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叁種障礙的産生,導致學佛的人不能安住在無上菩提,所以稱爲安住障。
“叁任持障,謂于攝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第叁種任持障。任持指攝受,攝受的內容是菩提心,菩提心能夠攝受善法,能夠任持善法。因爲有了菩提心之後,能使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成爲佛果的資糧。如果在沒有菩提心做基礎的情況下,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會散失,成爲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所以,任持指菩提心。但是,任持被障礙了,菩提心就不能生起。菩提心本身是能作,本身能夠産生作用,就象器世間對有情世間具有任持的作用一樣。但是,如果被障所障礙了,它對有情就不能産生作用,也不能攝受有情世間。
“四照了障,謂于有慧,以有慧性應照了故。”第四種照了障。照了,指有慧,有慧是菩薩。菩薩的智慧能夠觀照宇宙人生的真實,這種作用就象光明對諸色具有照了的作用一樣,所以叫照了。這種作用一旦被障礙的話,就失去照了的功用。譬如,用帷帳把燈光遮住,燈光就失去照射的作用。菩薩的能觀智一旦被無明所遮蔽,就失去觀照宇宙人生真實的功用。所以稱爲照了障。
“五變壞障,謂于無亂,轉滅迷亂名變壞故。”第五種變壞障。變壞指無亂。無亂主要在見道位,見道位能夠轉變迷亂顛倒,轉變迷亂顛倒之後才有可能證得真實,證得真實的過程就是一種變壞的過程。這道理就象火能把食物煮熟一樣,把生米煮成熟飯一樣,把生菜炒成熟菜一樣。見道位實際上是認識上的轉變。如果這種轉變的能力被障礙了,那就失去轉變認識的作用了。所以稱爲變壞障。
“六分離障,謂于無障此于障離系故。”第六種分離障。分離指修道位。修道位最終要達到無障的境界。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主要克服煩惱障和所知障。把這二障徹底地克服,也就能夠達到無障。所以無障的特點是“于障離系故”,從障礙的系縛中解脫出來,解脫的功夫就是將煩惱分離。這個道理就象割稻草谷一樣。鐮刀是工具,它的作用是,能將稻谷從稻田中割下來,能將稻谷從稻田中分離出來。如果這種作用被障礙了,那就不能分離了。
“七轉變障,謂于回向,以菩提心轉變相故。”第七種轉變障。轉變指回向。把一切修行和一切功德變成成佛之因,轉變爲成佛的資糧,轉變爲佛果功德,這就是回向。它以菩提心爲前提,以佛果爲目標。這種回向也就是“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大家都成佛(衆笑。注:最後一句原爲:皆共成佛道。)”這種轉變的道理,就象技術很高明的金師一樣,隨便什麼金器,經過他加工以後,都會成爲很好的裝飾品。如果沒有這種技能,金子也加工不成好的裝飾品。所以稱爲轉變障。
“八信解障,謂于不怖,無信解者有怖畏故。”第八種信解障。信解的結果能夠做到不怖。怎麼樣才能達到不怖呢?只有對甚深的佛法産生堅定不移地信解,才能達到于法不怖。假如說,對佛法沒有信解,那就不能達到不怖。所以說“無信解者有怖畏故”,沒有信解的人會有怖畏。
“九顯了障,謂于不悭,于法無悭爲他顯了故。”顯了指不悭。不悭就是對法不悭貪、不吝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毫不保留地盡己所能爲別人講開示,解答疑難。如果有悭的話,你就覺得,這些東西我好不容易才弄通、弄懂,怎麼能一下子全告訴你們,太便宜你們了,虧了虧了(衆大笑)。這麼一想就更舍不得說了(笑聲不絕)。不悭才能顯了,這個道理如因明學的因與宗一樣,通過因才能顯宗。但是,如果因被障礙了,宗就不能顯現。所以叫顯了障。
“十至得障,謂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至得指自在。修行,最終要得到的境界是什麼?是自在。自在與自由是否一樣?(學生作答: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我們常說:自由自在。誰說不一樣?其實,自由與自在是一樣的。真正的自由也就是真正的自在。只不過,自在是佛教中專用的,自由是俗語說的。所以,佛教也講自由,不是不講自由。你可以給世俗人講“佛法的自由觀”,或是“論自由”、“真自由論”。自由自在很吸引人,一個人只有真正地學佛法之後,才有可能真正地達到自由。世俗上的人所講的自由很有限度,象什麼人權自由,物質條件自由,人際關系自由等等。其實,自由應該建立在心靈的解脫之上,心靈的枷鎖打開了,才是真正地自由了、解脫了。解脫有兩種,一種是心解脫,另一種是慧解脫。沒有煩惱才能自由,有煩惱的人還能自由嗎?有煩惱就不自由,難過、痛苦、困惑,這能自由嗎?所以,沒有迷茫、困惑才能解脫。這就是慧解脫、心解脫。佛法上所講的自由比世間所講的自由要來得深透,世間的自由是假自由,有限度的自由,佛法的自由是真自由,解脫的自由。世間的平等是假平等,佛法的平等是真平等。至得的最終結果是得到自在,如果被障礙了,那就不能得到自在。
乙五、十種淨法的安立次第
所障十法次第義者,謂有欲證無上菩提,于勝善根先應起。勝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無上菩提。爲令善根得增長故,次應發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與菩薩性爲所依止,如是菩薩由已發起大菩提心及勝善根力所持故,斷諸亂倒起無亂倒。由見道中無亂倒故,次于修道斷一切障。既斷障已,持諸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廣法便無怖畏。既無怖畏,便于彼法見勝功德,能廣爲他宣說開示。菩薩如是種種功德力所持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善等十義次第。
“所障十法次第義者。”了解善等十法的生起次第,才能明了障的內容。
一、“謂有欲證無上菩提,于勝善法先應生起。”有人想證無上菩提,怎麼辦呢?首先要發起善根,首先種善根。
二、“勝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無上菩提。”只有具足善根,具足殊勝的善根之後--,善根還有質量的問題,有些善根的質量好一些,有些善根的質量劣一些。既然有勝善根,那就有劣善根與之相對。比如,人天乘的善根與聲聞乘的善根相比,當然是聲聞乘的善根殊勝。大菩薩的善根與佛所具的善根,質量也不一樣。如果一般的善根值一斤五塊,勝善根起碼要五百塊以上(衆笑)。質量不一樣,所以價錢也不一樣。修好了善根,將來就值錢。先要有殊勝的善根,才有可能安住無上菩提。如果種的是劣善根,將來就不能安住無上菩提,最多是人天乘就頂了不起了。
叁、“爲令善根得增長故。”爲了讓善根得到增長,讓善根力量越來越大,應該發起菩提心。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是善根增長的動力,假如沒有菩提心的話,光有善根,學佛也很難學下去。佛教中有很多人出家學佛、修行。既然能夠學佛、出家、修行,這說明他(她)有善根。但是,他們的日子卻過得百無聊賴,學又學不進去,修行又不能上軌道,一天到晚無所事事,不知該幹些什麼。煩惱多,妄想也多,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們的善根沒有動力,所以善根得不到增長。他沒有發心,學佛學到後來變成沒有目標了。什麼了脫生死,成就佛道,那麼遙遠,那麼渺茫。面對的最現實的還是自己的煩惱,一天到晚,無故尋仇覓恨,出家人最有條件,因爲很閑。在家人在青年時期很忙碌,不是求學就是工作,忙碌得不得了,哪有時間尋仇覓恨?出家人倒好,整天沒事幹,又沒什麼目標,無事可做,太多的空閑時間,又不學又不修,一空下來,煩惱就來了。無聊得發慌,看看電視、小說之類的,結果妄想更多,煩惱更多。
所以,要想出家生活過得好,過得充實,必須老老實實地學習、修行,要麼就甭出家。否則,那是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自己跟自己鬧別扭。出家人煩惱起來比在家人還要厲害幾倍。在家人可以找到許多方式去發泄,出家人呢?尤其是女衆,視野不開闊,活動空間太狹窄,煩惱一來真是沒治,准備百分之百地自己承受(衆笑),沒辦法打發,沒辦法調節。在家人通過發泄、疏導、轉移,可以把煩惱暫且壓製下來。所以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在煩惱中煎熬,那滋味不太好受。
所以,出家要老老實實地學習、修行。戒律非常重要。我發現,如果能真正地依戒律而行,這不僅僅是持戒,更加有意義的是,它可以對心靈起保護的作用,使你保持一種平穩的心態和情緒。戒律有二百五十條、叁百四十八條,它把你的活動圈在某些範圍之內,不讓你去接觸那些不應該接觸的東西,不讓外界環境進入你的內心世界和你的活動圈子。這種做法最大的特點是“眼不見,心不煩”。少接觸就少煩惱,多一些平靜;接觸多了,內心就少了一些平靜,戒律把你劃在一個範圍之內保護著你。
比如五篇七聚,它的核心是殺盜淫妄。但彼此輕重不同。一層一層,從最初最表面的男女之間不能單獨接觸,不能單獨交談,到女衆不能一人外出,一層一層地限製,目的是不讓你有犯戒的機會,減少煩惱的根源。這非常有道理。佛陀真是偉大!當然,戒律不是每一條都絕對實用,現在的人也不象過去那樣,把戒律看得那麼神秘。戒律的特點在于實用,持戒有功德,功德實際上就是好處、利益。持戒能得定,能讓你保持平穩的情緒、心態,平靜地學習、修行,不再痛苦,不再煩惱。反之,沒有平穩的心態,沒有戒律的保護,到最後自己也把握不了自己,痛苦煩惱,躁動不安。
所以,必須好好地學一學戒律。怎麼學是個問題。現在學戒的人,一般不太善于學,學到後來,變得怪怪的,甚至于跟整個僧團、整個社會格格不入。學佛修行主要是培養一個非常健全的心態,一個非常健康的心態。一個人最怕的是偏執。人爲什麼變怪呢?就是因爲偏執。酒鬼偏執于喝酒,賭徒偏執于賭博,藝術家偏執于藝術,結果到後來怎麼樣?變怪了(衆笑)。學佛修行也一樣,修行人怪起來比世俗人還怪。怪的程度又取決于著迷的程度…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