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导致生死的延续需要爱的力量。比如种子埋入土里,它必需有水份灌溉,种子才能从土里发芽,然后开花结果。有情过去造的业力,因为有爱的力量,才能引导业力招感生死的果报。反过来,如果用功修行,把爱、无明断了,尽管过去造了很多生死业,但没有贪爱,因为没有贪爱的力量,就不会招感生死轮回的果报。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佛的弟子,听了佛说法之后,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过去虽然造了许多生死业缘,但他们的业力随着他们证果也就不起作用了。
“连缚故者,谓取,令识缘顺欲等连缚生故。”连缚,释十二支的取支。连缚是生死的联系。众生因为爱的力量,就会贪著生死。因为爱不是简单的,爱进一步的强化就是执着。这种执着其实就是取。所以,对爱的对象产生强烈的执着就是取的力量。对爱的执着,使众生沉溺在生死轮回中不能自拔,无可奈何!
取有多种,如欲取、见取、我与取等。欲取,是执着欲望的东西,如色、声、香、味、触、法。见取,执着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我与取,执着自我,由于取的力量,使得我们的识对境界贪着很深,深到好比被绳子捆在一起,想分也分不开。众生对五欲尘劳的执着,深到想分也分不开,分开就觉得难受,就象在一个地方住久了,离开后就觉得难受,老想那个地方,这也是取。
“现前故者,谓由有力令已作业取与后有诸异熟果得现前故。”现前,释十二支的有支。现前,指业与生死苦果的现前。有情未来生死苦果的现前要靠“有”。“有”指的是业有。因为有情通过爱、通过取这两种心理状态之后,就能产生一种意志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贪爱的境界想方设法地去占有它。占有的整个过程,就是业力形成的整个过程。这就由爱取而造业,造业之后,未来的生死苦果就要现前,这就是有。所以爱取有三支在生死中很关键。无明、行等是过去世能造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是现在的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的因。未来生死苦果的关键在于现在的爱取有。所以,能不能了生死,不要问别人,问自己有没有爱取有。如果没有爱取有的存在,生死也就了了。如果有爱取有,你想继续在生死中轮回,那绝对没问题(众笑)。所以,生死的关键是爱取有。
“苦果故者,谓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苦果,释十二支的生、老死二支。因为有了业有之后,必然导致未来生死苦果。为什么把生死叫作苦果呢?原因是“性有逼迫”,生死让你很难受,觉得很痛苦,所以叫苦果。“酬前因故”,生死并不是自愿的选择,而是自己的业力推动着你,让你感受痛苦。人生是还债的人生,过去造的业,象债券一样等待偿还。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握了很多很多债券,所以说人生是还债的人生。
“唯此所说十二有支逼恼世间令不安隐。”以上所说的十二因缘,由十二个部分组成,所以叫十二支。十二有支“逼恼世间”,逼着恼乱世间,让世间上的人过得很不自在,不安稳,很多痛苦。
以下对十二因缘进行归纳说明。这里有三种归纳:
三杂染者。一烦恼杂染谓无明爱取;二业杂染谓行有;三生杂染谓余支。
第一种归纳就是把十二因缘归纳为三种杂染。三种杂染,“一烦恼杂染”,十二有支中有三支是属于烦恼杂染的范畴。“谓无明、爱、取”。这是属于烦恼的范畴。“二业杂染者”,属于业力的范畴。“谓行、有”,行和有两个部分属于业的范畴。业的产生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建立在烦恼杂染的基础上,所以由烦恼而造业。“三生杂染谓余支”。其余还有七支,就是指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这七支属于生死苦果,生死苦果的招感就是因为业力。所以,烦恼、业力、生三种杂染构成有情整个生死的延续。由烦恼造业,由造业招感生死苦果。在生死果报中,又产生了烦恼,又再造成业,又招感生死苦果。这样一来,生死没完没了。
二杂染者。一因杂染谓烦恼业。二果杂染谓所余支。
“二杂染者,一因杂染谓烦恼业;二果杂染谓所余支。”十二因缘又可以归纳为两种杂染,也就是因和果两个部分。因的部分就是因的杂染,果的部分就是果的杂染。所以有情在生死中,不管是种因也好,还是受果也好,都是属于杂染的范畴。因指烦恼和业杂染;果指所余支,也就是生杂染的七支内容,即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是属于生死的苦果,苦果也是属于杂染的。
七杂染者,谓七种因。一颠倒因谓无明;二牵引因谓行;三将导因谓识;四摄受因谓名色六处;五受用因谓触受;六引起因谓爱取有;七厌怖因谓生老死。
“七杂染者”,此外,还可以把十二因缘归纳为七种杂染。七种杂染,“谓七种因”。“一颠倒因谓无明”,无明是颠倒,不正确的错误认识都属于颠倒的范畴。“二牵引因谓行”,行指业力,业力能牵引众生去招感生死的苦果。“三将导因谓识”,将导是引导义,引导众生受生,到哪里去受生,都是识在扮演这个角色。“四摄受因谓名色、六处”,摄受生命自体的是名色和六入。也就是说生命自体包括哪些内容?不外乎名色和六入。“五受用因谓触、受”,人能够受用境界,这包括两支,最初的是触,触之后,就是苦乐的感受。“六引起因谓爱、取、有”。引起,是引起未来生死的因,指爱、取、有。爱取有是引起未来生死的重要因素。“七厌怖因谓生、老死”,厌怖是讨厌,生的种种过患及死亡,令人讨厌。
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
“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这些杂染现象都是由虚妄分别的妄识的妄想而产生的,都是由妄识所引起的。所以,妄识才是根本。
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一有相;二无相;三自相;四摄相;五入无相方便相;六差别相;七异门相;八生起相;九杂染相。
“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辩相品由两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部分是虚妄分别相,还有一部分是空相,即空性相。虚妄分别这一部分的内容到这里就讲完了。所以,在这里作一个总结。《辩中边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一品、每一部分讲完了,都要总结一下,归纳一下。
虚妄分别有九种相:“一有相,二无相,三自相,四摄相,五入无相,六差别相,七异门相,八生起相,九杂染相。”虚妄分别相由这九相组成,文中分七相来讲,还有两相是否漏讲了?不是的。我们把第一种有相和第二种无相合起来说明,因为有相和无相所要说明的是同一种内容,所以合为有无中道相;还有第六种差别相、第七种异门相合为差别异门相,这两门也差不了多少,所以不分开讲。所以,讲七相并没有偷工减料,而是把九相合为七相来讲。
甲二、空相
空相和空性的意思是一样的。什么叫空相呢?空所显的实相就是空相。可不可以把空相叫有相?空相也可以叫有相。从空的角度来显,就叫空相;从有的角度来显,就叫有相。所以,它是有的实相,空的实相。空相、有相,其实指的都是圆成实相,也就是真如相,也就是诸法的实相。
总标
如是已显虚妄分别,今次当说所知空性。颂曰:
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
论曰:应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说但由此相等五。
这个颂是总标,首先对空相的内容总的介绍一下。空相到底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呢?一是“诸相”,说明空相的实质是什么;二是“异门”,说明空相有哪些不同的名称;三是“义差别”,说明空相有哪些差别,有哪几种空相;四是“成立”,说明如何成立空相的差别。“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现在所要介绍的空相,简单地说,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
“论曰:应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说但由此相等五。”所要说明的能取所取空性,简单地说,从以上五个方面来介绍。不过,我对《辩中边论》另外作了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科判。我现在所写的这个科判与书中的有一些出入。这是各人划分不同,没什么奇怪。
乙一、空性者何
所知空性其相云何?颂曰: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论曰: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为性,故此空相非有非无。云何非有?无二有故,云何非无?有二无故,此显空相非有非无。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此即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
首先说明,空性到底怎么回事?说到空相、法性、真如,在佛教里,往往喜欢用非字来说明。因为空相的道理没有办法直截了当地说,所以就采用否定的方式来显示,而不正面地介绍空性是什么样子,因为没有办法作这样的介绍。比如面前这个录音机,我们可以直接地说这录音机是什么样子。但是空性呢?它不属于凡夫众生的思维所能认识的境界,所以没有办法直接说,只好采用否定的方式,不是这个样,不是那个样,最后就会知道,或者就可以想象,空性大概是什么样子。
“论曰:无二谓无所取能取”。什么叫无二?没有所取性,没有能取性就是无二。没有所取性产生的法执,没有能取性产生的我执,我法二执的差别都空去,就是无二。
“有无谓有二取之无。”什么叫有无?二取性是没有的,谓之无。但是,无二取性所显示的空性,却是有的,所以说“有二取之无”。也就是说空掉能取所取之后所显示的空性,这个空性却是有的。“此即显空无性为性。”说明空性是以无性为性。无性为性就是无我法性。能取性、所取性,乃至我执性、法执性空掉之后,所显现出来的就是空性。听懂没有?再听不懂我就说不出来了(众笑),因为实在太复杂了,这是很尖端的问题。
“故此空相非有非无…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