定慧寻求解脱;同时,也因为空性有清净的状态存在,凡夫众生通过断染取净,学佛修行才有个终极目标。

   既尔,颂曰: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论曰:云何非染非不净?以心性本净故。云何非净非不染?由客尘所染故。是名成立空差别义。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这是对空性的实质作进一步地说明,为什么清净的空性会有杂染的状态呢?

   “论曰:云何非染非不净?以心性本净故。”为什么说非染?非染到底清净还是不清净?非染应该说是清净的。“非”就是“不是”,“非染”就是“不是染”,不是染污,当然是清净了。非不净到底是染污的还是清净的?(众答)也是清净的。如果说非净,那是染。这里说非不净,所以还是清净。为什么?“以心性本净故”。原因是心性本净。心性主要指空性,因为空性本来清净,所以才说它非染非不净。

   “云何非净非不染?”非净当然是染污的,非不染当然是染。为什么说“非净非不染”?原因是“由客尘所染故”。之所以说空性是染污的,原因是被客尘染污的关系。就象前面所举的水、虚空、金矿等喻一样,水里有尘埃,虚空有乌云,金矿有杂质。杂染的空性就象这几个比喻一样,所以说“由客尘所染故”。为什么又说空性是清净的?原因是空性的本质是清净的。为什么又说空性有染污的状态?原因是被客尘所染污了。

   “是故成立空性差别义。”为什么说空性有差别义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它的本质说是清净,另一方面是从被客尘染污的角度说是杂染。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所以说空性有差别义。

   此前空义总有二种,谓相安立。相复有二,谓无及有。空性有相,离有离无离异离一以为其相。应知安立即异门等。

   “此前空义总有二种,谓相安立。相复有二,谓无及有。空性有相,离有、离无、离异、离一以为其相。”这是对空性的内容来个总结和归纳。“谓相安立,相复有二”,什么叫相?相就是空性的体相。怎么样去认识?“谓无及有”,从有和无两个方面来认识。但是,“空性有相,离有、离无、离异、离一”,对空性的本质的认识应该离开有边,离开无边;离开异边,离开一边;以此“为其相”。所以,对空性的认识应该离有、离无、离一、离异,如此才能安立空性的体相。

   “应知安立即异门等。”空性要说的几个方面的内容:空性的安立、空性的差别、空性的异门、空性不同的名称,前面都已经讲过。

   总结一下。相品到这里说完了。这是《辩中边论》中最关键的一品。这一品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辩虚妄分别相,另一方面是辩空性。

  辩障品第二

   “障”是障碍,能令般若智慧不能生起,胜义、涅槃不能证得。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很多障碍。从内在的身心到外在的环境,有各种各样的障碍和烦恼。烦恼本身就是修行最大的障碍;还有因为在过去生,没有培植殊胜的因缘,所感得的果报。表现在生活中,比如说,有的人想用功修行,他(她)可能就要生病;或者有很多人骚扰不休;或者说想要修行,根本就没有时间,一天到晚有很多琐事缠身;或者说想修行,跟你住在一起的人,一天到晚喜欢听收音机,喜欢开电视,喜欢聊天,你坐在那里静不下来,LL。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障碍。还有,一个人的根性太劣,对修行也是一种障碍。当你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有魔障,有魔鬼来找你,这时就会说“业障”、“魔障”。这些都属于障碍。所以,修行会有很多很多障碍。

   在唯识宗里通常说有两种障碍比较著名,也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在这一品讲障,对于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所能碰到的各种障碍,基本上都有讲到。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说障,所以这一品关于障碍的内容和种类,讲得实在很全面。  

  甲一、五障

   已辩其相,障今当说。颂曰:

   具分及一分,增盛与平等。于生死取舍,说障二种性。

   论曰:具分障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于诸菩萨种性法中具为障故。一分障者,谓烦恼障,障声闻等种性法故。增盛障者,谓即彼贪等行。平等障者,谓即彼等分行。取舍生死,能障菩萨种性所得无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如是五障,随其所应,说障菩萨及声闻等二种种性。

   “已辩其相,障今当说。”《辩相品》说了诸法总相,这一品讲障。这一颂讲五障。

   “论曰:具分障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于诸菩萨种性法中具为障故。…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