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10

  ..續本文上一頁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此等略義雲何應知?頌曰: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見如此理,所求二淨空。

   爲常益有情,爲不舍生死,爲善無窮盡,故觀此爲空。

   爲種性清淨,爲得諸相好,爲淨諸佛法,故菩薩觀空。

   論曰:能食空者,依內處說即是內空。所食空者,依外處說即是外空。此依身者,謂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內外空。諸器世間說爲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爲大,所住空故名爲大空。能見此者,謂智能見內處等空,空智空故說名空空。如理者,謂勝義,即如實行所觀真理,此即空故名勝義空。菩薩修行爲得二淨,即諸有爲無爲善法,此二空故名有爲空及無爲空。爲于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生死長遠無初後際,觀此空故名無際空,不觀爲空便速厭舍,爲不厭舍此生死故,觀此無際生死爲空。爲所修善至無余依般涅磐位亦無散舍而觀空故,名無散空。諸聖種姓自體本有非習所成說名本性,菩薩爲此速得清淨,而觀空故名本性空。菩薩爲得大士相好而觀空故,名爲相空。菩薩爲令力無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淨,而觀此空故,名一切法空。

   這是講第四個問題。空的種類差別一共有十六種。關于空的種類差別,在《般若經》中講得特別多,有十六種空,十八種空,二十種空等。在唯識經論中,比如《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講到空的差別有十六種。本論也講十六種空的差別。

   上列一共有叁頌。此叁頌主要解釋十四種空。本來有十六種空,這裏先介紹十四種。這十四種空,主要解釋兩個問題,一方面解釋十四種空的內容指的是什麼,另一方面解釋爲什麼要觀這些空。

   一、內空:“論曰:能食空者,依內處說即是內空。”能食空,依內處說。什麼叫內處?我們知道,十二處有六內處、六外處。六內處是六根,六根就叫能食。因爲六根能夠享受六塵的境界,所以叫六內處。平常說受用,比如嘴巴能吃東西,這是舌根的受用;聞到香味,啊!這香味真好啊!這是鼻根的受用,我們喜歡燃上一柱香,讓佛、菩薩的鼻根得到受用,同時也讓自己的鼻根得到受用;很多人喜歡旅遊、喜歡觀賞風景,這是讓眼根得到受用;還有很多人喜歡聽鳥語,喜歡聽悅耳的恭維、贊歎,這是讓耳根得到受用,因爲耳朵喜歡聽好聽的聲音;或者說喜歡呆在舒適的環境裏,身上髒了還要洗澡,這是身根的受用;或者說喜歡憶念一些開心的事,心花怒放,這是意根的受用。六根能夠受用六塵的境界,所以叫能食。內,相對外說,外六根不能受用境界,只有內六根才能受用六境。六處是因緣和合,並無實我實法,所以說爲內空。

   二、外空:“所食空者,依外處說即是外空。”所食空,依外處說。外處就是六塵。六塵是六根所受用的對象,所以叫所食。六塵也稱爲外六處。外六處因緣和合,並無實我實法,說爲外空。

   叁、內外空:“此依身者,謂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內外空。”此,指能食、所食,也就是六根、六塵所依止的色身生命。說根、說塵都不能離開五蘊色身。根據有情的五蘊色身說爲內外空。因爲內和外都沒有離開依止的五蘊色身,此色身依因緣和合,並無實我實法,說爲內外空。

   四、大空:“諸器世間說爲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爲大,所住空故名爲大空。”諸器世間名爲所住。有情的根身依賴不能離開器世間,器世間是有情賴以生存的大環境,所以器世間名爲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爲大”,器世間非常寬廣,小的說就是地球,大的說就是整個宇宙。“所住空故說名大空”,所住的器世間並不是如衆生所執著的那樣,認爲器世間是永恒的、實在的,實際是空的,所以稱爲大空。

   五、空空:“能見此者,謂智能見內處等空,空智空故說名空空。”“此”,指前面說的四種空,也就是:內空、外空、內外空和大空。誰能見到這四種空呢?需要有智慧,才有能力看到內空、外空、內外空和大空。所以說“智能見內處等空”。這種能夠見到空的智慧,就叫空智。空智也並非實我實法,所以稱爲空空。

   六、勝義空:“如理者謂勝義。即如實行所觀真理,此即空故名勝義空。”如理,指勝義。勝義爲什麼叫如理呢?勝義是最殊勝的境界,它是“如實行所觀真理”,用如實的智慧所觀照的真理,即智慧所證得的、所通達的對象,這就是勝義。所以說勝義就是最殊勝的境界。“此即空故名勝義空。”勝義由斷除實我實法二執之後所證得的空性,是爲勝義空。

   七、有爲空:八、無爲空:“菩薩修行爲得二淨,即諸有爲無爲善法,此二空故名有爲空及無爲空。”二淨,指有爲法和無爲法的清淨。菩薩要得有爲、無爲的善法和有爲、無爲的清淨,應如何才能得到呢?“此二空故”,菩薩必須觀有爲、無爲是空的,才能得有爲、無爲的善,才能得有爲、無爲的清淨。如果不能觀有爲、無爲是空,反而對有爲、無爲法産生一種妄執,就永遠不能證得有爲法和無爲法的清淨。

   九、畢竟空:“爲于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行菩薩道的人,他們的任務是饒益有情衆生,並且盡未來際,就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所以,菩薩要饒益衆生的話,就必須觀有情空。如果菩薩不能觀有情空,那就沒有辦法平等饒益有情。因爲假如你執著有情,你就會覺得現在的人很不可救藥,有這種感覺之後,那實在很糟糕。他做了一件對不起你的事,你難過了,就想:這有情真沒有什麼好饒益的。再不然你這樣想,某某跟我關系不錯,某某跟我沒什麼關系,于是你就饒益跟你有關系的有情,跟你無關的有情就不饒益了。這實在很糟糕。所以,菩薩必需觀有情空,無我相無人相,才能盡未來際地饒益一切有情,這一點很關鍵。

   十、無際空:“生死長遠無初後際,觀此空故名爲無際空。不觀爲空便速厭舍,爲不厭舍此生死故,觀此無際生死爲空。”生死是沒完沒了的,菩薩要度的衆生也是沒完沒了的。這樣一來,有些學佛的人,對生死就産生一種厭離,覺得生死實在是太討厭了。這是因爲把生死看得太實在,因此才會對生死生起討厭的情緒,所以說“不觀爲空便速厭舍”。爲了使菩薩不厭舍生死,所以必須觀生死爲空。如《心經》中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也沒有,老死也沒有,生死的當下就是沒有生死。這樣一來,既然沒有生死,也就不用厭舍生死了。

   十一、無散空:“爲所修善至無余依般涅槃位亦無散舍,而觀空故名無散空。”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需修很多很多的善法來積蓄成佛的資糧。這些善法,不僅指十善,它應該包括,一切跟成佛有關的法門,都稱爲善法。如果把這些善法看得很實在的話,菩薩就會覺得自己已經修了很多善法,現在就可以入涅槃,不必再修了。所以,菩薩在修善法的同時,觀善法也是空。所謂觀叁輪體空,即使到了涅槃位也不會散舍,這叫無散空。無散就是不舍,由觀空而能不舍善法。

   十二、本姓空:“諸聖種姓自體本有非習所成說名本性。菩薩爲此速得清淨,而觀空故名本性空。”從唯識宗的思想說,種姓就是種子。唯識宗認爲,世間萬法所生都需要種子,乃至成佛、做菩薩、成阿羅漢,這些都需要無漏種子。種子在唯識宗裏又叫種姓,種姓是決定行者成聖賢,決定行者解脫生死、解脫煩惱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種性,修行白搭,修億萬數劫也沒用。原因是,如果沒有菩薩的種性,就不可能發菩提心;如果沒有聲聞的種性,就不可能修行成就阿羅漢。

   所以,在唯識宗裏很注重種性的思想。唯識學者認爲,有情一共有五種種性。五種性中有一種稱爲“無種性”,意思是沒有種性,沒有聖賢的種子。這種人就是《涅槃經》中所說的一闡提,闡提種性永遠不會修行,永遠也不會成佛。你們要罵哪個人沒善根,就罵他無種性、一闡提。除了無種性外,還有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和不定種性,共有五種種性。這五種種性,就是決定修行人未來的修行能取得怎麼樣的成就,這很重要。

   這裏說“諸聖種性自體本有”,聖人要成就的聖種性,本來就有的。比如修菩薩道的人,本來就有的菩薩種姓。“非習所成”,並不是後天培養出來的,所以叫本性。所謂本性,本來就有的東西。

   “菩薩爲此速得清淨而觀空故,名本性空。”菩薩爲了快速地成就聖賢的種性,早一點清淨,早一點把聖種性開發出來,那應該怎麼辦?必需觀空。因爲只有通過觀空,才能遣除妄執、相執。把妄執和相執遣除之後,聖種性自然顯現出來。如果不能遣除妄執、相執的話,聖種性就顯現不出來。

   十叁、相空:“菩薩爲得大士相好而觀空故,名爲相空。”學佛的人,都很仰慕佛菩薩的道德、慈悲,同時也很敬仰佛菩薩相貌的莊嚴,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這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它也是虛幻的,學佛的人不可以執著這種相。如果執著這種外在的相,那就永遠不能證得佛陀的實相和法身。佛陀的法身,才是佛陀的真實相。所以,修行的人不要執著佛陀的色身相,要觀相空。《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十四、一切法空:“菩薩爲令力無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淨而觀此空故,名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從佛陀的一切功德成就上來說。力,指十力。佛陀的功德有十種力量,這十種力量非常特殊。無畏,指四無畏,佛陀有四種無畏。“等”表示還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如十八不共法等。要令這一切功德都能得到清淨,必須觀空。如果不觀空,面對佛陀的種種功德産生妄執、相執,那麼永遠都不能成就佛陀的無盡功德。

   “是十四空隨別安立。”這十四種空,根據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比較容易産生的相執、妄執的基礎上而說空的。所以…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