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什麼了不起。如果發一下心就能成佛,那真是太好了。難就難在這裏。發一下心不能成佛,還必須有耐心、長遠心,永遠地發心。等到菩提的福慧資糧圓滿了,才能成佛。怕麻煩而生疲厭心,如何去積聚福慧資糧呢?福慧不圓滿,怎麼能成佛呢?所以,心極疲厭是發菩提心的障礙,是成佛的障礙。
“有慧者謂菩薩,于了此性有叁種障。一缺正行,二鄙者共住,叁惡者共住。此中鄙者謂愚癡類,樂毀壞他名爲惡者。”第四種善法是有慧。有慧指什麼?指菩薩。菩薩的梵語稱爲菩提薩埵,華語稱覺有情,意思是有智慧又能令別人覺悟的有情,就是菩薩。
取得菩薩的資格,有叁種障礙:
第一種缺正行障,缺少正行,正行是正道,按菩薩的正道去修行。第二種鄙者共住障,第叁種惡者共住障。鄙者與惡者有什麼區別?“此中鄙者謂愚癡類”。鄙者指愚癡的人。既然想要成就智慧,可是跟你在一起的那些人,都是蠢不可及。當然,在這種環境中你是最聰明的。不過,久而久之,你也越來越蠢(衆笑)。然後,你也蠢不可及了。所以,與鄙者共住,除非是真正地開了智慧,那沒有關系。否則,沒有開智慧,跟那些沒有智慧的人在一起,時間長了,容易自以爲是,認爲自己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這樣還能進步,還能開智慧嗎?肯定不行。
什麼叫惡者呢?“樂毀壞他類。”惡者就是壞人。壞人的特點就是一天到晚想著如何去傷害別人。這種人屬于惡者。跟惡者在一起,能好得了嗎?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要做菩薩,首先必須遠離惡者,遠離愚癡的人,遠離沒有智慧的人,遠離壞人。等到你將來真正成爲菩薩的時候,再回頭找這些人,度這些人。你還沒有成爲菩薩,卻要去度他(她)們,結果是你被他(她)們度走了(衆大笑)。所以,菩薩有這叁種障礙。
“無亂有叁障,一顛倒粗重,二煩惱等叁障中隨一有余性,叁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性。”第五種善法是無亂。無亂在修學的過程中屬見道位。見道位必須遠離亂和倒,遠離顛倒和倒亂。凡夫是顛倒的,見道的人才不會顛倒。因爲他們已經見到真理,已經如實地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是無亂。
達到無亂的境界,有叁種障礙:
第一種顛倒粗重障。平常講的顛倒,主要指四倒──常樂我淨。這四倒是凡夫衆生對世界顛倒的錯誤認識。它本身也屬于煩惱,所以稱爲粗重。這種顛倒錯誤的認識是見道的障礙,稱爲見惑。見道後打破見惑,就沒有見惑了。沒有見道前,見惑是最大的障礙。
第二是煩惱等叁障中隨一有余性。“煩惱等叁障”指煩惱障、業障和生障。煩惱的叁障即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這叁種雜染又稱爲叁障。這叁種障中,隨便余下一種都屬于見道的障礙。
第叁是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性。能夠成熟解脫的慧是般若智慧,也就是根本智。見道是根本智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理。如果說,這種根本智沒有成就,也就不可能見道。如果有了根本智之後,才能成就解脫。所以,解脫建立在慧的基礎上。聲聞講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其中的核心就是慧。所以,持戒修定都是爲了成就慧。而慧成就了才能談得上解脫、解脫知見。所以,根本智又稱爲解脫慧。如果解脫慧還未成熟,想達到無亂,達到不倒亂,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障斷滅名無障。此有叁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叁放逸性。”第六種善法是無障,無障指修道位。修道位要斷除兩種障礙──煩惱障和所知障,從而達到無障的境界。要達到無障的境界,在這過程中,有叁種障礙。所以,有情在學佛的過程中,每邁開一步都有障礙,而且不是簡單的障礙。比如,想要幹一番佛教的事業,魔障就來了。想發心,障礙來了。想放逸,反而一切都很順利,沒什麼障礙,誰也不障礙你。想幹壞事,也沒有障礙。想走正道,障礙就來了。所以有人說,“天道不公”。實際上,並不是天道不公,而是要往上走,好比“逆水行舟”,難度自然大得多。在人生道上往下滑,好比“順流而下”,自然沒有障礙。達到無障有叁種障礙,把這叁種障礙斷除了,才能達到無障。
第一種俱生粗重障,指俱生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我們知道,粗重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有俱生和分別兩種。在見道位時,分別二障已經斷除,但俱生二障還在。
第二種懈怠性障。修道是艱難的,需要精勤努力,好比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還有一個比喻說,修行就象一個人與一萬個人打架一樣。可見修道是多麼地不容易。所以,如果不精進,道就修不成。要麼你的舟無法逆流而上,要麼你被一萬人打死。
第叁種放逸性障。什麼叫放逸呢?放縱自己,不約束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爲所欲爲。放縱自己的結果勢必增長自己的煩惱和增長自己的妄想。如果是這樣,與修道就不能相應,背道而馳。克服這叁種障礙之後,能進入無障的狀態。
“回向有叁障,令心向余不向無上正等菩提,一貪著諸有,二貪著資財,叁心下劣性。”第七種善法是回向。回向到哪裏?回向無上菩提。把修行所得的所有功德都回向無上菩提。回向在學佛中非常重要。修行的人,每天修行打坐,早晚功課,誦經,念佛,乃至做每一件善事,都要回向。回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修得的功德回轉來,指向某一個目標,這就叫作回向。大乘的發心和修行當然是回向無上正等菩提。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有叁種障礙。這叁種障礙能夠“令心向余不向無上正等菩提”,使得你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到別的地方,不回向到無上正等菩提。
第一種貪著諸有障。“諸有”指叁界。貪著叁界,對這個世界充滿留戀,依依不舍。這世界真美!人生真好!有沒有這種感覺?大家都有這種感覺吧!這是回向的障礙。
第二種貪著資財障。資財包括房産、家具、鈔票、衣物之類的。貪著這些資財,所以不肯了生死,不肯成佛。
第叁種心極下劣性障。這種人學佛的目標和志向不高,不想成佛。心極下劣,一天到晚只知求佛菩薩保佑,保佑他(她)平安就行了。只要平安,別無他求。這是心極下劣性障。因爲有這叁種障礙的關系,所以障礙了成佛的目標和方向。
“不怖有叁障,一不信重補特伽羅,二于法無勝解,叁如言而思義。”第八種善法是不怖。什麼叫不怖?不害怕叫不怖。不害怕指什麼呢?人害怕的東西太多,通常人們比較怕鬼。不過,這裏講的不是怕鬼,而是對甚深佛法産生一種畏懼。你們信不信有人對佛法會産生一種懼怕?有這樣一些人,接觸佛法之後,覺得佛法很好,但是不敢再去接觸佛法了。我碰過很多這樣的人。他們覺得跟佛法再接觸下去,就不得了了。爲什麼?因爲跟佛法再接觸下去,非出家不可。但是,真正出家的話,他又舍不得放棄多姿多彩的生活。于是幹脆不再接觸佛法,對佛法産生一種畏懼。怖畏其實是貪著,因爲有所貪著的緣故,所以就怖畏。做到不怖,有叁種障礙:
第一種是不信重補特伽羅障。補特伽羅指有情。這裏的“重補特伽羅”不是一般的有情,而是一些特殊的有情。象善知識、高僧、大德、菩薩、佛等,都是屬于重補特伽羅的範疇。不信仰重補特伽羅,不可能對佛法産生正確的認識。前面說有些人對佛法之所以怖畏,其實是他們對佛法還沒有正確地認識。對佛法認識了一些,不全面,所以才會産生怖畏的觀念。這是缺乏對善知識的信仰。
第二種是于法無勝解障。“于法無勝解”,對甚深的佛法缺乏勝解。這種勝解不是一般地理解,它是堅定不移地信仰和理解。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有一個過程叫作勝解行地。資糧位和加行位都是屬于勝解行地。勝解行地再進一步就是見道。見道之後就不再是停留在理解之上了。
第叁種是如言而思義障。依文解義也很難對佛法産生真正的信仰。學習佛法不可以依文解義,你們知道嗎?“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所以,研習佛法不容易啊!佛陀說法有四悉檀,你必須根據四悉檀來理解佛法。佛法有方便、有真實,有世間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有顯了說、密意說。所以,光是依文解義,諸佛菩薩就大喊“冤枉啊!冤枉啊!”(衆大笑)問題就嚴重了。
“不悭有叁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譽利養恭敬,叁于諸有情心無悲憫。”第九種善法是不悭。悭是悭貪、吝啬、小氣。不悭就是不悭貪、不吝啬、不小氣。不小氣什麼?還是佛法。學了佛法之後,就要把佛法布施給別人。在這種情況下,不要悭貪,要勤布施。要做到不悭貪,也不容易,因爲有叁種障礙。比如有的人婆婆媽媽,啰哩啰嗦,沒完沒了地問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兒,你必須很耐心地爲他們解釋。不悭有叁種障礙。
第一種不尊重正法障。這頂帽子扣得很大,指責你對佛法不夠尊重。如果對佛法有足夠的尊重和重視,你就不會悭貪了。因爲尊重法的話,對住持正法和弘揚佛法會有很強的責任感。如果住持正法、弘揚佛法的使命感非常強,那麼,無論在怎麼樣艱苦的情況下,你也不會吝法。只要有條件,就能弘揚佛法。佛法的道理這麼好,爲什麼不能夠得到很好地弘揚?原因在于對弘揚佛法重視得不夠。
第二種尊重名譽利養恭敬障。這是吝啬的另一個因素。看錢說法,有供養就說,沒供養就不說,不能白說。這種人會吝法。看看哪個地方有利養就去說法。這也屬于悭法,這是障礙弘法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叁種于諸有情心無悲憫障。對有情沒有悲憫心,慈悲心不夠。覺得有情的死活跟自己沒關系,怕惹麻煩。怕麻煩的人其實是心無悲憫,慈悲心不夠的人是會怕麻煩的。真正象諸佛菩薩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就不會怕麻煩。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要怕麻煩。
“自在有叁障令不得自在,一匮聞生長能感匮法業故,二少聞,叁不修治勝叁摩地。”…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