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8

  ..續本文上一頁,“無明爲父,貪愛爲母”。導致生死的延續需要愛的力量。比如種子埋入土裏,它必需有水份灌溉,種子才能從土裏發芽,然後開花結果。有情過去造的業力,因爲有愛的力量,才能引導業力招感生死的果報。反過來,如果用功修行,把愛、無明斷了,盡管過去造了很多生死業,但沒有貪愛,因爲沒有貪愛的力量,就不會招感生死輪回的果報。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很多佛的弟子,聽了佛說法之後,當下就證得阿羅漢果。過去雖然造了許多生死業緣,但他們的業力隨著他們證果也就不起作用了。

   “連縛故者,謂取,令識緣順欲等連縛生故。”連縛,釋十二支的取支。連縛是生死的聯系。衆生因爲愛的力量,就會貪著生死。因爲愛不是簡單的,愛進一步的強化就是執著。這種執著其實就是取。所以,對愛的對象産生強烈的執著就是取的力量。對愛的執著,使衆生沈溺在生死輪回中不能自拔,無可奈何!

   取有多種,如欲取、見取、我與取等。欲取,是執著欲望的東西,如色、聲、香、味、觸、法。見取,執著自己的觀點和認識。我與取,執著自我,由于取的力量,使得我們的識對境界貪著很深,深到好比被繩子捆在一起,想分也分不開。衆生對五欲塵勞的執著,深到想分也分不開,分開就覺得難受,就象在一個地方住久了,離開後就覺得難受,老想那個地方,這也是取。

   “現前故者,謂由有力令已作業取與後有諸異熟果得現前故。”現前,釋十二支的有支。現前,指業與生死苦果的現前。有情未來生死苦果的現前要靠“有”。“有”指的是業有。因爲有情通過愛、通過取這兩種心理狀態之後,就能産生一種意志的力量。這種力量對貪愛的境界想方設法地去占有它。占有的整個過程,就是業力形成的整個過程。這就由愛取而造業,造業之後,未來的生死苦果就要現前,這就是有。所以愛取有叁支在生死中很關鍵。無明、行等是過去世能造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是現在的果;愛、取、有叁支是現在的因。未來生死苦果的關鍵在于現在的愛取有。所以,能不能了生死,不要問別人,問自己有沒有愛取有。如果沒有愛取有的存在,生死也就了了。如果有愛取有,你想繼續在生死中輪回,那絕對沒問題(衆笑)。所以,生死的關鍵是愛取有。

   “苦果故者,謂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苦果,釋十二支的生、老死二支。因爲有了業有之後,必然導致未來生死苦果。爲什麼把生死叫作苦果呢?原因是“性有逼迫”,生死讓你很難受,覺得很痛苦,所以叫苦果。“酬前因故”,生死並不是自願的選擇,而是自己的業力推動著你,讓你感受痛苦。人生是還債的人生,過去造的業,象債券一樣等待償還。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握了很多很多債券,所以說人生是還債的人生。

   “唯此所說十二有支逼惱世間令不安隱。”以上所說的十二因緣,由十二個部分組成,所以叫十二支。十二有支“逼惱世間”,逼著惱亂世間,讓世間上的人過得很不自在,不安穩,很多痛苦。

   以下對十二因緣進行歸納說明。這裏有叁種歸納:

   叁雜染者。一煩惱雜染謂無明愛取;二業雜染謂行有;叁生雜染謂余支。

   第一種歸納就是把十二因緣歸納爲叁種雜染。叁種雜染,“一煩惱雜染”,十二有支中有叁支是屬于煩惱雜染的範疇。“謂無明、愛、取”。這是屬于煩惱的範疇。“二業雜染者”,屬于業力的範疇。“謂行、有”,行和有兩個部分屬于業的範疇。業的産生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呢?建立在煩惱雜染的基礎上,所以由煩惱而造業。“叁生雜染謂余支”。其余還有七支,就是指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這七支屬于生死苦果,生死苦果的招感就是因爲業力。所以,煩惱、業力、生叁種雜染構成有情整個生死的延續。由煩惱造業,由造業招感生死苦果。在生死果報中,又産生了煩惱,又再造成業,又招感生死苦果。這樣一來,生死沒完沒了。

   二雜染者。一因雜染謂煩惱業。二果雜染謂所余支。

   “二雜染者,一因雜染謂煩惱業;二果雜染謂所余支。”十二因緣又可以歸納爲兩種雜染,也就是因和果兩個部分。因的部分就是因的雜染,果的部分就是果的雜染。所以有情在生死中,不管是種因也好,還是受果也好,都是屬于雜染的範疇。因指煩惱和業雜染;果指所余支,也就是生雜染的七支內容,即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是屬于生死的苦果,苦果也是屬于雜染的。

   七雜染者,謂七種因。一顛倒因謂無明;二牽引因謂行;叁將導因謂識;四攝受因謂名色六處;五受用因謂觸受;六引起因謂愛取有;七厭怖因謂生老死。

   “七雜染者”,此外,還可以把十二因緣歸納爲七種雜染。七種雜染,“謂七種因”。“一顛倒因謂無明”,無明是顛倒,不正確的錯誤認識都屬于顛倒的範疇。“二牽引因謂行”,行指業力,業力能牽引衆生去招感生死的苦果。“叁將導因謂識”,將導是引導義,引導衆生受生,到哪裏去受生,都是識在扮演這個角色。“四攝受因謂名色、六處”,攝受生命自體的是名色和六入。也就是說生命自體包括哪些內容?不外乎名色和六入。“五受用因謂觸、受”,人能夠受用境界,這包括兩支,最初的是觸,觸之後,就是苦樂的感受。“六引起因謂愛、取、有”。引起,是引起未來生死的因,指愛、取、有。愛取有是引起未來生死的重要因素。“七厭怖因謂生、老死”,厭怖是討厭,生的種種過患及死亡,令人討厭。

   此諸雜染無不皆由虛妄分別而得生長。

   “此諸雜染無不皆由虛妄分別而得生長。”這些雜染現象都是由虛妄分別的妄識的妄想而産生的,都是由妄識所引起的。所以,妄識才是根本。

   此前總顯虛妄分別有九種:一有相;二無相;叁自相;四攝相;五入無相方便相;六差別相;七異門相;八生起相;九雜染相。

   “此前總顯虛妄分別有九種相:”辯相品由兩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部分是虛妄分別相,還有一部分是空相,即空性相。虛妄分別這一部分的內容到這裏就講完了。所以,在這裏作一個總結。《辯中邊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每一品、每一部分講完了,都要總結一下,歸納一下。

   虛妄分別有九種相:“一有相,二無相,叁自相,四攝相,五入無相,六差別相,七異門相,八生起相,九雜染相。”虛妄分別相由這九相組成,文中分七相來講,還有兩相是否漏講了?不是的。我們把第一種有相和第二種無相合起來說明,因爲有相和無相所要說明的是同一種內容,所以合爲有無中道相;還有第六種差別相、第七種異門相合爲差別異門相,這兩門也差不了多少,所以不分開講。所以,講七相並沒有偷工減料,而是把九相合爲七相來講。     

  甲二、空相

   空相和空性的意思是一樣的。什麼叫空相呢?空所顯的實相就是空相。可不可以把空相叫有相?空相也可以叫有相。從空的角度來顯,就叫空相;從有的角度來顯,就叫有相。所以,它是有的實相,空的實相。空相、有相,其實指的都是圓成實相,也就是真如相,也就是諸法的實相。     

  總標

   如是已顯虛妄分別,今次當說所知空性。頌曰:

   諸相及異門,義差別成立。應知二空性,略說唯由此。

   論曰:應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說但由此相等五。

   這個頌是總標,首先對空相的內容總的介紹一下。空相到底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呢?一是“諸相”,說明空相的實質是什麼;二是“異門”,說明空相有哪些不同的名稱;叁是“義差別”,說明空相有哪些差別,有哪幾種空相;四是“成立”,說明如何成立空相的差別。“應知二空性,略說唯由此。”現在所要介紹的空相,簡單地說,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內容。

   “論曰:應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說但由此相等五。”所要說明的能取所取空性,簡單地說,從以上五個方面來介紹。不過,我對《辯中邊論》另外作了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科判。我現在所寫的這個科判與書中的有一些出入。這是各人劃分不同,沒什麼奇怪。     

  乙一、空性者何

   所知空性其相雲何?頌曰:

   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非異亦非一,是說爲空相。

   論曰:無二謂無所取能取,有無謂有二取之無。此即顯空無性爲性,故此空相非有非無。雲何非有?無二有故,雲何非無?有二無故,此顯空相非有非無。此空與彼虛妄分別非異非一,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共相,此即顯空與妄分別離一異相。

   首先說明,空性到底怎麼回事?說到空相、法性、真如,在佛教裏,往往喜歡用非字來說明。因爲空相的道理沒有辦法直截了當地說,所以就采用否定的方式來顯示,而不正面地介紹空性是什麼樣子,因爲沒有辦法作這樣的介紹。比如面前這個錄音機,我們可以直接地說這錄音機是什麼樣子。但是空性呢?它不屬于凡夫衆生的思維所能認識的境界,所以沒有辦法直接說,只好采用否定的方式,不是這個樣,不是那個樣,最後就會知道,或者就可以想象,空性大概是什麼樣子。

   “論曰:無二謂無所取能取”。什麼叫無二?沒有所取性,沒有能取性就是無二。沒有所取性産生的法執,沒有能取性産生的我執,我法二執的差別都空去,就是無二。

   “有無謂有二取之無。”什麼叫有無?二取性是沒有的,謂之無。但是,無二取性所顯示的空性,卻是有的,所以說“有二取之無”。也就是說空掉能取所取之後所顯示的空性,這個空性卻是有的。“此即顯空無性爲性。”說明空性是以無性爲性。無性爲性就是無我法性。能取性、所取性,乃至我執性、法執性空掉之後,所顯現出來的就是空性。聽懂沒有?再聽不懂我就說不出來了(衆笑),因爲實在太複雜了,這是很尖端的問題。

   “故此空相非有非無…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