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著利养。
“悭结能障远离遍知,由此贪著资生具故。”第九种悭结。悭结是一种吝啬。贪婪、吝啬、小气,这些都属于悭贪的范畴。一个人有了悭贪之后,对远离贪著的好处就不能正确认识。一个人没有贪念,虽然没有什么东西,但却过得悠游自在,轻松得很。反之,人有了悭贪之后,就想越多越好,多多益善。那些有很多财产的人,一天到晚为财产操心,要防贼盗,要防火烧,要防水淹,整天提心掉胆,不得安宁。有地位的人要为地位操心,要提防被排挤,要提防被谋夺,要提防被暗算,整天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这样,他们活得肯定很痛苦,很累。他们看不到远离悭贪的好处。他们认为有财产、有地位才是快乐。他们不知道,空更快乐。心无挂碍,当然是悠游自在,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甲三、修行次第障
乙一、三十障
复有别障能障善等十种净法,其相云何?颂曰:
无加行非处,不如理不生。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
阙种性善友,心极疲厌性。及阙于正行,鄙恶者同居。
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及本性粗重,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资财,及心性下劣。不信无胜解,如言而思议。
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匮闻及少闻,不修治妙定。
论曰:如是名为善等法障。
菩萨从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有善根等十种净法的生起,有无加行等三十种的障碍。
三十种障的名称是:无加行、非处、不如理、不生、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阙种性、阙善友、心极疲厌性、阙于正行、鄙者同居、恶者同居、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本性粗重、懈怠、放逸、著有、著资财、心性下劣、不信、无胜解、如言思议、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匮闻、少闻、不修治妙定。
“论曰:如是名为善等法障。”这里一共有三十种障,这三十种是善等法的障碍。善等法在下面还要详细介绍,一共有十种。就是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回向、不怖、悭、自在等等。这十种善法在修行过程中生起,并产生很大作用。因为这十种善法的作用,所以,学佛者在佛法上的修学才能够成就,才能断烦恼,才能开智慧,才能成就各种各样的功德。现在被这三十种障碍给障住了,善等十种法就不能生起了。
乙二、十种净法
所障善等其相云何?颂曰:
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回向不怖悭,自在名善等。
论曰:如是善等十种净法。
前面已说三十种障,这里进一步把善等十种善法的名称也罗列出来。
“所障善等其相云何?”所障,就是被障的十种善法。这所障的十种善法到底指什, 么呢?“论曰:如是善等十种净法。”“如是”是如此这般的意思。象每一部经的开头都用“如是”二字,意思是说如此这般的一部经典。这里的“如是”指的则是善等十种净法。这十种善法是: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回向、不怖、悭、自在等共十种。
乙三、依净法辩三十障
谁有前说几种障耶?颂曰: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论曰:善有三障,一无加行,二非处加行,三不如理加行。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阙种性,二阙善友,三心极疲厌性。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阙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下劣性。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能障的烦恼有三十种,所障的善法有十种。哪一些烦恼障碍了哪一些善法呢?“颂曰: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能障有三十种,所障有十种,分配一下,每一种善法的生起各有三种障碍。
“论曰:善有三障,一无加行,二非处加行,三不如理加行。”善有三种障。善,指善根,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善根。这就是说,必须有善根才能学佛法。过去生中曾经种下善根,今生接触佛法之后,才能对佛法产生兴趣,产生信仰。当然,有了善根,还要有善知识的指引,或生在有佛法的地方,这些因缘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光有了善根,但却生在没有佛法的国度中,有可能做一个好人,但并不一定能接触到佛法,也不可能按佛法那样来修行。
善根的产生有三种障碍。第一种障碍是无加行。什么叫无加行?不肯亲近善知识,或者不肯听闻经教。一个人如果不肯亲近善知识,不肯听闻经教,那就不可能种下善根。即使有了善根,如果不肯亲近善知识,不肯听闻经教,善根也不会产生作用。所以,虽有善根,但无加行也是不行。
第二种障碍是非处加行。这是一种错误的加行。修学佛法,有很多人虽然有善根,对佛法也很感兴趣,也希望从修学佛法中解脱烦恼、解脱生死、明心见性。结果呢?他(她)去亲近一些气功师。气功师们打着佛教的旗号,什么菩提功、*轮功、香功、中功等等,很多很多。在佛门中也有一些依附佛法的外道,象清海法门、卢胜彦的密宗等,打的都是佛教的旗号,其实弘扬的却不是佛陀的正法。如果跟随他们去学习,跟随他们去修行,往往是南辕北辙,越是精进,离佛道就越远。
第三种障碍是不如理加行。比如说修禅,或者修净土,或者学习经教,在整个过程中,如果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径或者是正确的方法来修学,方法不对头,这就是一种不如理加行。所以,方式、方法的错误也是不行的,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善根的成熟。以上这三种障碍都会影响行者善根的增长和成熟。
“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第二种善法是菩提。菩提是修学佛法的目标,也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成就菩提,要达到这个最高的目标,有三种障碍。
一是不生善法障,不生善法就是不产生善法。一个人修学佛法成就菩提,必需修各种各样的善法。从五戒、十善到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凡是趋向佛果的一切行为,或与佛果相应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善法。如果不修善法,菩提的果当然也不能成就。所以,不生善法是菩提的一大障碍。
二是不起正思惟障,正思惟指正确地思考。不起正思惟,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起正思惟的前提是缺乏正见,缺乏正见的原因是因为不闻思经教。没有闻思经教,没有亲近善知识,就没有正见。没有正见,就没有正思惟。没有正思惟,观念就是错误的。思想观念是错误的,那么,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就不可能与菩提相应,只能与菩提背道而驰。所以,不起正思惟也是属于菩提的一大障碍。
三是资粮未圆满障。要成就菩提,先要积聚资粮。比如出门旅行,必需准备干粮,准备钞票,带好衣服,这样在旅途中,才不至于挨饿、受困。军队作战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当其冲的是积蓄资粮。成佛的资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福德,一种是智慧,福智二种资粮达到圆满,那就成佛了。所以,资粮未圆满也属于菩提的障碍。
“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缺种性,二缺善友,三心极疲厌性。”第三种善法叫摄受。什么叫摄受呢?发菩提心名为摄受。学修佛法,首先要认准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菩提。认准目标之后,进一步要发心。发什么心?发菩提心。发心非常重要。在修学佛法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离开发心。发心决定学佛的目标,发心决定学佛的成就。假如发出离心,根据这个出离心去修行,将来就有可能成就阿罗汉果;假如对人天福报感兴趣,发这种心,来生就有可能继续做人或者生到天上去享受。如果想成佛,就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叫摄受呢?因为菩提心能摄受一切善法。如果没有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法,将会成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没有菩提心作基础所修的种种善法,将来都会成为福报去享受,享受完了就没有了。好象银行的存款,用完了就没有了。如果有菩提心的话,所修的种种善法,将会成为佛果上的资粮。比如在家人,想等五年买一栋房子,再等五年买车。有了这个目标之后,他能把钱积攒起来,准备将来买房子,买车,或者干其它的事业。如果没有这个目标,赚一些钱,随手就花光了。发菩提心、积蓄善法资粮就象这比喻一样。菩提心能够摄受善法,能够使善法和功德法财不会散失。这必须靠菩提心的力量。
菩提心的发起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缺种性障。种性在唯识宗指种子。种子思想是唯识宗特有的思想。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的产生都需要种子。同样,成佛也需要种子。如果想成佛,想发菩提心,就必须有菩萨的种性、成佛的种性。这点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菩萨的种性、成佛的种性,那么,菩提心根本发不起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压根就没想到应该去帮助别人,心量窄小,这也许跟缺乏菩萨种性有关系。
第二种缺善友障。缺乏善知识引导的障碍。菩提心有了,但是缺乏善知识的引导,菩提种子不会自己开花结果。有菩萨种性,还需要善知识的引导,缺少善知识不行。
第三种心极疲厌性障。菩萨在发心的过程中,缺乏耐心、长远心,其实是缺乏慈悲心。结果,发心度众生,麻烦一来,疲厌心生起,菩提种子就退失了。为什么?原因是怕麻烦,发心不能长久。所以,发菩提心就不能怕麻烦,怕麻烦,众生就度不成,必需有耐心。这个耐心真是最要命的东西。发菩提心很容易,发心就发心,发一下心…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