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三种障碍的产生,导致学佛的人不能安住在无上菩提,所以称为安住障。
“三任持障,谓于摄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第三种任持障。任持指摄受,摄受的内容是菩提心,菩提心能够摄受善法,能够任持善法。因为有了菩提心之后,能使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成为佛果的资粮。如果在没有菩提心做基础的情况下,所修的一切善法都会散失,成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所以,任持指菩提心。但是,任持被障碍了,菩提心就不能生起。菩提心本身是能作,本身能够产生作用,就象器世间对有情世间具有任持的作用一样。但是,如果被障所障碍了,它对有情就不能产生作用,也不能摄受有情世间。
“四照了障,谓于有慧,以有慧性应照了故。”第四种照了障。照了,指有慧,有慧是菩萨。菩萨的智慧能够观照宇宙人生的真实,这种作用就象光明对诸色具有照了的作用一样,所以叫照了。这种作用一旦被障碍的话,就失去照了的功用。譬如,用帷帐把灯光遮住,灯光就失去照射的作用。菩萨的能观智一旦被无明所遮蔽,就失去观照宇宙人生真实的功用。所以称为照了障。
“五变坏障,谓于无乱,转灭迷乱名变坏故。”第五种变坏障。变坏指无乱。无乱主要在见道位,见道位能够转变迷乱颠倒,转变迷乱颠倒之后才有可能证得真实,证得真实的过程就是一种变坏的过程。这道理就象火能把食物煮熟一样,把生米煮成熟饭一样,把生菜炒成熟菜一样。见道位实际上是认识上的转变。如果这种转变的能力被障碍了,那就失去转变认识的作用了。所以称为变坏障。
“六分离障,谓于无障此于障离系故。”第六种分离障。分离指修道位。修道位最终要达到无障的境界。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主要克服烦恼障和所知障。把这二障彻底地克服,也就能够达到无障。所以无障的特点是“于障离系故”,从障碍的系缚中解脱出来,解脱的功夫就是将烦恼分离。这个道理就象割稻草谷一样。镰刀是工具,它的作用是,能将稻谷从稻田中割下来,能将稻谷从稻田中分离出来。如果这种作用被障碍了,那就不能分离了。
“七转变障,谓于回向,以菩提心转变相故。”第七种转变障。转变指回向。把一切修行和一切功德变成成佛之因,转变为成佛的资粮,转变为佛果功德,这就是回向。它以菩提心为前提,以佛果为目标。这种回向也就是“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大家都成佛(众笑。注:最后一句原为:皆共成佛道。)”这种转变的道理,就象技术很高明的金师一样,随便什么金器,经过他加工以后,都会成为很好的装饰品。如果没有这种技能,金子也加工不成好的装饰品。所以称为转变障。
“八信解障,谓于不怖,无信解者有怖畏故。”第八种信解障。信解的结果能够做到不怖。怎么样才能达到不怖呢?只有对甚深的佛法产生坚定不移地信解,才能达到于法不怖。假如说,对佛法没有信解,那就不能达到不怖。所以说“无信解者有怖畏故”,没有信解的人会有怖畏。
“九显了障,谓于不悭,于法无悭为他显了故。”显了指不悭。不悭就是对法不悭贪、不吝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保留地尽己所能为别人讲开示,解答疑难。如果有悭的话,你就觉得,这些东西我好不容易才弄通、弄懂,怎么能一下子全告诉你们,太便宜你们了,亏了亏了(众大笑)。这么一想就更舍不得说了(笑声不绝)。不悭才能显了,这个道理如因明学的因与宗一样,通过因才能显宗。但是,如果因被障碍了,宗就不能显现。所以叫显了障。
“十至得障,谓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至得指自在。修行,最终要得到的境界是什么?是自在。自在与自由是否一样?(学生作答: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们常说:自由自在。谁说不一样?其实,自由与自在是一样的。真正的自由也就是真正的自在。只不过,自在是佛教中专用的,自由是俗语说的。所以,佛教也讲自由,不是不讲自由。你可以给世俗人讲“佛法的自由观”,或是“论自由”、“真自由论”。自由自在很吸引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学佛法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地达到自由。世俗上的人所讲的自由很有限度,象什么人权自由,物质条件自由,人际关系自由等等。其实,自由应该建立在心灵的解脱之上,心灵的枷锁打开了,才是真正地自由了、解脱了。解脱有两种,一种是心解脱,另一种是慧解脱。没有烦恼才能自由,有烦恼的人还能自由吗?有烦恼就不自由,难过、痛苦、困惑,这能自由吗?所以,没有迷茫、困惑才能解脱。这就是慧解脱、心解脱。佛法上所讲的自由比世间所讲的自由要来得深透,世间的自由是假自由,有限度的自由,佛法的自由是真自由,解脱的自由。世间的平等是假平等,佛法的平等是真平等。至得的最终结果是得到自在,如果被障碍了,那就不能得到自在。
乙五、十种净法的安立次第
所障十法次第义者,谓有欲证无上菩提,于胜善根先应起。胜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无上菩提。为令善根得增长故,次应发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如是菩萨由已发起大菩提心及胜善根力所持故,断诸乱倒起无乱倒。由见道中无乱倒故,次于修道断一切障。既断障已,持诸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广法便无怖畏。既无怖畏,便于彼法见胜功德,能广为他宣说开示。菩萨如是种种功德力所持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善等十义次第。
“所障十法次第义者。”了解善等十法的生起次第,才能明了障的内容。
一、“谓有欲证无上菩提,于胜善法先应生起。”有人想证无上菩提,怎么办呢?首先要发起善根,首先种善根。
二、“胜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无上菩提。”只有具足善根,具足殊胜的善根之后--,善根还有质量的问题,有些善根的质量好一些,有些善根的质量劣一些。既然有胜善根,那就有劣善根与之相对。比如,人天乘的善根与声闻乘的善根相比,当然是声闻乘的善根殊胜。大菩萨的善根与佛所具的善根,质量也不一样。如果一般的善根值一斤五块,胜善根起码要五百块以上(众笑)。质量不一样,所以价钱也不一样。修好了善根,将来就值钱。先要有殊胜的善根,才有可能安住无上菩提。如果种的是劣善根,将来就不能安住无上菩提,最多是人天乘就顶了不起了。
三、“为令善根得增长故。”为了让善根得到增长,让善根力量越来越大,应该发起菩提心。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是善根增长的动力,假如没有菩提心的话,光有善根,学佛也很难学下去。佛教中有很多人出家学佛、修行。既然能够学佛、出家、修行,这说明他(她)有善根。但是,他们的日子却过得百无聊赖,学又学不进去,修行又不能上轨道,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不知该干些什么。烦恼多,妄想也多,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的善根没有动力,所以善根得不到增长。他没有发心,学佛学到后来变成没有目标了。什么了脱生死,成就佛道,那么遥远,那么渺茫。面对的最现实的还是自己的烦恼,一天到晚,无故寻仇觅恨,出家人最有条件,因为很闲。在家人在青年时期很忙碌,不是求学就是工作,忙碌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寻仇觅恨?出家人倒好,整天没事干,又没什么目标,无事可做,太多的空闲时间,又不学又不修,一空下来,烦恼就来了。无聊得发慌,看看电视、小说之类的,结果妄想更多,烦恼更多。
所以,要想出家生活过得好,过得充实,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修行,要么就甭出家。否则,那是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自己跟自己闹别扭。出家人烦恼起来比在家人还要厉害几倍。在家人可以找到许多方式去发泄,出家人呢?尤其是女众,视野不开阔,活动空间太狭窄,烦恼一来真是没治,准备百分之百地自己承受(众笑),没办法打发,没办法调节。在家人通过发泄、疏导、转移,可以把烦恼暂且压制下来。所以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在烦恼中煎熬,那滋味不太好受。
所以,出家要老老实实地学习、修行。戒律非常重要。我发现,如果能真正地依戒律而行,这不仅仅是持戒,更加有意义的是,它可以对心灵起保护的作用,使你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和情绪。戒律有二百五十条、三百四十八条,它把你的活动圈在某些范围之内,不让你去接触那些不应该接触的东西,不让外界环境进入你的内心世界和你的活动圈子。这种做法最大的特点是“眼不见,心不烦”。少接触就少烦恼,多一些平静;接触多了,内心就少了一些平静,戒律把你划在一个范围之内保护着你。
比如五篇七聚,它的核心是杀盗淫妄。但彼此轻重不同。一层一层,从最初最表面的男女之间不能单独接触,不能单独交谈,到女众不能一人外出,一层一层地限制,目的是不让你有犯戒的机会,减少烦恼的根源。这非常有道理。佛陀真是伟大!当然,戒律不是每一条都绝对实用,现在的人也不象过去那样,把戒律看得那么神秘。戒律的特点在于实用,持戒有功德,功德实际上就是好处、利益。持戒能得定,能让你保持平稳的情绪、心态,平静地学习、修行,不再痛苦,不再烦恼。反之,没有平稳的心态,没有戒律的保护,到最后自己也把握不了自己,痛苦烦恼,躁动不安。
所以,必须好好地学一学戒律。怎么学是个问题。现在学戒的人,一般不太善于学,学到后来,变得怪怪的,甚至于跟整个僧团、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学佛修行主要是培养一个非常健全的心态,一个非常健康的心态。一个人最怕的是偏执。人为什么变怪呢?就是因为偏执。酒鬼偏执于喝酒,赌徒偏执于赌博,艺术家偏执于艺术,结果到后来怎么样?变怪了(众笑)。学佛修行也一样,修行人怪起来比世俗人还怪。怪的程度又取决于着迷的程度…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