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14

  ..续本文上一页,没什么了不起。如果发一下心就能成佛,那真是太好了。难就难在这里。发一下心不能成佛,还必须有耐心、长远心,永远地发心。等到菩提的福慧资粮圆满了,才能成佛。怕麻烦而生疲厌心,如何去积聚福慧资粮呢?福慧不圆满,怎么能成佛呢?所以,心极疲厌是发菩提心的障碍,是成佛的障碍。

   “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缺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第四种善法是有慧。有慧指什么?指菩萨。菩萨的梵语称为菩提萨埵,华语称觉有情,意思是有智慧又能令别人觉悟的有情,就是菩萨。

   取得菩萨的资格,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缺正行障,缺少正行,正行是正道,按菩萨的正道去修行。第二种鄙者共住障,第三种恶者共住障。鄙者与恶者有什么区别?“此中鄙者谓愚痴类”。鄙者指愚痴的人。既然想要成就智慧,可是跟你在一起的那些人,都是蠢不可及。当然,在这种环境中你是最聪明的。不过,久而久之,你也越来越蠢(众笑)。然后,你也蠢不可及了。所以,与鄙者共住,除非是真正地开了智慧,那没有关系。否则,没有开智慧,跟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这样还能进步,还能开智慧吗?肯定不行。

   什么叫恶者呢?“乐毁坏他类。”恶者就是坏人。坏人的特点就是一天到晚想着如何去伤害别人。这种人属于恶者。跟恶者在一起,能好得了吗?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要做菩萨,首先必须远离恶者,远离愚痴的人,远离没有智慧的人,远离坏人。等到你将来真正成为菩萨的时候,再回头找这些人,度这些人。你还没有成为菩萨,却要去度他(她)们,结果是你被他(她)们度走了(众大笑)。所以,菩萨有这三种障碍。

   “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第五种善法是无乱。无乱在修学的过程中属见道位。见道位必须远离乱和倒,远离颠倒和倒乱。凡夫是颠倒的,见道的人才不会颠倒。因为他们已经见到真理,已经如实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是无乱。

   达到无乱的境界,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颠倒粗重障。平常讲的颠倒,主要指四倒──常乐我净。这四倒是凡夫众生对世界颠倒的错误认识。它本身也属于烦恼,所以称为粗重。这种颠倒错误的认识是见道的障碍,称为见惑。见道后打破见惑,就没有见惑了。没有见道前,见惑是最大的障碍。

   第二是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烦恼等三障”指烦恼障、业障和生障。烦恼的三障即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三种杂染又称为三障。这三种障中,随便余下一种都属于见道的障碍。

   第三是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能够成熟解脱的慧是般若智慧,也就是根本智。见道是根本智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如果说,这种根本智没有成就,也就不可能见道。如果有了根本智之后,才能成就解脱。所以,解脱建立在慧的基础上。声闻讲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的核心就是慧。所以,持戒修定都是为了成就慧。而慧成就了才能谈得上解脱、解脱知见。所以,根本智又称为解脱慧。如果解脱慧还未成熟,想达到无乱,达到不倒乱,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第六种善法是无障,无障指修道位。修道位要断除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从而达到无障的境界。要达到无障的境界,在这过程中,有三种障碍。所以,有情在学佛的过程中,每迈开一步都有障碍,而且不是简单的障碍。比如,想要干一番佛教的事业,魔障就来了。想发心,障碍来了。想放逸,反而一切都很顺利,没什么障碍,谁也不障碍你。想干坏事,也没有障碍。想走正道,障碍就来了。所以有人说,“天道不公”。实际上,并不是天道不公,而是要往上走,好比“逆水行舟”,难度自然大得多。在人生道上往下滑,好比“顺流而下”,自然没有障碍。达到无障有三种障碍,把这三种障碍断除了,才能达到无障。

   第一种俱生粗重障,指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我们知道,粗重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有俱生和分别两种。在见道位时,分别二障已经断除,但俱生二障还在。

   第二种懈怠性障。修道是艰难的,需要精勤努力,好比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还有一个比喻说,修行就象一个人与一万个人打架一样。可见修道是多么地不容易。所以,如果不精进,道就修不成。要么你的舟无法逆流而上,要么你被一万人打死。

   第三种放逸性障。什么叫放逸呢?放纵自己,不约束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放纵自己的结果势必增长自己的烦恼和增长自己的妄想。如果是这样,与修道就不能相应,背道而驰。克服这三种障碍之后,能进入无障的状态。

   “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下劣性。”第七种善法是回向。回向到哪里?回向无上菩提。把修行所得的所有功德都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在学佛中非常重要。修行的人,每天修行打坐,早晚功课,诵经,念佛,乃至做每一件善事,都要回向。回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修得的功德回转来,指向某一个目标,这就叫作回向。大乘的发心和修行当然是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有三种障碍。这三种障碍能够“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使得你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到别的地方,不回向到无上正等菩提。

   第一种贪著诸有障。“诸有”指三界。贪著三界,对这个世界充满留恋,依依不舍。这世界真美!人生真好!有没有这种感觉?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吧!这是回向的障碍。

   第二种贪著资财障。资财包括房产、家具、钞票、衣物之类的。贪著这些资财,所以不肯了生死,不肯成佛。

   第三种心极下劣性障。这种人学佛的目标和志向不高,不想成佛。心极下劣,一天到晚只知求佛菩萨保佑,保佑他(她)平安就行了。只要平安,别无他求。这是心极下劣性障。因为有这三种障碍的关系,所以障碍了成佛的目标和方向。

   “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第八种善法是不怖。什么叫不怖?不害怕叫不怖。不害怕指什么呢?人害怕的东西太多,通常人们比较怕鬼。不过,这里讲的不是怕鬼,而是对甚深佛法产生一种畏惧。你们信不信有人对佛法会产生一种惧怕?有这样一些人,接触佛法之后,觉得佛法很好,但是不敢再去接触佛法了。我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觉得跟佛法再接触下去,就不得了了。为什么?因为跟佛法再接触下去,非出家不可。但是,真正出家的话,他又舍不得放弃多姿多彩的生活。于是干脆不再接触佛法,对佛法产生一种畏惧。怖畏其实是贪著,因为有所贪著的缘故,所以就怖畏。做到不怖,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是不信重补特伽罗障。补特伽罗指有情。这里的“重补特伽罗”不是一般的有情,而是一些特殊的有情。象善知识、高僧、大德、菩萨、佛等,都是属于重补特伽罗的范畴。不信仰重补特伽罗,不可能对佛法产生正确的认识。前面说有些人对佛法之所以怖畏,其实是他们对佛法还没有正确地认识。对佛法认识了一些,不全面,所以才会产生怖畏的观念。这是缺乏对善知识的信仰。

   第二种是于法无胜解障。“于法无胜解”,对甚深的佛法缺乏胜解。这种胜解不是一般地理解,它是坚定不移地信仰和理解。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一个过程叫作胜解行地。资粮位和加行位都是属于胜解行地。胜解行地再进一步就是见道。见道之后就不再是停留在理解之上了。

   第三种是如言而思义障。依文解义也很难对佛法产生真正的信仰。学习佛法不可以依文解义,你们知道吗?“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研习佛法不容易啊!佛陀说法有四悉檀,你必须根据四悉檀来理解佛法。佛法有方便、有真实,有世间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有显了说、密意说。所以,光是依文解义,诸佛菩萨就大喊“冤枉啊!冤枉啊!”(众大笑)问题就严重了。

   “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第九种善法是不悭。悭是悭贪、吝啬、小气。不悭就是不悭贪、不吝啬、不小气。不小气什么?还是佛法。学了佛法之后,就要把佛法布施给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悭贪,要勤布施。要做到不悭贪,也不容易,因为有三种障碍。比如有的人婆婆妈妈,啰哩啰嗦,没完没了地问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你必须很耐心地为他们解释。不悭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不尊重正法障。这顶帽子扣得很大,指责你对佛法不够尊重。如果对佛法有足够的尊重和重视,你就不会悭贪了。因为尊重法的话,对住持正法和弘扬佛法会有很强的责任感。如果住持正法、弘扬佛法的使命感非常强,那么,无论在怎么样艰苦的情况下,你也不会吝法。只要有条件,就能弘扬佛法。佛法的道理这么好,为什么不能够得到很好地弘扬?原因在于对弘扬佛法重视得不够。

   第二种尊重名誉利养恭敬障。这是吝啬的另一个因素。看钱说法,有供养就说,没供养就不说,不能白说。这种人会吝法。看看哪个地方有利养就去说法。这也属于悭法,这是障碍弘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种于诸有情心无悲悯障。对有情没有悲悯心,慈悲心不够。觉得有情的死活跟自己没关系,怕惹麻烦。怕麻烦的人其实是心无悲悯,慈悲心不够的人是会怕麻烦的。真正象诸佛菩萨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人,就不会怕麻烦。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要怕麻烦。

   “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