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迷得越深偏執得越深,偏執得越深就越怪。所以,修行人很容易出現這些事,的確要引起注意和深思。女衆出家修行往往會出現性格上不很正常的現象,使世俗人不敢接觸。性格怪怪的,將來如何走向社會弘法,怎樣正常地去面對社會,面對衆生?所以,我們應該有百分之百的健康心態,應該比任何人都要大方,都要坦然,都要自信,都要正常。這樣,面對信衆才有說服力。
四、“次應發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與菩薩性爲所依止。”在發菩提心之後,修學菩薩道的過程中,菩提心非常重要。因爲只有在發菩提心的前提下,才能取得菩薩的資格。所以說菩提心是菩薩性所依止。你要想成爲菩薩,首先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然後還要受菩薩戒,受菩薩戒是取得菩薩資格的手續。所以“此菩提心與菩薩性爲所依止”。
五、“如是菩薩由已發起大菩提心及勝善根力所持故,斷諸亂倒起無亂倒。”菩薩發起菩提心以及勝善根力,勝善根力的範圍非常廣泛,所有修行功德都是屬于善根的範疇,都是在培養我們的善根,使我們的善因、菩提因與日俱增,日日增長。這裏所說的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所以說勝善根力。在這種特別好的善根力量支配下,“斷除諸倒”,斷除迷亂,斷除顛倒、困惑,最後成無亂倒。沒有亂倒就可以進入見道。見道就是親證宇宙人生的真實。不過,這必須在斷除亂倒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六、“由見道中無亂倒故,次于修道斷一切障。”在見道中斷除見惑,然後進入修道。在修道位上斷除一切障,在修道位上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七、“既斷障已,持諸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在修道位上斷除一切障之後要回向,把所有的善行指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無上菩提,把所有的善行都指向無上菩提。
八、“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廣法便無怖畏。”無怖畏就是不害怕。由于回向的力量所任持的緣故,對甚深廣大的佛法不會害怕。佛法如大海,又深又廣。
九、“既無怖畏,便于彼法見勝功德能廣爲他宣說開示。”不害怕之後,才能很自信地爲別人宣說開示佛法。所以,對佛法要有信心,從信心到理解,理解之後,還要有自信。自信也是女衆同學需要培養的一種重要的氣質。自信不是自大,不是讓你自高自大,也不是自尊心太強,自尊心太強很可怕,自尊心太強容易受傷害。女衆同學自尊心特別強,自尊心強的人一般比較自卑,自卑反映出來的是自尊心特強。所以,要克服自尊,要克服自卑。當然,人要有自尊。自尊和自尊心太強不一樣。我們要培養自信,能夠正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也能正確地估計別人的能力,坦然地去面對別人。我有我的長處,我也有我不足的地方;別人有別人的長處,別人也有別人不足的地方。以平常心去對待別人,去尊重別人。這種氣質要培養好,大大方方,很重要。
十、“菩薩如是種種功德力所持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菩薩有了這些力量功德的結果,最後能夠快速地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對一切法都能自在,“佛爲法王,于法自在”。
“是名善等十義次第。”所以善等十法,善、菩提、攝受、有慧、無亂、無障、回向、不怖、不悭、自在等,這十法構成整個修行的次第,也是學佛到成佛的整個次第。這些次第如果被叁十種障礙所障住了,修行次第的關卡,一關一關就無法通過。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學佛到成佛的過程,就象從廈門坐火車到北京,中間要經過許多站點,鷹潭、杭州、上海、南京等等,每個站點,中途軌道出現故障,火車就無法通過。所以,有障礙就影響到修習和成佛,要想修行成佛就必須排除這些障礙。所以,十種善法,對學佛到成佛的整個過程作了總的說明。
甲四、覺分障
雖善等法,即是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德,而總別異,今應顯彼菩提分等諸障差別。頌曰:
于覺分度地,有別障應知。
論曰:複于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德各有別障。
“雖善等法,即是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德而總別異,”接下來要講的幾個問題,一是“覺分”,二是“波羅蜜多”,叁是“諸地”等善法的別障。覺分指叁十七菩提分,即叁十七道品,波羅蜜多講十度,諸地講十地。前面已說善等十法的障礙,爲什麼還要講覺分障、波羅蜜多障和諸地障呢?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文中說“總別異”。因爲善等十法是總障,覺分等是別障,別不離總。故先說總障,後說覺分等別障。
“今應顯彼菩提分等諸障差別。”現在應該解釋菩提分、十度、十地等諸障差別。
“論曰:複于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德各有別障。”除善等十法的障礙之外,又有關于叁十七覺菩提分、十波羅蜜多、十地功德等各種不同的障礙。這些法門以及這些修行過程,在每一個階段和每一種狀態中,都會出現特殊的障礙,被稱爲別障。這道理就象衆多的同學在這裏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總障和別障。比如說,教學條件、設備條件以及課程開設得合不合理、法師講課的質量高不高等等,這些是總障。個人的程度太差,或者說身體不好,老是生病,這是別障。每一個人有總障還有別障。所以,在學佛的道路上總是有很多很多的障礙,不可能沒有障礙。世間上的人想要幹任何善事,也會有障礙。《辯中邊論》講這麼多的障,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今後在個人的修行過程中,出現一些障礙,或者發心做事的時候,譬如弘法、慈善事業等,都會出現一些障礙。這是非常正常的。然後,可以這樣想,顯示能力的時候到了。如果沒有障礙,幹起來也沒勁。有了障礙,必須去戰勝障礙,那才厲害!所以,當用這種心態去對待障礙的時候,就會很積極地去做事情。如果沒有這種心態,遇到一些障礙的時候,唉呀!不行不行!算了算了!(衆哄堂大笑)!這樣的話,什麼也幹不成。所以,有障礙很正常,沒有障礙反而不正常。
于菩提分有別障者,頌曰:
于事不善巧,懈怠定減二。不植羸劣性,見粗重過失。
論曰:于四念住有于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斷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叁摩地減二事障,一于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二于修習八斷行中隨減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圓滿順解脫分勝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謂即五根由障所雜有羸劣性。于七等覺支有見過失障,此是見道所顯示故。于八聖道有粗重過失障,此是修道所顯示故。
“于菩提分有別障。”先講菩提分。分,是因的意思。菩提分,是趣向菩提的因。要想成就菩提,必須修成就菩提的因。叁十七菩提分,它是修學佛法的要領。聲聞乘所修的法門基本上都包括在這裏面。所以叁十七道品可以概括一切修行的法門。它的內容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叁十七菩提分的生起,有種種障礙稱爲覺分障。
一、四念住
“論曰:于四念住有諸事不善巧障。”四念住指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住在修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佛陀臨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佛:佛在世時,依佛而住;佛入滅後,依何而住?佛陀告訴他:我入滅後,當依四念處而住。爲什麼依四念住而住呢?因爲四念住所要觀照的四種環境,是衆生最容易産生的顛倒執著,這四種環境是身、受、心、法。
第一觀身不淨。身體汙濁、不淨、醜陋,卻容易被執著爲幹淨、美麗、漂亮。人最貪著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尤其是在家的女孩子,一天到晚在色身上不知要下多少功夫。觀身不淨是以智慧觀照色身的真實,觀色身虛假、無常、不淨。
第二觀受是苦。受是一種感覺,受有叁種──苦受、樂受、舍受。受並不完全是苦,有時候的感覺還很好。吃了可口的東西,苦不苦?沐浴之後,苦不苦?打坐完之後,苦不苦?不苦。那麼,爲什麼要觀受是苦?有必要知道的是,苦主要有叁苦。一苦苦:根據苦受建立苦苦,如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大家可以感受得到。二壞苦:根據樂受建立壞苦,樂受是一種不穩定的感受,它建立在欲望的基礎上,欲望是産生痛苦的根源。因此樂受從本質上來說也是苦。叁行苦:依舍受建立行苦,行苦是無常帶來的痛苦。因此要修觀受是苦,不要貪著樂受。
第叁觀心無常。認識到心念無常,刹那生滅,並不是常恒不變。
第四觀法無我。觀一切法,沒有常恒不變、單獨存在的實體。
凡夫于身、受、心、法上,生起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從而引起煩惱痛苦,乃至生死流轉。四念處爲了對治常樂我淨的四種執著。假如缺乏聞思經教,沒有般若智慧,不能正確認識身、受、心、法的實質,四念處也就修不起來了。
二、四正斷
“于四正斷有懈怠障。”四正斷也可以叫四正勤,是四種應該精進修持的法。沒有生的善法應該讓它生起,已經生的善法應該讓它增長,沒有生的惡法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的惡法要將它斷滅。四正勤是斷惡修善的動力。佛教精進的內涵是斷惡修善。精進在世俗上來說,就是勤奮努力。佛教說的精進勤奮有它特定的內涵。世俗上的人拼命賺錢,能不能算勤奮?從世俗的角度來講,這也是精進,也是勤奮。但這不是佛教的精進,不是佛教的勤奮。佛教的精進、勤奮必須和斷惡修善聯系在一起,與人格的完善不能分開。與精進對立的是懈怠,在修行中有了懈怠,精進就不能發起,因此,懈怠是精進的障礙。
叁、四神足
“于四神足有叁摩地減二事障。一于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二于修習八斷行中隨減一故。”什麼叫神足?神,是神通,足,是根本。四神足是産生四種神通的根本因素。産生神通的根本是什麼呢?是禅定。當然,神通還有通過其它方式得到的,一種情況是報得。什麼叫報得?過去生修好的。有一些小孩,從小就有特異功能,這就是報得。還有一種情況是鬼通,妖魔鬼怪附在人的身上。有的人修…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