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15

  ..续本文上一页第十种善法自在。自在,指于法自在。学习佛法,还有当法师的,要做到于法自在。当然,这种自在当然不能象佛菩萨一样于法自在。但是,最起码要做到这一步,对于一般的信徒,不管他们怎么问,至少不应该被难倒,你可以雄辩滔滔地给他们说法。这也是于法自在。于法自在很不容易。一讲起课来,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整了半天还是不懂。这就不能于法自在。举行讲座,听众提问,一问三不知,这就于法不自在。回到小庙,或者回到家乡,信徒向你请教一些佛法,你不懂,不自在。学佛本来想要自在,结果反而不自在。所以,要好好学,不好好学,总会有那麽难堪的时候。要不然就是误导他人,乱说一通,不好意思说我不会,就开始绕弯,把人家带入迷魂阵去转了一圈(众笑),听的人云里雾里,不辨东西南北,不知道听到哪里去了,这就不能于法自在。学好了,才能于法自在。当然,真正于法自在的只有佛陀。

   自在有三种障。第一种匮闻障,匮是缺乏,匮闻指缺乏接触。过去生中,没有造下接触佛法的因缘,所以今生就缺乏接触佛法的机会。这就是说,这一生能够生长在有佛法的环境中,能够到佛学院读书,能够听闻法师说法,这一切的一切,跟过去生中种下的善因善缘很有关系。过去生中没有种下这样的因缘,今生缺乏听闻佛法的因缘,想要学佛法,没门!比如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想要看经、诵经,很不容易。现在学习佛法的条件非常好。象我们小时候,在家就开始信佛,当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在家里早晚偷偷地做功课,诵经之后赶紧把佛像经书藏起来。深更半夜,宣传部的人来搜查。那些信徒、居士,经常被抓去游行,戴的帽子有一尺多长。那时候真是不容易。刚上北京读书的时候,中国佛学院的老法师,象正果法师、巨赞法师等都穿在家衣服,我们学生穿大褂。有时到颐和园,走到哪里,人群就把你围观,一停下来马上就是一圈,围观的人还以为是少数民族的(众大笑)。所以,这几年社会形势发展很好,变化还是很大的。现在可以到大学院校举行佛学讲座,学佛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了,信仰自由也稍微趋于正常。

   第二种少闻障。听闻得太少。大家在佛学院读书,读了几年,掌握了佛法的一些皮毛,以及一些支离破碎的名相,对佛法的理解不够圆融,这是因为少闻的缘故。所以,佛学院四年毕业以后,要继续学习,一门深入地学习,再学上五年或者十年,最起码要五年,将来在社会上,不仅仅为佛教,同时也能为社会起很大的作用。否则,不要说对佛教、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只怕连自己也救不了,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佛法没学好,修行也不知从何下手,苦苦恼恼。

   第三种不修对治胜三摩地障。修学佛法,除学教以外,还要修禅、修定,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不修禅,不修定,对教理的认识很难有深度。    

  乙四、引《对法》说

   复次。如是诸障于善等十随余义中有十能作,即依彼义应知此名。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于眼识等。二安住能作,如四食于有情。三任持能作,谓能任持如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四照了能作,如光明于诸色。五变坏能作,如火等于所熟等。六分离能作,如镰等于所断等。七转变能作,如金师等转变金等。八信解能作,如烟等于火等。九显了能作,如因于宗。十至得能作,如圣道等于涅槃等。

   引《对法》说,什么叫对法呢?大家学过《俱舍论》吗?阿毗达磨是什么意思?阿毗达磨是对法义。这里讲的对法不是指《俱舍论》,而是指《阿毗达磨杂集论》。在《阿毗达磨杂集论》中说有十种能作。把十种能作引到《辩中边论》,其目的是帮助解释前面的十种善法,帮助说明这十种善法在整个佛法的修学中,作用是非常大的,就象十种能作一样。如果十种能作被障碍,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这十种能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复次,如是诸障于善等十随余义中有十能作,即依彼义应知此名。”如是就是如此,象前面所说的三十种障,能障碍十种善法的生起。因为障碍了十种善法,使它不能生起。“随余义中有十能作,即依彼义应知此名。”在其它经论,如《阿毗达磨杂集论》中,有十种能作。根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十种能作的道理,可以进一步帮助理解关于善等十法是怎么样被三十种障给障碍住了。

   “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于眼识等。”十能作是什么?一生起能作。什么叫生起能作呢?“如眼等于眼识等”,“眼等”指眼、耳、鼻、舌、身、意,“眼识等”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对六识的生起具有能作的作用。六根能使六识生起,所以叫生起能作。如果没有六根,六识就不能生起,六根是六识的生起能作。

   “二安住能作,如四食于有情。”安住能作就象四食对有情。我们知道,一切有情皆依食而安住。有情在这个世界上安住,主要靠食。食也就是四食??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四食能使有情安住在这个世界,所以叫安住能作。

   “三任持能作,谓能任持如器世间于有情世间。”。任是担当、担负,持是支持、支撑。有情世间必须靠器世间来担负它、支撑它。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如果没有地球支撑着,担负着,人类和所有的生物能不能安住在这个世界?能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势必不能。所以,器世间对有情世间有任持的作用,所以称为任持能作。

   “四照了能作,如光明于诸色。”“照了”,就象光能够照射一样。光对各种物质甚至整个世界,具有照了的作用,所以光明是照了能作。

   “五变坏能作,如火等于所熟等。”变坏能作的意思是能够变坏。就象灶间的火,有了火,才能把生米煮成熟饭,把生菜炒成熟菜。这里的变坏过程其实就是煮熟的过程。火对食物来说,具有能熟的作用,所以叫变坏能作。

   “六分离能作,如镰等于所断等。”镰是镰刀,镰刀是割稻、割麦的工具。镰刀是能割,稻、麦是所断,镰刀对于所割的稻、麦来说具有分离的作用,所以叫作分离能作。

   “七转变能作,如金师等转变金等成鐶釧等。”金师就是金匠。金通过金匠的加工,能把金子制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如金耳环、金戒指等。金匠对于金子有转变的作用,所以称为转变能作。

   “八信解能作,如烟等于火等。”信解,使人相信、了解,就象烟对火一样。物品点燃都会冒烟,所以,看到烟就能相信有火,看到烟就能看到火。烟能使人们对火产生信解的作用,所以叫信解能作。

   “九显了能作,如因于宗。”显了,使某个概念、某个观念的意义明了、清晰。如因对于宗。这牵涉到因明的问题。因明,就是通过一些了解的现象和概念去证明不了解的现象和概念,通过一些比较熟悉的事例去了解不熟悉的事例,以达到明白、清晰,因对宗具有显了的作用,所以叫显了能作。

   “十至得能作,如圣道于涅槃等。”至得指最终能够得到的最高的结果,最好的收获,就象圣道。圣道指八正道,八正道对涅槃来说,就是至得能作。

   依如是义故说颂言:

   能作有十种,谓生住持照,变分离转变,信解显至得。

   如识因食地,灯火镰工巧,烟因圣道等,于识等所作。

   “依如是义故说颂言:能作有十种,谓生、住、持、照,变、分离、转变,信解、显、至得。如识、因食、地,灯、火、镰、工巧,烟、因、圣道等,于识等所作。”这两颂对前面长行的内容作了总结。所以,这两颂的内容不外乎前面长行的内容。

   第一颂,“生”指生起能作;“住”指安住能作;“持”指任持能作;“照”指照了能作;“变”指变坏能作;“分离”指分离能作;“转变”指转变能作;“信解”指信解能作;“显”指显了能作;“至得”指至得能作。

   第二颂进一步说明十种能作。颂中所引的识、因食、地、灯(光)、火、镰、工巧、烟、因、圣道等,这十种所作依前十种能作而有,它进一步地帮助说明十种能作。这些在前面已经详细解释过,比如,眼对眼识来说是能作,眼识是所作;食是能作,因食而安住是所作;地指器世间,器世间是能作,能担负、支撑有情生活在地球上,有情是所作;灯光是能照,被灯光照射的诸色是所照等等,这里不再赘述。所以说“于识等所作”。

   于善等障应知亦然。一生起障,谓于其善,以诸善法应生起故。二安住障,谓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动故。三任持障,谓于摄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四照了障,谓于有慧,以有慧性应照了故。五变坏障,谓于无乱,转灭迷乱名变坏故。六分离障,谓于无障此于障离系故。七转变障,谓于回向,以菩提心转变相故。八信解障,谓于不怖,无信解者有怖畏故。九显了障,谓于不悭,于法无悭者为他显了故。十至得障,谓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

   “于善等障应知亦然。”前面所举比喻的例子,引《阿毗达磨杂集论》中的十种能作,帮助大家对善等十法作进一步的认识。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从菩萨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善等十法本来应该生起,但是被无加行等三十种障所障碍而不能生起。引对法中的十种能作,就是说明这种道理。

   “一生起障,谓于其善,以诸善法应生起故。”第一种生起障。十种善法中,第一种善法是善根。在学佛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善根生起,只有在善根产生作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佛法发生兴趣,才有可能接触佛法,才有可能学好佛法。如果没有善根,这一切都谈不上。现在有一种障碍把善根障碍住了,善法就不能生起,善法本来要生起,生起之后才能产生作用,但是,现在被障碍住了,结果不能生起,不能产生作用。

   “二安住障,谓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动故。”第二种安住障。安住什么?安住菩提。安住在菩提的目标上,这种信念和学佛的目标是不可动摇的,以此菩提作为学佛的最终目的。但是,如前面所讲的,因为…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