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9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说空相非有非无。什么叫非有?非有到底是有还是无?(众答)是无。非非有呢?(众又答)是有。现在怎么搞得这么清楚!?(众大笑)。所以,“云何非有?无二有故”。没有二有。二有指能取、所取性。这二性是无的,所以叫无二有故。“云何非无?有二无故”。“非无”是有还是无啊?(众答)是有。非无就是有。有什么呢?“有二无故”。二无就是空性,也就是能取、所取性空掉了之后所显的空性是有的。“此显空相非有非无。”透过能取所取性的“无”和二无所显的空性“有”,所以说空相非有非无。

   “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空性与虚妄分别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的关系是“非异”亦“非一”。不能说是两个东西,也不能说是一个东西。为什么?“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正理。”如果说虚妄分别和法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那么,虚妄分别和法性就是异法,也就成为两个不相干的东西了,这是不符合正理的。正理就是真理。“如苦等性”,这是什么意思呢?平常说苦,苦从哪里产生的?苦从五蕴色身上产生。五蕴色身上所产生的痛苦,能不能说,痛苦和五蕴色身是两个东西?不可以。因为五蕴色身上所产生的痛苦,它并没有离开五蕴色身,所以不能说是两个东西。同样,法性也没有离开虚妄分别,如果说法性与虚妄分别,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这是错误的。

   “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如果说空性和虚妄分别是一个东西的话,这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第一个不良结果“应非净智境故”,这个法性就不可以作为清净智慧所缘的境界。为什么?因为它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怎么可以作为清净智慧所缘的境界?第二点“亦非共相”。什么叫共相?共相,是事物一般的、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一切法所共有的共性,不是哪种一法所特有。比如说无常,无常的现象就很普遍,任何一法都是无常,桌子无常,房子无常,人是无常,山川草木无常,一切都是无常。所以无常是一种共相。同样,法性既然作为虚妄分别的共相,那麽,法性就不应该和虚妄分别是一个东西。如果是一个东西就不能作为共相,就不能作为普遍的规律而存在。

   所以,“此即显空与虚妄分别离一异相。”对空性的把握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非有非无,一是非一非异。要知道空性是什么样子,那就是“非有非无非一非异。”    

  乙二、空性异名

   所知空性异门云何?颂曰:

   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

   论曰:略说空性有此异门,云何应知此异门义?

   第二个问题,讲到空性的异名,主要有这么几个不同的名称: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其实空性并不止这些名称,这是略说,简单地告诉你,一共说了五个;“等”就是代表还有很多很多。

   “论曰:略说空性有此异门,”“异门”指不同名称。简单地说,空性有这么一些异门: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云何应知此异门义?”怎么知道这些异名的含义呢?因为这些名称的安立都各自有它特殊的意义。那么,这些名称的安立是根据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颂曰:

   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论曰: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无我等义如理应知。

   “颂曰: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这个颂对前一颂的名称作进一步的解释。“论曰:即此中说所知空性。”所谓空性,是作为一种被认识的境界而存在,所以叫“所知空性”。

   “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空性为什么叫作真如?“无变”就是没有变化,不会变化。真如不会变化,没有变化,所以说真如不生不灭,没有生灭变化。因为“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真如的常性,它永远都保持在一种状态中,它永远也不会转变,所以叫真如。如果有变化,那就不叫真如了。

   “由无倒义说为实际。”空性为什么又叫实际?实际也就是真实。真实是客观的,跟事实的真相相符合,没有错误,这就叫实际。实际没有颠倒,它如实地反映客观真实。所以没有颠倒就叫实际。因此说,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不是颠倒的妄识所能够认识它。你必须用真实的智慧──如实智才能缘它。反过来说,颠倒的妄识也不会把它作为所缘对象。

   “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空性为什么又叫无相呢?无相就是相灭,把一切虚妄的相都灭除之后,然后才能证得无相之理。所以,无相就是相灭义。注意,相灭不是相的寂灭。这和中观的观点不一样。中观讲无相,缘起相寂灭的当下就是无相,就是实相。唯识宗呢?无相是相灭义,把虚妄相灭了之后,才能证得无相之理。所以唯识主张“此中永绝一切相故”,一切差别虚妄相都要灭除,才能证得无相。

   “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空性为什么又叫胜义性?原因就是:胜义性是圣人的智慧所缘的境界,所以说“最胜智所行义故”。胜义是最殊胜的智慧,是无漏的智慧所缘的境界。所以叫胜义性。

   “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空性为什么又叫做法界?界是因的意思。圣法生起之因,也就是说,无漏智慧的生起,它必须以胜义为缘,它必须缘胜义性才能生起。所以空性又叫做法界。

   “无我等义如理应知。”空性又可以叫无我性,又可以叫法性。还有很多空性的别名没有说,留待大家自己去看。   

  乙三、空性差别

   云何应知空性差别?颂曰:

   此杂染清净,由有垢无垢。如水界金空,净故许为净。

   论曰:空性差别略有二种。一杂染,二清净。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谓有垢位说为杂染;出离垢时说为清净。虽先杂染后成清净,而非转变成无常失。如水界等出离客尘,空净亦然非性转变。

   第三个问题,空性有几种差别?这个颂解释空性的差别。

   “论曰:空性差别略有二种。一杂染,二清净。”空性的差别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杂染,一种是清净。对空性差别的说明,在佛教的许多论典里都有谈及。比如:《成唯识论》中讲七种真如;《百法明门论》里讲六种无为。本论讲的空性,内容比较简单,“略有二种”,这两种,一种是杂染,一种是清净。

   “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谓有垢位说为杂染,出离垢时说为清净。”有的人可能又不明白了,空性本身是清净的东西,不应该有差别,怎么这里冒出两种来呢?而且一种是染污的,一种是清净的。这就不太好理解了。所以,下面就进行解释。

   “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这里把空性分成染位空性和净位空性,原因就是由“分位别”,根据空性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分出来的。“谓有垢位”,空性在有垢位的时候,空性就是杂染的。“出离垢时”,空性就是清净的。一般凡夫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对空性的认识属于什么位置呢?属于有垢位,属于杂染位,清净的空性被虚妄分别所覆盖。杂染空性的出现形式,就是虚妄分别的现象。一旦把虚妄分别断除之后,空性自然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的空性,就是“出离垢时说为清净”的空性。

   “虽先杂染后成清净,而非转变成无常失。”空性虽然是先杂染后清净,因此有些人就会想,空性原来是杂染的,后来才转变为清净。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不是这样,空性永远是清净的。

   空性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在杂染的状态下所显现的空性,一种是清净的状态下所显现的空性。杂染状态下所显现的空性,在有垢位,是凡夫处生死流转过程中所认识的空性。这时候的空性,由于被妄识所缘,所以是属于杂染的,它以虚妄分别的面目出现。另外一种空性,就是清净位上的空性。清净位的空性是圣贤所证得的空性,所以说在无垢位,也就是在离垢位。空性虽然有两种,有杂染位上的空性,有清净位上的空性;有有垢位上的空性,还有离垢位上的空性。那么,在事实上是不是有两个空性呢?不是的,不是有两个空性。而从杂染到清净,从有垢到无垢,也不是说,空性产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变化。为了更容易理解,所以用几个比喻来加以说明。

   “如水界等出离客尘。空净亦然,非性转变。”第一个比喻是水的比喻。比如说,水中有尘垢,水就很脏。如果过滤、消毒之后,水就清净了。那么,清净的水和肮脏的水,是不是由肮脏的水转变为另外一种清净的水呢?不是。脏水和净水并不是两种东西,只不过是把客尘过滤出来,水就清净了。空性也是一样,在虚妄分别的状态之下所见到的空性,是有垢的。如果把虚妄分别中的妄识、妄相去除了,好象水过滤了一样,这时所显现出来的空性就是清净的。

   第二个是空的比喻。在虚空中有很多云彩,有时是乌云遍布,整个天空灰濛濛的。厦门还好,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在很多大城市的上空,简直看不到蓝天,看不到白云,看到的只是灰濛濛的一片,云也变成灰色的,蓝天被乌云遮蔽了、污染了。如果乌云被风吹散,蓝天自然就显现出来。乌云密布的天空,如有垢位的空性;万里无云的晴空,如离垢位的空性。

   另外,还有一个金的比喻。金子在金矿中,含量是不纯的,有很多杂质,比如石头、沙土等等。如果把金石从矿中挖掘出来,经过提炼,把杂质去掉,就能得到纯金。矿藏中的金,如有垢位的空性。提炼过的金,如离垢位的空性。

   所以,空性只有一种,从杂染到清净,从有垢到无垢,只是过滤、提炼的过程,并不是本质的转变。   

  乙四、十六空

   此空差别复有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