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12

  ..續本文上一頁”第一種具分障。具是完整的意思。具分障是完整的全面的一種障礙。這種障的內容包括煩惱障和所知障。具分障能障什麼人呢?能障菩薩,“于諸菩薩種性法中具爲障故”,煩惱障和所知障主要障礙菩薩的修行。障礙不障礙聲聞人呢?障礙?不障礙?說障礙的時候,錯了!說不障礙的時候,也錯了!爲什麼呢?因爲菩薩的兩種障礙中,一種障聲聞,一種不障聲聞。煩惱障能障礙聲聞人,而所知障不障礙聲聞人。所以,說到菩薩兩種障礙的時候,對聲聞人來說又障又不障。

   “一分障者,謂煩惱障,障聲聞等種性法故。”第二種一分障。一分障指完整障中一分的障礙,指的是煩惱障。煩惱障主要障礙聲聞人。聲聞人修行爲什麼不能解脫?就因爲有煩惱;斷了煩惱之後,就能證得涅槃;證得涅槃之後就能成就解脫。所以聲聞人只要斷除煩惱障之後,就能夠解脫。至于所知障,因爲聲聞人不想成佛,不要成就一切智慧,也不要成就差別智,也不需要五明處學。所以,所知障對聲聞人來說就不存在障礙的問題。比如說,想到國外定居的人,如果不懂外語,語言不通,無法交流信息,這是一種障礙。假如不想到國外定居的人,終身在鄉下的小廟呆著,不懂外語,這對你來說是不是障礙?那就不成爲障礙了。所以,不當菩薩,所知障對你來說自然不是障礙。如果要當菩薩,你必需成就一切智慧,那麼,所知障對你來說就是障礙了。

   “增盛障者,謂即彼貪等行。”第叁種增盛障,指煩惱障的內容。煩惱的種類很多,最重要的有根本煩惱六種,隨煩惱二十種。在這二十六種煩惱中,它有增盛。什麼叫增盛?就是說,在二十六種煩惱中,每個人的煩惱有偏重,其中某一種煩惱的力量特別大,這就是增盛。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在貪、嗔、癡的煩惱中,是不是有某一種煩惱特別嚴重,或者說都一樣?可能貪心特別重,有可能嗔恨心特別重,也有可能愚癡特別重,或者我慢特別重,或者懷疑心特別重,或者嫉妒心特別重等等。在這些煩惱中,有沒有一種比較偏重的呢?有沒有?大多數的人,煩惱並不是平衡發展,一般來說都是有所偏重。這個偏重也是慢慢培養出來的,這就叫增盛。針對這樣的問題,在修行中有對治法門。佛陀說的衆多法門,每一種法門都是針對某一種特殊的煩惱而說的。譬如多貪衆生不淨觀,多嗔衆生慈悲觀,愚癡衆生因緣觀,散亂衆生數息觀,多障衆生念佛觀等等,主要針對增盛的煩惱而修對治。增盛煩惱既障聲聞也障菩薩。菩薩出現這種障礙,它就障礙菩薩;聲聞出現這種障礙,它就障礙聲聞;我們出現這種狀態,它就障礙我們。

   “平等障者,謂即彼等分行。”第四種平等障。彼,指前面所說的種種煩惱。“等分行”就是平等發展,貪嗔癡的勢力每一種差不了多少,這叫平等障。

   “取舍生死,能障菩薩種性所得無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生死取舍障,它障的對象是誰呢?主要是菩薩。對聲聞人來說,他們對于生死的問題必需有取有舍,取涅槃舍生死。對于菩薩來說,菩薩不可以厭離生死,不可以自己證得涅槃,不可以安住于涅槃中享受快樂,不可以貪著涅槃的快樂。所以說,逃避生死,厭離生死,貪著涅槃的快樂,這對菩薩所得的無住涅槃,形成一種很大的障礙。無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果厭離生死,逃避生死,貪著涅槃,就不能做到無住涅槃。

   “如是五障,隨其所應說障菩薩及聲聞等二種種性。”這五種障障礙了菩薩種性,也障礙了聲聞種性。其中有所偏重。具分障菩薩,一分障聲聞,增盛障、平等障障叁乘,取舍生死障重點障菩薩。    

  甲二、九結障

   複次,頌曰:

   九種煩惱相,謂愛等九結。初二障厭舍,余七障真見。

   謂能障身見,彼事滅道寶。利養恭敬等,遠離遍知故。

   論曰:煩惱障相略有九種,謂愛等九種結。愛結障厭,由此于順境不能厭離故。恚結障舍,由此于違境不能棄舍故。余七結障真見,于七遍知如次障故。謂慢結能障僞身見遍知,修現觀時有間無間我慢現起,由此勢力彼不斷故。無明結能障身見事遍知,由此不知諸取蘊故。見結能障滅谛遍知,由薩迦耶及邊執見怖畏滅故,由邪見謗滅故。取結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爲淨故。疑結能障叁寶遍知,由此不信受叁寶功德故。嫉結能障利養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見彼過失故。悭結能障遠離遍知,由此貪著資生具故。

   九結障,一共有九種障。這九種障主要從煩惱的角度來說,一共有九種結。結是煩惱的異名,是系縛的意思。煩惱就象繩索一樣,把有情捆在叁界中流轉生死,不得出離。所以煩惱又叫作“結”。“論曰:煩惱障相略有九種,謂愛等九種結。”煩惱障簡單地說有九種,具體說就不止九種了。這九種是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這九種障各障礙什麼呢?

   “愛結障厭,由此于順境不能厭離故。”這是九結中的第一結──愛結障。愛也是一種煩惱,所以叫愛結。愛結能夠障礙什麼呢?能障礙厭。厭就是厭離。對喜歡的境界産生愛的時候,所表現出來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不願意離開,不願意舍棄。平常所說的“依依不舍”、“戀戀不舍”、“留連忘返”,都是愛的表現。一個人愛的東西當然是很多。在生活中隨時隨處對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人際關系、家庭、親戚、朋友、同事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産生愛。比如說對環境的愛,離開自己所喜歡的環境,時間長了就會想念。如果你愛你的家鄉,離開的時間長了,你就老想回去看一看,“葉落歸根”,這是愛的表現。所以說“于順境不能厭離故”,愛使你對所喜歡的境界不願意舍棄。所以,愛就是依戀的意思,稱爲戀愛、愛戀。出家人最好不要愛,惹上了很麻煩。

   “恚結障舍,由此于違境不能舍故。”第二結恚結障。恚是嗔恨心,恚能障礙棄舍。舍就是舍離、放下。當一個人有了嗔恨心之後,就會耿耿于懷,然後惱羞成怒,懷恨在心。所以說“于違境不能棄舍”。對討厭的人和事時時刻刻想著,念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放不下,時刻挂在心頭。恚與愛差不了多少,都是因爲執著之後所産生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態雖然不同,但對心境的平和所造成的破壞卻是一樣。“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對心態平衡的破壞,其力量非常大,不簡單。一個人最好能做到無嗔,這樣,內心才能保持平靜。如果一天到晚不是愛就是嗔,那很麻煩,心境絕對不會平靜。

   “余七結障真見,于七遍知如次障故。”其余七種煩惱,它能障礙真見,障礙有情衆生的見地、智慧和認識。“于七遍知如次障故”,對于七種真實的境界本來應該正確地了解。但是,因爲被七結障礙的關系,所以使得有情對七種真實的境界不能正確了解。

   “謂慢結能障僞身見遍知,修現觀時有間無間我慢現起,由此勢力彼不斷故。”第叁種是慢結。通常人們喜歡高高在上,自高自大,瞧不起別人,覺得自己了不起,別人不行,自己才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慢結的表現。慢結障礙什麼?慢結能障礙僞身見遍知。僞身見是一種特殊的我見,“修現觀時有間無間我慢現起”。比如說,有一些修行的人,在修行的狀態下,經常覺得自己了不起。這是在修行有一定體驗之後,所産生的一種特殊的我見。它非常微細,不太容易感覺得出來。有很多修行人,尤其是那些邪魔外道,還有一些練氣功的人,修到一定程度之後,認爲自己就是佛了,甚至認爲自己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冒充觀世音菩薩等等,這種現象很多。這些都是僞身見。

   “無明結能障身見事遍知,由此不知諸取蘊故。”第四種無明結。無明結是無知的一種煩惱,能夠障礙身見事遍知。身見,把色身執著爲我是身見。本來,五蘊色身是無我的。但是,因爲有了無明結的關系,就“由此不知諸取蘊故”,對五蘊就不能夠正確認識,産生身見、我見,把五蘊色身執爲實我。這是因爲無明結的關系。

   “見結能障滅谛遍知,由薩迦耶及邊執見怖畏滅故,由邪見謗滅故。”第五種見結。見結指惡見。在六根本煩惱裏,其中有一種惡見。惡見包括哪一些?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見都屬于見結,都屬于惡見的範疇。惡見是錯誤的認識,能障礙我們對滅谛遍知,即對涅槃的正確認識。爲什麼呢?“由薩迦耶及邊執見怖畏滅故”。薩迦耶就是身見。邊執見有兩種:一種是常見,一種是斷見。見結者,以爲涅槃灰身滅智,産生斷滅見,于是就害怕涅槃,誹謗涅槃。

   “取結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爲淨故。”第六種取結。取,是執取。取結,能夠障礙四谛中的道谛。要證得涅槃,必須通過道谛來修行,道谛通常指八正道。因爲衆生有取結的關系,就不能按照八正道去修行,反而按八邪道去修行,想通過一些歪門邪道來證得涅槃。那麼,這就障礙了涅槃解脫。所以,取是見取,仍然屬于惡見中見取見的範疇。

   “疑結能障叁寶遍知,由此不信受叁寶功德故。”第七種疑結。疑,指懷疑。懷疑本身就是一種煩惱。懷疑能障礙對叁寶的正確認識,“由此不信受叁寶功德故”。由于懷疑的關系,衆生對叁寶以及叁寶的功德不能夠相信接受。他們會懷疑叁寶到底存在不存在?叁寶的功德是不是人生解脫的最佳途徑?佛法到底能不能真正地使我們解脫煩惱證得真理?佛陀到底有沒有?佛陀的慈悲、道德、智慧是不是最高的?這些都屬于懷疑的煩惱,它障礙了有情衆生對叁寶的認識和信仰。

   “嫉結能障利養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見彼過失故。”第八種嫉結。嫉結是嫉妒的煩惱,能夠障礙利養恭敬。因爲嫉妒的關系,看不到利養和恭敬的過失。利養,比如衣服、飲食、臥具等等,生活中的種種利益,都屬于利養的範疇。作爲出家人本來不能貪著利養。但是,由于嫉妒煩惱的關系,對利養恭敬不能夠正確認識,從而就會貪…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