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13

  ..續本文上一頁著利養。

   “悭結能障遠離遍知,由此貪著資生具故。”第九種悭結。悭結是一種吝啬。貪婪、吝啬、小氣,這些都屬于悭貪的範疇。一個人有了悭貪之後,對遠離貪著的好處就不能正確認識。一個人沒有貪念,雖然沒有什麼東西,但卻過得悠遊自在,輕松得很。反之,人有了悭貪之後,就想越多越好,多多益善。那些有很多財産的人,一天到晚爲財産操心,要防賊盜,要防火燒,要防水淹,整天提心掉膽,不得安甯。有地位的人要爲地位操心,要提防被排擠,要提防被謀奪,要提防被暗算,整天明爭暗鬥,勾心鬥角。這樣,他們活得肯定很痛苦,很累。他們看不到遠離悭貪的好處。他們認爲有財産、有地位才是快樂。他們不知道,空更快樂。心無挂礙,當然是悠遊自在,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甲叁、修行次第障     

  乙一、叁十障

   複有別障能障善等十種淨法,其相雲何?頌曰:

   無加行非處,不如理不生。不起正思惟,資糧未圓滿。

   阙種性善友,心極疲厭性。及阙于正行,鄙惡者同居。

   倒粗重叁余,般若未成熟。及本性粗重,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資財,及心性下劣。不信無勝解,如言而思議。

   輕法重名利,于有情無悲。匮聞及少聞,不修治妙定。

   論曰:如是名爲善等法障。

   菩薩從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有善根等十種淨法的生起,有無加行等叁十種的障礙。

   叁十種障的名稱是:無加行、非處、不如理、不生、不起正思惟、資糧未圓滿、阙種性、阙善友、心極疲厭性、阙于正行、鄙者同居、惡者同居、倒粗重、叁余、般若未成熟、本性粗重、懈怠、放逸、著有、著資財、心性下劣、不信、無勝解、如言思議、輕法、重名利、于有情無悲、匮聞、少聞、不修治妙定。

   “論曰:如是名爲善等法障。”這裏一共有叁十種障,這叁十種是善等法的障礙。善等法在下面還要詳細介紹,一共有十種。就是善、菩提、攝受、有慧、無亂、障、回向、不怖、悭、自在等等。這十種善法在修行過程中生起,並産生很大作用。因爲這十種善法的作用,所以,學佛者在佛法上的修學才能夠成就,才能斷煩惱,才能開智慧,才能成就各種各樣的功德。現在被這叁十種障礙給障住了,善等十種法就不能生起了。     

  乙二、十種淨法

   所障善等其相雲何?頌曰:

   善菩提攝受,有慧無亂障。回向不怖悭,自在名善等。

   論曰:如是善等十種淨法。

   前面已說叁十種障,這裏進一步把善等十種善法的名稱也羅列出來。

   “所障善等其相雲何?”所障,就是被障的十種善法。這所障的十種善法到底指什, 麼呢?“論曰:如是善等十種淨法。”“如是”是如此這般的意思。象每一部經的開頭都用“如是”二字,意思是說如此這般的一部經典。這裏的“如是”指的則是善等十種淨法。這十種善法是:善、菩提、攝受、有慧、無亂、障、回向、不怖、悭、自在等共十種。    

  乙叁、依淨法辯叁十障

   誰有前說幾種障耶?頌曰: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叁障。

   論曰:善有叁障,一無加行,二非處加行,叁不如理加行。菩提有叁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叁資糧未圓滿。發菩提心名爲攝受,此有叁障,一阙種性,二阙善友,叁心極疲厭性。有慧者謂菩薩,于了此性有叁種障,一阙正行,二鄙者共住,叁惡者共住,此中鄙者謂愚癡類樂毀壞他名爲惡者。無亂有叁障,一顛倒粗重,二煩惱等叁障中隨一有余性,叁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性。障斷滅名無障,此有叁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叁放逸性。回向有叁障令心向余不向無上正等菩提,一貪著諸有,二貪著資財,叁心下劣性。不怖有叁障,一不信重補特伽羅,二于法無勝解,叁如言而思義。不悭有叁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譽利養恭敬,叁于諸有情心無悲憫。自在有叁障令不得自在,一匮聞生長能感匮法業故,二少聞,叁不修治勝叁摩地。

   能障的煩惱有叁十種,所障的善法有十種。哪一些煩惱障礙了哪一些善法呢?“頌曰:如是善等十,各有前叁障。”能障有叁十種,所障有十種,分配一下,每一種善法的生起各有叁種障礙。

   “論曰:善有叁障,一無加行,二非處加行,叁不如理加行。”善有叁種障。善,指善根,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善根。這就是說,必須有善根才能學佛法。過去生中曾經種下善根,今生接觸佛法之後,才能對佛法産生興趣,産生信仰。當然,有了善根,還要有善知識的指引,或生在有佛法的地方,這些因緣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光有了善根,但卻生在沒有佛法的國度中,有可能做一個好人,但並不一定能接觸到佛法,也不可能按佛法那樣來修行。

   善根的産生有叁種障礙。第一種障礙是無加行。什麼叫無加行?不肯親近善知識,或者不肯聽聞經教。一個人如果不肯親近善知識,不肯聽聞經教,那就不可能種下善根。即使有了善根,如果不肯親近善知識,不肯聽聞經教,善根也不會産生作用。所以,雖有善根,但無加行也是不行。

   第二種障礙是非處加行。這是一種錯誤的加行。修學佛法,有很多人雖然有善根,對佛法也很感興趣,也希望從修學佛法中解脫煩惱、解脫生死、明心見性。結果呢?他(她)去親近一些氣功師。氣功師們打著佛教的旗號,什麼菩提功、*輪功、香功、中功等等,很多很多。在佛門中也有一些依附佛法的外道,象清海法門、盧勝彥的密宗等,打的都是佛教的旗號,其實弘揚的卻不是佛陀的正法。如果跟隨他們去學習,跟隨他們去修行,往往是南轅北轍,越是精進,離佛道就越遠。

   第叁種障礙是不如理加行。比如說修禅,或者修淨土,或者學習經教,在整個過程中,如果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徑或者是正確的方法來修學,方法不對頭,這就是一種不如理加行。所以,方式、方法的錯誤也是不行的,它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善根的成熟。以上這叁種障礙都會影響行者善根的增長和成熟。

   “菩提有叁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叁資糧未圓滿。”第二種善法是菩提。菩提是修學佛法的目標,也是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要成就菩提,要達到這個最高的目標,有叁種障礙。

   一是不生善法障,不生善法就是不産生善法。一個人修學佛法成就菩提,必需修各種各樣的善法。從五戒、十善到六度、四攝、叁十七道品,凡是趨向佛果的一切行爲,或與佛果相應的一切行爲都可以稱爲善法。如果不修善法,菩提的果當然也不能成就。所以,不生善法是菩提的一大障礙。

   二是不起正思惟障,正思惟指正確地思考。不起正思惟,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起正思惟的前提是缺乏正見,缺乏正見的原因是因爲不聞思經教。沒有聞思經教,沒有親近善知識,就沒有正見。沒有正見,就沒有正思惟。沒有正思惟,觀念就是錯誤的。思想觀念是錯誤的,那麼,一舉一動、所作所爲就不可能與菩提相應,只能與菩提背道而馳。所以,不起正思惟也是屬于菩提的一大障礙。

   叁是資糧未圓滿障。要成就菩提,先要積聚資糧。比如出門旅行,必需准備幹糧,准備鈔票,帶好衣服,這樣在旅途中,才不至于挨餓、受困。軍隊作戰也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首當其沖的是積蓄資糧。成佛的資糧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福德,一種是智慧,福智二種資糧達到圓滿,那就成佛了。所以,資糧未圓滿也屬于菩提的障礙。

   “發菩提心名爲攝受。此有叁障,一缺種性,二缺善友,叁心極疲厭性。”第叁種善法叫攝受。什麼叫攝受呢?發菩提心名爲攝受。學修佛法,首先要認准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菩提。認准目標之後,進一步要發心。發什麼心?發菩提心。發心非常重要。在修學佛法的整個過程中,都不能離開發心。發心決定學佛的目標,發心決定學佛的成就。假如發出離心,根據這個出離心去修行,將來就有可能成就阿羅漢果;假如對人天福報感興趣,發這種心,來生就有可能繼續做人或者生到天上去享受。如果想成佛,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爲什麼叫攝受呢?因爲菩提心能攝受一切善法。如果沒有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法,將會成爲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沒有菩提心作基礎所修的種種善法,將來都會成爲福報去享受,享受完了就沒有了。好象銀行的存款,用完了就沒有了。如果有菩提心的話,所修的種種善法,將會成爲佛果上的資糧。比如在家人,想等五年買一棟房子,再等五年買車。有了這個目標之後,他能把錢積攢起來,准備將來買房子,買車,或者幹其它的事業。如果沒有這個目標,賺一些錢,隨手就花光了。發菩提心、積蓄善法資糧就象這比喻一樣。菩提心能夠攝受善法,能夠使善法和功德法財不會散失。這必須靠菩提心的力量。

   菩提心的發起有叁種障礙:

   第一種缺種性障。種性在唯識宗指種子。種子思想是唯識宗特有的思想。唯識宗認爲,世間萬物的産生都需要種子。同樣,成佛也需要種子。如果想成佛,想發菩提心,就必須有菩薩的種性、成佛的種性。這點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菩薩的種性、成佛的種性,那麼,菩提心根本發不起來。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壓根就沒想到應該去幫助別人,心量窄小,這也許跟缺乏菩薩種性有關系。

   第二種缺善友障。缺乏善知識引導的障礙。菩提心有了,但是缺乏善知識的引導,菩提種子不會自己開花結果。有菩薩種性,還需要善知識的引導,缺少善知識不行。

   第叁種心極疲厭性障。菩薩在發心的過程中,缺乏耐心、長遠心,其實是缺乏慈悲心。結果,發心度衆生,麻煩一來,疲厭心生起,菩提種子就退失了。爲什麼?原因是怕麻煩,發心不能長久。所以,發菩提心就不能怕麻煩,怕麻煩,衆生就度不成,必需有耐心。這個耐心真是最要命的東西。發菩提心很容易,發心就發心,發一下心…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