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追求神通,結果鬼找上門來,附到身上,就有神通了。有一個人,孫悟空附到他身上(衆笑),結果呢?爬樹的功夫厲害得不得了,一下子就爬上去了,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又從那棵樹跳到那棵樹(笑聲連綿不斷)。這也是神通。除此之外就是修得,修禅定而得的神通。修禅定之後,就能得通了,“定能發通”。神通有宿命通、他心通、天眼通等等。每一種神通都有專門的修法。比如說怎麼樣修天眼通,它有一個很具體的修行過程。四神足主要介紹四種修行禅定的法門。
四念住在叁無漏學中屬于慧學,是成就智慧的;四正勤在叁無漏學中屬于戒學;四神足呢?在叁無漏學中屬于定學。所以,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也就是戒、定、慧的修行。戒定慧稱爲叁無漏學。要想達到無漏的境界,必須學這叁種學問,根據這叁種學問去修行,最後才能從有漏達到無漏。
“于四神足有叁摩地減二事障,”“叁摩地”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定、等持。等是平等,內心的一種平衡。一般人的心態平衡不平衡?不平衡。通常人們在修禅定的過程中,或者不修禅定時,思想總處在兩種狀態中。一是掉舉。只要有感覺的時候,會怎麼樣?浮想連翩。一個人只要有感覺的時候總在打妄想,要麼想這個,要麼想那個。如果不打妄想,這個時候就該進入另外一種狀態昏沈。昏沈就是迷迷糊糊,不清醒。所以,人的心念,不是掉舉,就是昏沈。昏沈是迷糊;掉舉是浮躁。這都不是平衡的狀態。現在修定,就是要讓心保持平衡的狀態。
叁摩地的修行,要根據欲、勤、心、觀的四個步驟。
第一個是“欲”。欲,是欲望。通常人們說到欲,總覺得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東西。在宋明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口號:“存天理,滅人欲。”宋明理學也講究修身養性,他們覺得把人的欲望滅絕之後,天理才得以顯現。所以,當一說到欲的時候,往往就覺得欲是不善的東西。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欲的屬性有叁種:善法欲、不善法欲和無記欲。比如說,想修禅定,想幹一件好事,想學佛修行,這些欲望是善還是不善呢?當然是善的。所以,欲不一定都是不善,需要正確地去認識和對待。
那麼,人的一些本能的欲望,是善還是不善呢?比如說,人要吃飯,這是一種本能的欲望。你說它是善還是不善?從佛法的角度說,這是一種舍欲,非善非不善。爲了飽口福,結果去殺生,這種欲是善是不善?不善欲。所以,欲的本身不是不善的東西,可是,當擴展欲望,放縱欲望之後,使這種欲望傷害到別人的利益,甚至傷害自己未來的利益,這個時候欲望才變成不善了。所以,佛教主張節製欲望,少欲知足,這是修行的一個關鍵。不要放縱自己的欲望,否則容易泛濫成災。
第二個是“勤”。有了善法欲之後,要“勤”。勤指精進,精進修持,精進修禅。
第叁個是“心”。修習禅定,必須從心上修,從心下手,訓練自己的心態,不能離開心修禅定。禅定本身就是一種心理,一種心所,是心態處在某一種特殊的狀態之下。
第四個是“觀”。通過如理思惟,用智慧觀照某一種境界。比如說修念佛觀,修數息觀,通過這種觀的力量,使得心念安住在某一種境界上。叁十七道品的內容,在下面還有專門講修對治的內容,這裏不再多講了。
修叁摩地中有減二事障。也就是說,修叁摩地要具備一些條件。假如說這些條件不具備的話,那麼,對于修禅定來說,它就是一種障礙。“一于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修叁摩地,必須根據欲勤心觀這個完整的過程來修。假如缺少了一種,比如說沒有修叁摩地的這種欲望,或者說修叁摩地的時候不精進,缺少任何一種東西,都是修叁摩地的障礙。
“二于修行八斷行中隨減一故。”修行四神足的過程中有八斷行,除了欲勤心觀以外,還有八種斷行。遵循這八種斷行,禅定、叁摩地才能修行成功。那麼,這八種斷行到底是什麼呢?1.欲;2.勤,勤就是精進;3.信,也就是對佛法的信仰;4.輕安,這四種主要對治懈怠。5.念,念的作用,在修禅定的過程中主要對治忘聖言;忘記聖人的言教,所以叫忘聖言;6.正知,主要對治昏掉,當昏沈掉舉的時候,很容易缺乏正知;7.思,對治作行,當修禅定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把念頭漸漸地放下來,當心念已經專一了,心已經靜下來了,修禅修觀已經很相應了,這個時候,應該把心放下,不能再死命地作觀照,如果這時候觀照力過強,反而不能進入禅定。譬如有的人高度集中作觀,高度地注意,這反而影響入定。所以作行成爲入定的障礙。8.舍,舍對治不作行。該把念頭提起來的時候就要提起來,不該提起的時候就不要提起。如果不該提起的時候,比如心念已經很平衡了,再把念頭提起來,這不對,這會影響入定。假如昏沈來了,或者說念頭太過掉舉,妄想紛飛,這個時候不作行,不把正念提起,也是不對。所以,該提的時候就提,不該提的時候就不要提。如果該提的時候不提,不該提的時候老提,那樣的話,禅定肯定修不好。這叫八種斷行。在這八斷行中,隨便減少一種,都會影響修行禅定,都是屬于四神足的障礙。
四、五根
“于五根有不植圓滿順解脫分勝善根障。”五根,根是增上的意思,五根是修行的五種增上力量。第一信根:對佛法生有堅固的信心;第二精進根:在斷惡修善的行爲中精進不已;第叁念根:學佛修行要有正念,教理學得多了,大家就會意識到正念在佛法修學中的重要性。學習了這麼多的經論,在佛學院學上四年、六年,乃至以後專門研究,最終要樹立的就是正念。當然,正念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然後,正見要轉變成正念,把正見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當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待人接物,爲人處世,面對種種境界,都能保持正念,這就厲害了。正念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更是一種功夫,是一種修行的功夫。隨時觀照一下念頭在想什麼?所以,上次跟大家講過,出家不在于時間的長短、先後,而在于是否能放下。有沒有正念,這是非常關鍵的。比如,出家幾十年了,沒有正見,也沒有正念,那是沒有用的,出家一百年也是沒用。反過來說,剛出家的人,或者沒有出家,有正見,且時時能保持正念,這就厲害。這是功夫。所以,要有正念,在正念的基礎上才能産生正定。
第四定根、第五慧根:定有很多種。外道也有定,但不是正定,且不一定有智慧。因爲有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這點大家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包括練氣功的人,他們都修定,但是,他們並沒有佛法所說的這種智慧。所以,平常說,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不是說智慧自己能生起。當然,由定到慧也不是水到渠成。在定的情況下,它還必須配合觀,正觀、正見,譬如無常觀、因緣觀,修這些觀之後,才有可能引發無漏智慧的生起。學習經教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樹立正見,在定的基礎上,進行觀照,然後才能成就智慧。這點大家要明確,定和慧是相配的,光有定不行,光有慧也不行。
信進念定慧五根是順向解脫分。什麼叫“解脫分”?解脫之因。要想成就解脫,必須修這五種因。五根是順向解脫的,是趣向解脫的增上力量。假如在修五根的過程中少了一種,就是“不植圓滿”。五根中修了四種,缺乏正念,或是缺乏正定、正精進,這都屬于五根的障礙。所以,五根是一種完整的組合,非常科學,缺一不可。只要缺了任何一種,就不能成爲五根,同時,對解脫會構成大大的影響。
五、五力
“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謂即五根由障所雜有羸劣性。”五根、五力是什麼關系?五根和五力實際上是同一種內容。五力叫作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但是,根和力是不一樣的。根是增上義,是一種增上緣。力是一種能力。五根和五力還有程度上的不同。五根發展到相當程度的時候,它就變成五力。也就是說,在五根的階段,信進念定慧的力量還很薄弱,但是到了五力的階段,它的力量就很強大了,它自己能夠獨立,能夠對治煩惱。比如說,有了信力之後,能夠對治不信;有了精進之後,能夠對治懈怠;有了正念之後,能夠對治邪念、歪念;等等。有強勁的對治力量,這就是五力。
從五根進入五力的階段之後,它的力量還很薄弱,還很羸弱,就象生病的人一樣。一個正常的人,在一般情況下,體力、精力很旺盛,一旦生病了,渾身沒有氣力。那麼,五力的羸劣性是怎麼引起的呢?爲什麼會産生這種羸劣性障呢?原因是由于五根被煩惱所染,在修五根的過程中有障礙。這是因爲修五根的時候,修得不圓滿,使五根進入五力的時候還是沒有力氣。沒有力氣,這就是屬于五力的障礙。
六、七覺支
“于七覺支有見過失障。此是見道所顯示故。”七覺支,指七種能夠使你覺悟、能夠使你見道的七種因。七覺支屬于見道位。它的內容有哪些呢?它包括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這七覺支中,擇法覺支是覺支的體。擇法,就是如理如實地觀察諸法的真實相。其它的念、精進、喜覺支有一部分是擇法覺支的因,是見道的前提。也就是說,想見道必須先有正念,然後精進、努力行持,才能保持這種正念。喜、輕安覺支是見道所産生的結果,它能使你保持法喜充滿,身心輕安、祥和。所以,七覺支有這些內在的聯系。
修七覺支的過程中有“見過失障”。見指正見,正見有過失就成邪見了。障礙見道的惑叫見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假如知見有問題,或是認識有問題,正見沒能夠樹立起來,能見道嗎?肯定不能。所以有“見”過失障。因爲“此是見道所顯示故”。也就是說,七覺支的成就,它顯示在修行過程中的是一個見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見道的障礙,即見惑,它障礙了七覺支的修行。
七、八正道
“于八正道支有粗重過失障,…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