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追求神通,结果鬼找上门来,附到身上,就有神通了。有一个人,孙悟空附到他身上(众笑),结果呢?爬树的功夫厉害得不得了,一下子就爬上去了,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又从那棵树跳到那棵树(笑声连绵不断)。这也是神通。除此之外就是修得,修禅定而得的神通。修禅定之后,就能得通了,“定能发通”。神通有宿命通、他心通、天眼通等等。每一种神通都有专门的修法。比如说怎么样修天眼通,它有一个很具体的修行过程。四神足主要介绍四种修行禅定的法门。
四念住在三无漏学中属于慧学,是成就智慧的;四正勤在三无漏学中属于戒学;四神足呢?在三无漏学中属于定学。所以,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也就是戒、定、慧的修行。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要想达到无漏的境界,必须学这三种学问,根据这三种学问去修行,最后才能从有漏达到无漏。
“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三摩地”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定、等持。等是平等,内心的一种平衡。一般人的心态平衡不平衡?不平衡。通常人们在修禅定的过程中,或者不修禅定时,思想总处在两种状态中。一是掉举。只要有感觉的时候,会怎么样?浮想连翩。一个人只要有感觉的时候总在打妄想,要么想这个,要么想那个。如果不打妄想,这个时候就该进入另外一种状态昏沉。昏沉就是迷迷糊糊,不清醒。所以,人的心念,不是掉举,就是昏沉。昏沉是迷糊;掉举是浮躁。这都不是平衡的状态。现在修定,就是要让心保持平衡的状态。
三摩地的修行,要根据欲、勤、心、观的四个步骤。
第一个是“欲”。欲,是欲望。通常人们说到欲,总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东西。在宋明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口号:“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也讲究修身养性,他们觉得把人的欲望灭绝之后,天理才得以显现。所以,当一说到欲的时候,往往就觉得欲是不善的东西。其实,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欲的属性有三种:善法欲、不善法欲和无记欲。比如说,想修禅定,想干一件好事,想学佛修行,这些欲望是善还是不善呢?当然是善的。所以,欲不一定都是不善,需要正确地去认识和对待。
那么,人的一些本能的欲望,是善还是不善呢?比如说,人要吃饭,这是一种本能的欲望。你说它是善还是不善?从佛法的角度说,这是一种舍欲,非善非不善。为了饱口福,结果去杀生,这种欲是善是不善?不善欲。所以,欲的本身不是不善的东西,可是,当扩展欲望,放纵欲望之后,使这种欲望伤害到别人的利益,甚至伤害自己未来的利益,这个时候欲望才变成不善了。所以,佛教主张节制欲望,少欲知足,这是修行的一个关键。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容易泛滥成灾。
第二个是“勤”。有了善法欲之后,要“勤”。勤指精进,精进修持,精进修禅。
第三个是“心”。修习禅定,必须从心上修,从心下手,训练自己的心态,不能离开心修禅定。禅定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一种心所,是心态处在某一种特殊的状态之下。
第四个是“观”。通过如理思惟,用智慧观照某一种境界。比如说修念佛观,修数息观,通过这种观的力量,使得心念安住在某一种境界上。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在下面还有专门讲修对治的内容,这里不再多讲了。
修三摩地中有减二事障。也就是说,修三摩地要具备一些条件。假如说这些条件不具备的话,那么,对于修禅定来说,它就是一种障碍。“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修三摩地,必须根据欲勤心观这个完整的过程来修。假如缺少了一种,比如说没有修三摩地的这种欲望,或者说修三摩地的时候不精进,缺少任何一种东西,都是修三摩地的障碍。
“二于修行八断行中随减一故。”修行四神足的过程中有八断行,除了欲勤心观以外,还有八种断行。遵循这八种断行,禅定、三摩地才能修行成功。那么,这八种断行到底是什么呢?1.欲;2.勤,勤就是精进;3.信,也就是对佛法的信仰;4.轻安,这四种主要对治懈怠。5.念,念的作用,在修禅定的过程中主要对治忘圣言;忘记圣人的言教,所以叫忘圣言;6.正知,主要对治昏掉,当昏沉掉举的时候,很容易缺乏正知;7.思,对治作行,当修禅定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把念头渐渐地放下来,当心念已经专一了,心已经静下来了,修禅修观已经很相应了,这个时候,应该把心放下,不能再死命地作观照,如果这时候观照力过强,反而不能进入禅定。譬如有的人高度集中作观,高度地注意,这反而影响入定。所以作行成为入定的障碍。8.舍,舍对治不作行。该把念头提起来的时候就要提起来,不该提起的时候就不要提起。如果不该提起的时候,比如心念已经很平衡了,再把念头提起来,这不对,这会影响入定。假如昏沉来了,或者说念头太过掉举,妄想纷飞,这个时候不作行,不把正念提起,也是不对。所以,该提的时候就提,不该提的时候就不要提。如果该提的时候不提,不该提的时候老提,那样的话,禅定肯定修不好。这叫八种断行。在这八断行中,随便减少一种,都会影响修行禅定,都是属于四神足的障碍。
四、五根
“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五根,根是增上的意思,五根是修行的五种增上力量。第一信根:对佛法生有坚固的信心;第二精进根:在断恶修善的行为中精进不已;第三念根:学佛修行要有正念,教理学得多了,大家就会意识到正念在佛法修学中的重要性。学习了这么多的经论,在佛学院学上四年、六年,乃至以后专门研究,最终要树立的就是正念。当然,正念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然后,正见要转变成正念,把正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当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待人接物,为人处世,面对种种境界,都能保持正念,这就厉害了。正念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功夫,是一种修行的功夫。随时观照一下念头在想什么?所以,上次跟大家讲过,出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先后,而在于是否能放下。有没有正念,这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出家几十年了,没有正见,也没有正念,那是没有用的,出家一百年也是没用。反过来说,刚出家的人,或者没有出家,有正见,且时时能保持正念,这就厉害。这是功夫。所以,要有正念,在正念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正定。
第四定根、第五慧根:定有很多种。外道也有定,但不是正定,且不一定有智慧。因为有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这点大家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包括练气功的人,他们都修定,但是,他们并没有佛法所说的这种智慧。所以,平常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不是说智慧自己能生起。当然,由定到慧也不是水到渠成。在定的情况下,它还必须配合观,正观、正见,譬如无常观、因缘观,修这些观之后,才有可能引发无漏智慧的生起。学习经教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树立正见,在定的基础上,进行观照,然后才能成就智慧。这点大家要明确,定和慧是相配的,光有定不行,光有慧也不行。
信进念定慧五根是顺向解脱分。什么叫“解脱分”?解脱之因。要想成就解脱,必须修这五种因。五根是顺向解脱的,是趣向解脱的增上力量。假如在修五根的过程中少了一种,就是“不植圆满”。五根中修了四种,缺乏正念,或是缺乏正定、正精进,这都属于五根的障碍。所以,五根是一种完整的组合,非常科学,缺一不可。只要缺了任何一种,就不能成为五根,同时,对解脱会构成大大的影响。
五、五力
“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谓即五根由障所杂有羸劣性。”五根、五力是什么关系?五根和五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内容。五力叫作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但是,根和力是不一样的。根是增上义,是一种增上缘。力是一种能力。五根和五力还有程度上的不同。五根发展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它就变成五力。也就是说,在五根的阶段,信进念定慧的力量还很薄弱,但是到了五力的阶段,它的力量就很强大了,它自己能够独立,能够对治烦恼。比如说,有了信力之后,能够对治不信;有了精进之后,能够对治懈怠;有了正念之后,能够对治邪念、歪念;等等。有强劲的对治力量,这就是五力。
从五根进入五力的阶段之后,它的力量还很薄弱,还很羸弱,就象生病的人一样。一个正常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体力、精力很旺盛,一旦生病了,浑身没有气力。那么,五力的羸劣性是怎么引起的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羸劣性障呢?原因是由于五根被烦恼所染,在修五根的过程中有障碍。这是因为修五根的时候,修得不圆满,使五根进入五力的时候还是没有力气。没有力气,这就是属于五力的障碍。
六、七觉支
“于七觉支有见过失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七觉支,指七种能够使你觉悟、能够使你见道的七种因。七觉支属于见道位。它的内容有哪些呢?它包括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这七觉支中,择法觉支是觉支的体。择法,就是如理如实地观察诸法的真实相。其它的念、精进、喜觉支有一部分是择法觉支的因,是见道的前提。也就是说,想见道必须先有正念,然后精进、努力行持,才能保持这种正念。喜、轻安觉支是见道所产生的结果,它能使你保持法喜充满,身心轻安、祥和。所以,七觉支有这些内在的联系。
修七觉支的过程中有“见过失障”。见指正见,正见有过失就成邪见了。障碍见道的惑叫见惑。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假如知见有问题,或是认识有问题,正见没能够树立起来,能见道吗?肯定不能。所以有“见”过失障。因为“此是见道所显示故”。也就是说,七觉支的成就,它显示在修行过程中的是一个见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见道的障碍,即见惑,它障碍了七觉支的修行。
七、八正道
“于八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