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十種善法自在。自在,指于法自在。學習佛法,還有當法師的,要做到于法自在。當然,這種自在當然不能象佛菩薩一樣于法自在。但是,最起碼要做到這一步,對于一般的信徒,不管他們怎麼問,至少不應該被難倒,你可以雄辯滔滔地給他們說法。這也是于法自在。于法自在很不容易。一講起課來,這也不懂,那也不懂,整了半天還是不懂。這就不能于法自在。舉行講座,聽衆提問,一問叁不知,這就于法不自在。回到小廟,或者回到家鄉,信徒向你請教一些佛法,你不懂,不自在。學佛本來想要自在,結果反而不自在。所以,要好好學,不好好學,總會有那麽難堪的時候。要不然就是誤導他人,亂說一通,不好意思說我不會,就開始繞彎,把人家帶入迷魂陣去轉了一圈(衆笑),聽的人雲裏霧裏,不辨東西南北,不知道聽到哪裏去了,這就不能于法自在。學好了,才能于法自在。當然,真正于法自在的只有佛陀。
自在有叁種障。第一種匮聞障,匮是缺乏,匮聞指缺乏接觸。過去生中,沒有造下接觸佛法的因緣,所以今生就缺乏接觸佛法的機會。這就是說,這一生能夠生長在有佛法的環境中,能夠到佛學院讀書,能夠聽聞法師說法,這一切的一切,跟過去生中種下的善因善緣很有關系。過去生中沒有種下這樣的因緣,今生缺乏聽聞佛法的因緣,想要學佛法,沒門!比如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想要看經、誦經,很不容易。現在學習佛法的條件非常好。象我們小時候,在家就開始信佛,當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在家裏早晚偷偷地做功課,誦經之後趕緊把佛像經書藏起來。深更半夜,宣傳部的人來搜查。那些信徒、居士,經常被抓去遊行,戴的帽子有一尺多長。那時候真是不容易。剛上北京讀書的時候,中國佛學院的老法師,象正果法師、巨贊法師等都穿在家衣服,我們學生穿大褂。有時到頤和園,走到哪裏,人群就把你圍觀,一停下來馬上就是一圈,圍觀的人還以爲是少數民族的(衆大笑)。所以,這幾年社會形勢發展很好,變化還是很大的。現在可以到大學院校舉行佛學講座,學佛的環境比以前好得多了,信仰自由也稍微趨于正常。
第二種少聞障。聽聞得太少。大家在佛學院讀書,讀了幾年,掌握了佛法的一些皮毛,以及一些支離破碎的名相,對佛法的理解不夠圓融,這是因爲少聞的緣故。所以,佛學院四年畢業以後,要繼續學習,一門深入地學習,再學上五年或者十年,最起碼要五年,將來在社會上,不僅僅爲佛教,同時也能爲社會起很大的作用。否則,不要說對佛教、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只怕連自己也救不了,一天到晚無所事事,佛法沒學好,修行也不知從何下手,苦苦惱惱。
第叁種不修對治勝叁摩地障。修學佛法,除學教以外,還要修禅、修定,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不修禅,不修定,對教理的認識很難有深度。
乙四、引《對法》說
複次。如是諸障于善等十隨余義中有十能作,即依彼義應知此名。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于眼識等。二安住能作,如四食于有情。叁任持能作,謂能任持如器世間于有情世間。四照了能作,如光明于諸色。五變壞能作,如火等于所熟等。六分離能作,如鐮等于所斷等。七轉變能作,如金師等轉變金等。八信解能作,如煙等于火等。九顯了能作,如因于宗。十至得能作,如聖道等于涅槃等。
引《對法》說,什麼叫對法呢?大家學過《俱舍論》嗎?阿毗達磨是什麼意思?阿毗達磨是對法義。這裏講的對法不是指《俱舍論》,而是指《阿毗達磨雜集論》。在《阿毗達磨雜集論》中說有十種能作。把十種能作引到《辯中邊論》,其目的是幫助解釋前面的十種善法,幫助說明這十種善法在整個佛法的修學中,作用是非常大的,就象十種能作一樣。如果十種能作被障礙,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這十種能作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複次,如是諸障于善等十隨余義中有十能作,即依彼義應知此名。”如是就是如此,象前面所說的叁十種障,能障礙十種善法的生起。因爲障礙了十種善法,使它不能生起。“隨余義中有十能作,即依彼義應知此名。”在其它經論,如《阿毗達磨雜集論》中,有十種能作。根據《阿毗達磨雜集論》十種能作的道理,可以進一步幫助理解關于善等十法是怎麼樣被叁十種障給障礙住了。
“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于眼識等。”十能作是什麼?一生起能作。什麼叫生起能作呢?“如眼等于眼識等”,“眼等”指眼、耳、鼻、舌、身、意,“眼識等”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對六識的生起具有能作的作用。六根能使六識生起,所以叫生起能作。如果沒有六根,六識就不能生起,六根是六識的生起能作。
“二安住能作,如四食于有情。”安住能作就象四食對有情。我們知道,一切有情皆依食而安住。有情在這個世界上安住,主要靠食。食也就是四食??段食、觸食、思食和識食。四食能使有情安住在這個世界,所以叫安住能作。
“叁任持能作,謂能任持如器世間于有情世間。”。任是擔當、擔負,持是支持、支撐。有情世間必須靠器世間來擔負它、支撐它。人類生存在地球上,如果沒有地球支撐著,擔負著,人類和所有的生物能不能安住在這個世界?能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勢必不能。所以,器世間對有情世間有任持的作用,所以稱爲任持能作。
“四照了能作,如光明于諸色。”“照了”,就象光能夠照射一樣。光對各種物質甚至整個世界,具有照了的作用,所以光明是照了能作。
“五變壞能作,如火等于所熟等。”變壞能作的意思是能夠變壞。就象竈間的火,有了火,才能把生米煮成熟飯,把生菜炒成熟菜。這裏的變壞過程其實就是煮熟的過程。火對食物來說,具有能熟的作用,所以叫變壞能作。
“六分離能作,如鐮等于所斷等。”鐮是鐮刀,鐮刀是割稻、割麥的工具。鐮刀是能割,稻、麥是所斷,鐮刀對于所割的稻、麥來說具有分離的作用,所以叫作分離能作。
“七轉變能作,如金師等轉變金等成鐶釧等。”金師就是金匠。金通過金匠的加工,能把金子製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如金耳環、金戒指等。金匠對于金子有轉變的作用,所以稱爲轉變能作。
“八信解能作,如煙等于火等。”信解,使人相信、了解,就象煙對火一樣。物品點燃都會冒煙,所以,看到煙就能相信有火,看到煙就能看到火。煙能使人們對火産生信解的作用,所以叫信解能作。
“九顯了能作,如因于宗。”顯了,使某個概念、某個觀念的意義明了、清晰。如因對于宗。這牽涉到因明的問題。因明,就是通過一些了解的現象和概念去證明不了解的現象和概念,通過一些比較熟悉的事例去了解不熟悉的事例,以達到明白、清晰,因對宗具有顯了的作用,所以叫顯了能作。
“十至得能作,如聖道于涅槃等。”至得指最終能夠得到的最高的結果,最好的收獲,就象聖道。聖道指八正道,八正道對涅槃來說,就是至得能作。
依如是義故說頌言:
能作有十種,謂生住持照,變分離轉變,信解顯至得。
如識因食地,燈火鐮工巧,煙因聖道等,于識等所作。
“依如是義故說頌言:能作有十種,謂生、住、持、照,變、分離、轉變,信解、顯、至得。如識、因食、地,燈、火、鐮、工巧,煙、因、聖道等,于識等所作。”這兩頌對前面長行的內容作了總結。所以,這兩頌的內容不外乎前面長行的內容。
第一頌,“生”指生起能作;“住”指安住能作;“持”指任持能作;“照”指照了能作;“變”指變壞能作;“分離”指分離能作;“轉變”指轉變能作;“信解”指信解能作;“顯”指顯了能作;“至得”指至得能作。
第二頌進一步說明十種能作。頌中所引的識、因食、地、燈(光)、火、鐮、工巧、煙、因、聖道等,這十種所作依前十種能作而有,它進一步地幫助說明十種能作。這些在前面已經詳細解釋過,比如,眼對眼識來說是能作,眼識是所作;食是能作,因食而安住是所作;地指器世間,器世間是能作,能擔負、支撐有情生活在地球上,有情是所作;燈光是能照,被燈光照射的諸色是所照等等,這裏不再贅述。所以說“于識等所作”。
于善等障應知亦然。一生起障,謂于其善,以諸善法應生起故。二安住障,謂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動故。叁任持障,謂于攝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四照了障,謂于有慧,以有慧性應照了故。五變壞障,謂于無亂,轉滅迷亂名變壞故。六分離障,謂于無障此于障離系故。七轉變障,謂于回向,以菩提心轉變相故。八信解障,謂于不怖,無信解者有怖畏故。九顯了障,謂于不悭,于法無悭者爲他顯了故。十至得障,謂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
“于善等障應知亦然。”前面所舉比喻的例子,引《阿毗達磨雜集論》中的十種能作,幫助大家對善等十法作進一步的認識。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從菩薩發心到成佛的整個過程,善等十法本來應該生起,但是被無加行等叁十種障所障礙而不能生起。引對法中的十種能作,就是說明這種道理。
“一生起障,謂于其善,以諸善法應生起故。”第一種生起障。十種善法中,第一種善法是善根。在學佛的過程中,首先要讓善根生起,只有在善根産生作用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對佛法發生興趣,才有可能接觸佛法,才有可能學好佛法。如果沒有善根,這一切都談不上。現在有一種障礙把善根障礙住了,善法就不能生起,善法本來要生起,生起之後才能産生作用,但是,現在被障礙住了,結果不能生起,不能産生作用。
“二安住障,謂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動故。”第二種安住障。安住什麼?安住菩提。安住在菩提的目標上,這種信念和學佛的目標是不可動搖的,以此菩提作爲學佛的最終目的。但是,如前面所講的,因爲…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