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11

  ..續本文上一頁說空的意義,總體上說就是爲了遣除這兩種執著,遣除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所産生的相執和妄執。

   是十四空隨別安立,此中何者說名爲空?頌曰:

   補特伽羅法,實性俱非有。此無性有性,故別立二空。

   論曰:補特伽羅及法實性,俱非有故,名無性空。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爲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于前所說能食空等,爲顯空相別立二空。此爲遮止補特伽羅,法增益執,空損減執,如其次第立後二空。

   前面所說的十四種空,主要是爲了遣除相執而差別安立。這裏對空的本質,哪些屬于空,哪些屬于不空,再作進一步的交待。這個交待主要說明兩種空,這兩種空加上前面所說的十四種空,就湊成十六種空。

   十五、無性空:“論曰:補特伽羅及法實性,俱非有故,名無性空。”這裏要說的兩種空,第一種叫無性空,第二種叫無性自性空。其實這兩種,一種說來是空,一種說來是有。我告訴大家,現在要說的無性空指的是空。“補特伽羅”,譯爲數取趣,指有情。“法”指諸法。衆生所執著的實在的我和實在的法,事實上有沒有?事實上是沒有。所以說“俱非有故,名無性空”。無性空指我的實性和法的實性根本沒有,客觀上根本不存在,只是凡夫的妄執,錯誤地認爲它是有,事實上,它根本就沒有,所以叫無性空。

   十六、無性自性空:“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爲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這下麻煩了(衆笑)。當說到無性空的時候,一方面否定我法性是沒有,同時另一方面在肯定我空法空的真如是有。這點大家必須注意。當我們認識無性空的時候,一方面否定我執和法執是沒有,但是,從另一方面可以肯定,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是有。所以說“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無性空不是沒有自性,它還是有自性的。說沒自性是指我法執性,但是,我空法空的真如還是有的。因爲,“空以無性爲自性”,二空的真理透過我空法空得以顯現,所以說“故名無性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指的是二空的真如之理,它通過無人執性、無法執性來顯現,所以叫作無性自性空。

   “于前所說能食空等,爲顯空相別立二空。”前面所說的能食空等十四種空,含對治性。爲了進一步顯示空的道理和空的實質,所以建立這二空。“此爲遮止補特伽羅,法增益執,空損減執,如其次第立後二空。”後面兩種空,它可以遮止對空有問題上的兩種錯誤認識和錯誤的執著。這兩種錯誤的執著,一種是增益執,另一種是損減執。

   什麼叫增益執、損減執呢?如果這個東西本來沒有,大家錯把它當成是有,這就是增益執。這個東西本來就有,如果把它當作沒有,這就是損減執。比如說有五個蘋果,大家認爲有八個,這就是增益執;反過來說,本來有八個蘋果,而大家認爲只有五個,那就成損減執。

   現在說的這兩種空,一種是爲了對治增益執,另一種是爲了對治損減執。其中,無性空對治增益執。因爲我法二執,在客觀上本來就不存在。可是,凡夫衆生因爲妄執的關系,一直認爲它是存在的,這就是增益執。無性空就是爲了對治這種增益執。透過妄執所顯現的真理,即二空真如,它才是真實的存在。因爲凡夫衆生沒有智慧,認識不到這種真理,從來覺得它不存在,這就是損減執。所以,無性自性空就是爲了對治損減執。所以說,這兩種空是爲了對治這兩種執著。     

  乙五、空性差別的成立

   如是已顯空性差別,此成立義雲何應知?頌曰:

   此若無雜染,一切應自脫。此若無清淨,功用應無果。

   論曰:若諸法空未生對治無容雜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若對治已生亦不清淨,則應求解脫勤勞無果。

   “論曰:若諸法空,未生對治無容雜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空性有兩種。一種是空性的雜染狀態,還有一種是空性的清淨狀態。這兩種狀態,在事實上、客觀上都存在,並不是不存在。爲什麼?“若諸法空,未生對治無容雜染者”,假如諸法空性沒有産生對治之前,不允許雜染的存在,事實上,沒有産生對治之前,般若智慧沒有産生之前,雜染應該是存在的。如果不承認它的存在,那又會怎麼樣呢?則“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那就好了,衆生不用修行,就自然解脫了。修行的過程就是斷染取淨,如果沒有雜染存在,還修行幹什麼?可是,事實上,衆生解脫不解脫呢?不解脫。既然不解脫,我們應該承認空性存在雜染的狀態。

   “若對治已生亦不清淨,則應求解脫勤勞無果。”另外,對空性的清淨狀態應該要承認。如果不承認的話,對治道已生起,般若智慧已經開發出來以後,仍然不能夠解決空性雜染的問題,仍然不能證得清淨,或者說不存在清淨的空性,那會怎麼樣呢?學佛修行就沒有結果。因爲沒有清淨的空性可以證得。

   所以,如果不承認雜染空性的狀態,大家就不必出家了。出家幹什麼?修行也不用修,本來就解脫了,還修什麼?多此一舉。如果不承認空性的清淨狀態,修行也沒用,修上叁大阿僧祗劫的時間,也是白搭,永遠都是雜染的。所以,我們必須承認空性有雜染的狀態,同時也必須承認空性有清淨的狀態。正因爲空性有虛妄分別的雜染狀態存在,凡夫衆生才始終在生死中流轉,才需要在聞思經教中勤修戒定慧尋求解脫;同時,也因爲空性有清淨的狀態存在,凡夫衆生通過斷染取淨,學佛修行才有個終極目標。

   既爾,頌曰:

   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

   論曰:雲何非染非不淨?以心性本淨故。雲何非淨非不染?由客塵所染故。是名成立空差別義。

   “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這是對空性的實質作進一步地說明,爲什麼清淨的空性會有雜染的狀態呢?

   “論曰:雲何非染非不淨?以心性本淨故。”爲什麼說非染?非染到底清淨還是不清淨?非染應該說是清淨的。“非”就是“不是”,“非染”就是“不是染”,不是染汙,當然是清淨了。非不淨到底是染汙的還是清淨的?(衆答)也是清淨的。如果說非淨,那是染。這裏說非不淨,所以還是清淨。爲什麼?“以心性本淨故”。原因是心性本淨。心性主要指空性,因爲空性本來清淨,所以才說它非染非不淨。

   “雲何非淨非不染?”非淨當然是染汙的,非不染當然是染。爲什麼說“非淨非不染”?原因是“由客塵所染故”。之所以說空性是染汙的,原因是被客塵染汙的關系。就象前面所舉的水、虛空、金礦等喻一樣,水裏有塵埃,虛空有烏雲,金礦有雜質。雜染的空性就象這幾個比喻一樣,所以說“由客塵所染故”。爲什麼又說空性是清淨的?原因是空性的本質是清淨的。爲什麼又說空性有染汙的狀態?原因是被客塵所染汙了。

   “是故成立空性差別義。”爲什麼說空性有差別義呢?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它的本質說是清淨,另一方面是從被客塵染汙的角度說是雜染。因爲這兩個方面的原因,所以說空性有差別義。

   此前空義總有二種,謂相安立。相複有二,謂無及有。空性有相,離有離無離異離一以爲其相。應知安立即異門等。

   “此前空義總有二種,謂相安立。相複有二,謂無及有。空性有相,離有、離無、離異、離一以爲其相。”這是對空性的內容來個總結和歸納。“謂相安立,相複有二”,什麼叫相?相就是空性的體相。怎麼樣去認識?“謂無及有”,從有和無兩個方面來認識。但是,“空性有相,離有、離無、離異、離一”,對空性的本質的認識應該離開有邊,離開無邊;離開異邊,離開一邊;以此“爲其相”。所以,對空性的認識應該離有、離無、離一、離異,如此才能安立空性的體相。

   “應知安立即異門等。”空性要說的幾個方面的內容:空性的安立、空性的差別、空性的異門、空性不同的名稱,前面都已經講過。

   總結一下。相品到這裏說完了。這是《辯中邊論》中最關鍵的一品。這一品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辯虛妄分別相,另一方面是辯空性。

  辯障品第二

   “障”是障礙,能令般若智慧不能生起,勝義、涅槃不能證得。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很多障礙。從內在的身心到外在的環境,有各種各樣的障礙和煩惱。煩惱本身就是修行最大的障礙;還有因爲在過去生,沒有培植殊勝的因緣,所感得的果報。表現在生活中,比如說,有的人想用功修行,他(她)可能就要生病;或者有很多人騷擾不休;或者說想要修行,根本就沒有時間,一天到晚有很多瑣事纏身;或者說想修行,跟你住在一起的人,一天到晚喜歡聽收音機,喜歡開電視,喜歡聊天,你坐在那裏靜不下來,LL。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障礙。還有,一個人的根性太劣,對修行也是一種障礙。當你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還有魔障,有魔鬼來找你,這時就會說“業障”、“魔障”。這些都屬于障礙。所以,修行會有很多很多障礙。

   在唯識宗裏通常說有兩種障礙比較著名,也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現在這一品講障,對于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所能碰到的各種障礙,基本上都有講到。它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說障,所以這一品關于障礙的內容和種類,講得實在很全面。  

  甲一、五障

   已辯其相,障今當說。頌曰:

   具分及一分,增盛與平等。于生死取舍,說障二種性。

   論曰:具分障者,謂煩惱障及所知障,于諸菩薩種性法中具爲障故。一分障者,謂煩惱障,障聲聞等種性法故。增盛障者,謂即彼貪等行。平等障者,謂即彼等分行。取舍生死,能障菩薩種性所得無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如是五障,隨其所應,說障菩薩及聲聞等二種種性。

   “已辯其相,障今當說。”《辯相品》說了諸法總相,這一品講障。這一頌講五障。

   “論曰:具分障者,謂煩惱障及所知障,于諸菩薩種性法中具爲障故。…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