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着迷得越深偏执得越深,偏执得越深就越怪。所以,修行人很容易出现这些事,的确要引起注意和深思。女众出家修行往往会出现性格上不很正常的现象,使世俗人不敢接触。性格怪怪的,将来如何走向社会弘法,怎样正常地去面对社会,面对众生?所以,我们应该有百分之百的健康心态,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大方,都要坦然,都要自信,都要正常。这样,面对信众才有说服力。
四、“次应发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在发菩提心之后,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菩提心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发菩提心的前提下,才能取得菩萨的资格。所以说菩提心是菩萨性所依止。你要想成为菩萨,首先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然后还要受菩萨戒,受菩萨戒是取得菩萨资格的手续。所以“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
五、“如是菩萨由已发起大菩提心及胜善根力所持故,断诸乱倒起无乱倒。”菩萨发起菩提心以及胜善根力,胜善根力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有修行功德都是属于善根的范畴,都是在培养我们的善根,使我们的善因、菩提因与日俱增,日日增长。这里所说的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所以说胜善根力。在这种特别好的善根力量支配下,“断除诸倒”,断除迷乱,断除颠倒、困惑,最后成无乱倒。没有乱倒就可以进入见道。见道就是亲证宇宙人生的真实。不过,这必须在断除乱倒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六、“由见道中无乱倒故,次于修道断一切障。”在见道中断除见惑,然后进入修道。在修道位上断除一切障,在修道位上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七、“既断障已,持诸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在修道位上断除一切障之后要回向,把所有的善行指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无上菩提,把所有的善行都指向无上菩提。
八、“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广法便无怖畏。”无怖畏就是不害怕。由于回向的力量所任持的缘故,对甚深广大的佛法不会害怕。佛法如大海,又深又广。
九、“既无怖畏,便于彼法见胜功德能广为他宣说开示。”不害怕之后,才能很自信地为别人宣说开示佛法。所以,对佛法要有信心,从信心到理解,理解之后,还要有自信。自信也是女众同学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气质。自信不是自大,不是让你自高自大,也不是自尊心太强,自尊心太强很可怕,自尊心太强容易受伤害。女众同学自尊心特别强,自尊心强的人一般比较自卑,自卑反映出来的是自尊心特强。所以,要克服自尊,要克服自卑。当然,人要有自尊。自尊和自尊心太强不一样。我们要培养自信,能够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也能正确地估计别人的能力,坦然地去面对别人。我有我的长处,我也有我不足的地方;别人有别人的长处,别人也有别人不足的地方。以平常心去对待别人,去尊重别人。这种气质要培养好,大大方方,很重要。
十、“菩萨如是种种功德力所持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菩萨有了这些力量功德的结果,最后能够快速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对一切法都能自在,“佛为法王,于法自在”。
“是名善等十义次第。”所以善等十法,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无障、回向、不怖、不悭、自在等,这十法构成整个修行的次第,也是学佛到成佛的整个次第。这些次第如果被三十种障碍所障住了,修行次第的关卡,一关一关就无法通过。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学佛到成佛的过程,就象从厦门坐火车到北京,中间要经过许多站点,鹰潭、杭州、上海、南京等等,每个站点,中途轨道出现故障,火车就无法通过。所以,有障碍就影响到修习和成佛,要想修行成佛就必须排除这些障碍。所以,十种善法,对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作了总的说明。
甲四、觉分障
虽善等法,即是觉分、波罗蜜多、诸地功德,而总别异,今应显彼菩提分等诸障差别。颂曰:
于觉分度地,有别障应知。
论曰:复于觉分波罗蜜多诸地功德各有别障。
“虽善等法,即是觉分、波罗蜜多、诸地功德而总别异,”接下来要讲的几个问题,一是“觉分”,二是“波罗蜜多”,三是“诸地”等善法的别障。觉分指三十七菩提分,即三十七道品,波罗蜜多讲十度,诸地讲十地。前面已说善等十法的障碍,为什么还要讲觉分障、波罗蜜多障和诸地障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文中说“总别异”。因为善等十法是总障,觉分等是别障,别不离总。故先说总障,后说觉分等别障。
“今应显彼菩提分等诸障差别。”现在应该解释菩提分、十度、十地等诸障差别。
“论曰:复于觉分波罗蜜多诸地功德各有别障。”除善等十法的障碍之外,又有关于三十七觉菩提分、十波罗蜜多、十地功德等各种不同的障碍。这些法门以及这些修行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和每一种状态中,都会出现特殊的障碍,被称为别障。这道理就象众多的同学在这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总障和别障。比如说,教学条件、设备条件以及课程开设得合不合理、法师讲课的质量高不高等等,这些是总障。个人的程度太差,或者说身体不好,老是生病,这是别障。每一个人有总障还有别障。所以,在学佛的道路上总是有很多很多的障碍,不可能没有障碍。世间上的人想要干任何善事,也会有障碍。《辩中边论》讲这么多的障,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今后在个人的修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障碍,或者发心做事的时候,譬如弘法、慈善事业等,都会出现一些障碍。这是非常正常的。然后,可以这样想,显示能力的时候到了。如果没有障碍,干起来也没劲。有了障碍,必须去战胜障碍,那才厉害!所以,当用这种心态去对待障碍的时候,就会很积极地去做事情。如果没有这种心态,遇到一些障碍的时候,唉呀!不行不行!算了算了!(众哄堂大笑)!这样的话,什么也干不成。所以,有障碍很正常,没有障碍反而不正常。
于菩提分有别障者,颂曰:
于事不善巧,懈怠定减二。不植羸劣性,见粗重过失。
论曰: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断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二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谓即五根由障所杂有羸劣性。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于八圣道有粗重过失障,此是修道所显示故。
“于菩提分有别障。”先讲菩提分。分,是因的意思。菩提分,是趣向菩提的因。要想成就菩提,必须修成就菩提的因。三十七菩提分,它是修学佛法的要领。声闻乘所修的法门基本上都包括在这里面。所以三十七道品可以概括一切修行的法门。它的内容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的生起,有种种障碍称为觉分障。
一、四念住
“论曰:于四念住有诸事不善巧障。”四念住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住在修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佛陀临入灭时,阿难尊者问佛: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入灭后,依何而住?佛陀告诉他:我入灭后,当依四念处而住。为什么依四念住而住呢?因为四念住所要观照的四种环境,是众生最容易产生的颠倒执著,这四种环境是身、受、心、法。
第一观身不净。身体污浊、不净、丑陋,却容易被执著为干净、美丽、漂亮。人最贪著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家的女孩子,一天到晚在色身上不知要下多少功夫。观身不净是以智慧观照色身的真实,观色身虚假、无常、不净。
第二观受是苦。受是一种感觉,受有三种──苦受、乐受、舍受。受并不完全是苦,有时候的感觉还很好。吃了可口的东西,苦不苦?沐浴之后,苦不苦?打坐完之后,苦不苦?不苦。那么,为什么要观受是苦?有必要知道的是,苦主要有三苦。一苦苦:根据苦受建立苦苦,如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大家可以感受得到。二坏苦:根据乐受建立坏苦,乐受是一种不稳定的感受,它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欲望是产生痛苦的根源。因此乐受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苦。三行苦:依舍受建立行苦,行苦是无常带来的痛苦。因此要修观受是苦,不要贪著乐受。
第三观心无常。认识到心念无常,刹那生灭,并不是常恒不变。
第四观法无我。观一切法,没有常恒不变、单独存在的实体。
凡夫于身、受、心、法上,生起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从而引起烦恼痛苦,乃至生死流转。四念处为了对治常乐我净的四种执著。假如缺乏闻思经教,没有般若智慧,不能正确认识身、受、心、法的实质,四念处也就修不起来了。
二、四正断
“于四正断有懈怠障。”四正断也可以叫四正勤,是四种应该精进修持的法。没有生的善法应该让它生起,已经生的善法应该让它增长,没有生的恶法不要让它生起,已经生的恶法要将它断灭。四正勤是断恶修善的动力。佛教精进的内涵是断恶修善。精进在世俗上来说,就是勤奋努力。佛教说的精进勤奋有它特定的内涵。世俗上的人拼命赚钱,能不能算勤奋?从世俗的角度来讲,这也是精进,也是勤奋。但这不是佛教的精进,不是佛教的勤奋。佛教的精进、勤奋必须和断恶修善联系在一起,与人格的完善不能分开。与精进对立的是懈怠,在修行中有了懈怠,精进就不能发起,因此,懈怠是精进的障碍。
三、四神足
“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二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什么叫神足?神,是神通,足,是根本。四神足是产生四种神通的根本因素。产生神通的根本是什么呢?是禅定。当然,神通还有通过其它方式得到的,一种情况是报得。什么叫报得?过去生修好的。有一些小孩,从小就有特异功能,这就是报得。还有一种情况是鬼通,妖魔鬼怪附在人的身上。有的人修…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