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一种具分障。具是完整的意思。具分障是完整的全面的一种障碍。这种障的内容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具分障能障什么人呢?能障菩萨,“于诸菩萨种性法中具为障故”,烦恼障和所知障主要障碍菩萨的修行。障碍不障碍声闻人呢?障碍?不障碍?说障碍的时候,错了!说不障碍的时候,也错了!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两种障碍中,一种障声闻,一种不障声闻。烦恼障能障碍声闻人,而所知障不障碍声闻人。所以,说到菩萨两种障碍的时候,对声闻人来说又障又不障。
“一分障者,谓烦恼障,障声闻等种性法故。”第二种一分障。一分障指完整障中一分的障碍,指的是烦恼障。烦恼障主要障碍声闻人。声闻人修行为什么不能解脱?就因为有烦恼;断了烦恼之后,就能证得涅槃;证得涅槃之后就能成就解脱。所以声闻人只要断除烦恼障之后,就能够解脱。至于所知障,因为声闻人不想成佛,不要成就一切智慧,也不要成就差别智,也不需要五明处学。所以,所知障对声闻人来说就不存在障碍的问题。比如说,想到国外定居的人,如果不懂外语,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信息,这是一种障碍。假如不想到国外定居的人,终身在乡下的小庙呆着,不懂外语,这对你来说是不是障碍?那就不成为障碍了。所以,不当菩萨,所知障对你来说自然不是障碍。如果要当菩萨,你必需成就一切智慧,那么,所知障对你来说就是障碍了。
“增盛障者,谓即彼贪等行。”第三种增盛障,指烦恼障的内容。烦恼的种类很多,最重要的有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在这二十六种烦恼中,它有增盛。什么叫增盛?就是说,在二十六种烦恼中,每个人的烦恼有偏重,其中某一种烦恼的力量特别大,这就是增盛。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在贪、嗔、痴的烦恼中,是不是有某一种烦恼特别严重,或者说都一样?可能贪心特别重,有可能嗔恨心特别重,也有可能愚痴特别重,或者我慢特别重,或者怀疑心特别重,或者嫉妒心特别重等等。在这些烦恼中,有没有一种比较偏重的呢?有没有?大多数的人,烦恼并不是平衡发展,一般来说都是有所偏重。这个偏重也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这就叫增盛。针对这样的问题,在修行中有对治法门。佛陀说的众多法门,每一种法门都是针对某一种特殊的烦恼而说的。譬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散乱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等等,主要针对增盛的烦恼而修对治。增盛烦恼既障声闻也障菩萨。菩萨出现这种障碍,它就障碍菩萨;声闻出现这种障碍,它就障碍声闻;我们出现这种状态,它就障碍我们。
“平等障者,谓即彼等分行。”第四种平等障。彼,指前面所说的种种烦恼。“等分行”就是平等发展,贪嗔痴的势力每一种差不了多少,这叫平等障。
“取舍生死,能障菩萨种性所得无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生死取舍障,它障的对象是谁呢?主要是菩萨。对声闻人来说,他们对于生死的问题必需有取有舍,取涅槃舍生死。对于菩萨来说,菩萨不可以厌离生死,不可以自己证得涅槃,不可以安住于涅槃中享受快乐,不可以贪著涅槃的快乐。所以说,逃避生死,厌离生死,贪著涅槃的快乐,这对菩萨所得的无住涅槃,形成一种很大的障碍。无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果厌离生死,逃避生死,贪著涅槃,就不能做到无住涅槃。
“如是五障,随其所应说障菩萨及声闻等二种种性。”这五种障障碍了菩萨种性,也障碍了声闻种性。其中有所偏重。具分障菩萨,一分障声闻,增盛障、平等障障三乘,取舍生死障重点障菩萨。
甲二、九结障
复次,颂曰:
九种烦恼相,谓爱等九结。初二障厌舍,余七障真见。
谓能障身见,彼事灭道宝。利养恭敬等,远离遍知故。
论曰:烦恼障相略有九种,谓爱等九种结。爱结障厌,由此于顺境不能厌离故。恚结障舍,由此于违境不能弃舍故。余七结障真见,于七遍知如次障故。谓慢结能障伪身见遍知,修现观时有间无间我慢现起,由此势力彼不断故。无明结能障身见事遍知,由此不知诸取蕴故。见结能障灭谛遍知,由萨迦耶及边执见怖畏灭故,由邪见谤灭故。取结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为净故。疑结能障三宝遍知,由此不信受三宝功德故。嫉结能障利养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见彼过失故。悭结能障远离遍知,由此贪著资生具故。
九结障,一共有九种障。这九种障主要从烦恼的角度来说,一共有九种结。结是烦恼的异名,是系缚的意思。烦恼就象绳索一样,把有情捆在三界中流转生死,不得出离。所以烦恼又叫作“结”。“论曰:烦恼障相略有九种,谓爱等九种结。”烦恼障简单地说有九种,具体说就不止九种了。这九种是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这九种障各障碍什么呢?
“爱结障厌,由此于顺境不能厌离故。”这是九结中的第一结──爱结障。爱也是一种烦恼,所以叫爱结。爱结能够障碍什么呢?能障碍厌。厌就是厌离。对喜欢的境界产生爱的时候,所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不愿意离开,不愿意舍弃。平常所说的“依依不舍”、“恋恋不舍”、“留连忘返”,都是爱的表现。一个人爱的东西当然是很多。在生活中随时随处对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人际关系、家庭、亲戚、朋友、同事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产生爱。比如说对环境的爱,离开自己所喜欢的环境,时间长了就会想念。如果你爱你的家乡,离开的时间长了,你就老想回去看一看,“叶落归根”,这是爱的表现。所以说“于顺境不能厌离故”,爱使你对所喜欢的境界不愿意舍弃。所以,爱就是依恋的意思,称为恋爱、爱恋。出家人最好不要爱,惹上了很麻烦。
“恚结障舍,由此于违境不能舍故。”第二结恚结障。恚是嗔恨心,恚能障碍弃舍。舍就是舍离、放下。当一个人有了嗔恨心之后,就会耿耿于怀,然后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所以说“于违境不能弃舍”。对讨厌的人和事时时刻刻想着,念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放不下,时刻挂在心头。恚与爱差不了多少,都是因为执著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态虽然不同,但对心境的平和所造成的破坏却是一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对心态平衡的破坏,其力量非常大,不简单。一个人最好能做到无嗔,这样,内心才能保持平静。如果一天到晚不是爱就是嗔,那很麻烦,心境绝对不会平静。
“余七结障真见,于七遍知如次障故。”其余七种烦恼,它能障碍真见,障碍有情众生的见地、智慧和认识。“于七遍知如次障故”,对于七种真实的境界本来应该正确地了解。但是,因为被七结障碍的关系,所以使得有情对七种真实的境界不能正确了解。
“谓慢结能障伪身见遍知,修现观时有间无间我慢现起,由此势力彼不断故。”第三种是慢结。通常人们喜欢高高在上,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觉得自己了不起,别人不行,自己才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慢结的表现。慢结障碍什么?慢结能障碍伪身见遍知。伪身见是一种特殊的我见,“修现观时有间无间我慢现起”。比如说,有一些修行的人,在修行的状态下,经常觉得自己了不起。这是在修行有一定体验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我见。它非常微细,不太容易感觉得出来。有很多修行人,尤其是那些邪魔外道,还有一些练气功的人,修到一定程度之后,认为自己就是佛了,甚至认为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冒充观世音菩萨等等,这种现象很多。这些都是伪身见。
“无明结能障身见事遍知,由此不知诸取蕴故。”第四种无明结。无明结是无知的一种烦恼,能够障碍身见事遍知。身见,把色身执着为我是身见。本来,五蕴色身是无我的。但是,因为有了无明结的关系,就“由此不知诸取蕴故”,对五蕴就不能够正确认识,产生身见、我见,把五蕴色身执为实我。这是因为无明结的关系。
“见结能障灭谛遍知,由萨迦耶及边执见怖畏灭故,由邪见谤灭故。”第五种见结。见结指恶见。在六根本烦恼里,其中有一种恶见。恶见包括哪一些?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见都属于见结,都属于恶见的范畴。恶见是错误的认识,能障碍我们对灭谛遍知,即对涅槃的正确认识。为什么呢?“由萨迦耶及边执见怖畏灭故”。萨迦耶就是身见。边执见有两种:一种是常见,一种是断见。见结者,以为涅槃灰身灭智,产生断灭见,于是就害怕涅槃,诽谤涅槃。
“取结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为净故。”第六种取结。取,是执取。取结,能够障碍四谛中的道谛。要证得涅槃,必须通过道谛来修行,道谛通常指八正道。因为众生有取结的关系,就不能按照八正道去修行,反而按八邪道去修行,想通过一些歪门邪道来证得涅槃。那么,这就障碍了涅槃解脱。所以,取是见取,仍然属于恶见中见取见的范畴。
“疑结能障三宝遍知,由此不信受三宝功德故。”第七种疑结。疑,指怀疑。怀疑本身就是一种烦恼。怀疑能障碍对三宝的正确认识,“由此不信受三宝功德故”。由于怀疑的关系,众生对三宝以及三宝的功德不能够相信接受。他们会怀疑三宝到底存在不存在?三宝的功德是不是人生解脱的最佳途径?佛法到底能不能真正地使我们解脱烦恼证得真理?佛陀到底有没有?佛陀的慈悲、道德、智慧是不是最高的?这些都属于怀疑的烦恼,它障碍了有情众生对三宝的认识和信仰。
“嫉结能障利养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见彼过失故。”第八种嫉结。嫉结是嫉妒的烦恼,能够障碍利养恭敬。因为嫉妒的关系,看不到利养和恭敬的过失。利养,比如衣服、饮食、卧具等等,生活中的种种利益,都属于利养的范畴。作为出家人本来不能贪著利养。但是,由于嫉妒烦恼的关系,对利养恭敬不能够正确认识,从而就会贪…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