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說空相非有非無。什麼叫非有?非有到底是有還是無?(衆答)是無。非非有呢?(衆又答)是有。現在怎麼搞得這麼清楚!?(衆大笑)。所以,“雲何非有?無二有故”。沒有二有。二有指能取、所取性。這二性是無的,所以叫無二有故。“雲何非無?有二無故”。“非無”是有還是無啊?(衆答)是有。非無就是有。有什麼呢?“有二無故”。二無就是空性,也就是能取、所取性空掉了之後所顯的空性是有的。“此顯空相非有非無。”透過能取所取性的“無”和二無所顯的空性“有”,所以說空相非有非無。
“此空與彼虛妄分別非異非一,”空性與虛妄分別又是什麼樣的關系呢?它們的關系是“非異”亦“非一”。不能說是兩個東西,也不能說是一個東西。爲什麼?“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果說虛妄分別和法性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那麼,虛妄分別和法性就是異法,也就成爲兩個不相幹的東西了,這是不符合正理的。正理就是真理。“如苦等性”,這是什麼意思呢?平常說苦,苦從哪裏産生的?苦從五蘊色身上産生。五蘊色身上所産生的痛苦,能不能說,痛苦和五蘊色身是兩個東西?不可以。因爲五蘊色身上所産生的痛苦,它並沒有離開五蘊色身,所以不能說是兩個東西。同樣,法性也沒有離開虛妄分別,如果說法性與虛妄分別,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這是錯誤的。
“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共相。”如果說空性和虛妄分別是一個東西的話,這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第一個不良結果“應非淨智境故”,這個法性就不可以作爲清淨智慧所緣的境界。爲什麼?因爲它是虛妄分別,虛妄分別怎麼可以作爲清淨智慧所緣的境界?第二點“亦非共相”。什麼叫共相?共相,是事物一般的、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是一切法所共有的共性,不是哪種一法所特有。比如說無常,無常的現象就很普遍,任何一法都是無常,桌子無常,房子無常,人是無常,山川草木無常,一切都是無常。所以無常是一種共相。同樣,法性既然作爲虛妄分別的共相,那麽,法性就不應該和虛妄分別是一個東西。如果是一個東西就不能作爲共相,就不能作爲普遍的規律而存在。
所以,“此即顯空與虛妄分別離一異相。”對空性的把握主要從兩個方面,一是非有非無,一是非一非異。要知道空性是什麼樣子,那就是“非有非無非一非異。”
乙二、空性異名
所知空性異門雲何?頌曰:
略說空異門,謂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性,法界等應知。
論曰:略說空性有此異門,雲何應知此異門義?
第二個問題,講到空性的異名,主要有這麼幾個不同的名稱: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性、法界等。其實空性並不止這些名稱,這是略說,簡單地告訴你,一共說了五個;“等”就是代表還有很多很多。
“論曰:略說空性有此異門,”“異門”指不同名稱。簡單地說,空性有這麼一些異門: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性、法界等。“雲何應知此異門義?”怎麼知道這些異名的含義呢?因爲這些名稱的安立都各自有它特殊的意義。那麼,這些名稱的安立是根據哪些特殊的意義呢?
頌曰:
由無變無倒,相滅聖智境,及諸聖法因,異門義如次。
論曰:即此中說所知空性,由無變義說爲真如,真性常如無轉易故。由無倒義說爲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由相滅義說爲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由聖智境義說爲勝義性,是最勝智所行義故。由聖法因義說爲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義。無我等義如理應知。
“頌曰:由無變無倒,相滅聖智境,及諸聖法因,異門義如次。”這個頌對前一頌的名稱作進一步的解釋。“論曰:即此中說所知空性。”所謂空性,是作爲一種被認識的境界而存在,所以叫“所知空性”。
“由無變義說爲真如。”空性爲什麼叫作真如?“無變”就是沒有變化,不會變化。真如不會變化,沒有變化,所以說真如不生不滅,沒有生滅變化。因爲“真性常如無轉易故”,真如的常性,它永遠都保持在一種狀態中,它永遠也不會轉變,所以叫真如。如果有變化,那就不叫真如了。
“由無倒義說爲實際。”空性爲什麼又叫實際?實際也就是真實。真實是客觀的,跟事實的真相相符合,沒有錯誤,這就叫實際。實際沒有顛倒,它如實地反映客觀真實。所以沒有顛倒就叫實際。因此說,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不是顛倒的妄識所能夠認識它。你必須用真實的智慧──如實智才能緣它。反過來說,顛倒的妄識也不會把它作爲所緣對象。
“由相滅義說爲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空性爲什麼又叫無相呢?無相就是相滅,把一切虛妄的相都滅除之後,然後才能證得無相之理。所以,無相就是相滅義。注意,相滅不是相的寂滅。這和中觀的觀點不一樣。中觀講無相,緣起相寂滅的當下就是無相,就是實相。唯識宗呢?無相是相滅義,把虛妄相滅了之後,才能證得無相之理。所以唯識主張“此中永絕一切相故”,一切差別虛妄相都要滅除,才能證得無相。
“由聖智境義說爲勝義性”,空性爲什麼又叫勝義性?原因就是:勝義性是聖人的智慧所緣的境界,所以說“最勝智所行義故”。勝義是最殊勝的智慧,是無漏的智慧所緣的境界。所以叫勝義性。
“由聖法因義說爲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義。”空性爲什麼又叫做法界?界是因的意思。聖法生起之因,也就是說,無漏智慧的生起,它必須以勝義爲緣,它必須緣勝義性才能生起。所以空性又叫做法界。
“無我等義如理應知。”空性又可以叫無我性,又可以叫法性。還有很多空性的別名沒有說,留待大家自己去看。
乙叁、空性差別
雲何應知空性差別?頌曰:
此雜染清淨,由有垢無垢。如水界金空,淨故許爲淨。
論曰:空性差別略有二種。一雜染,二清淨。此成染淨由分位別,謂有垢位說爲雜染;出離垢時說爲清淨。雖先雜染後成清淨,而非轉變成無常失。如水界等出離客塵,空淨亦然非性轉變。
第叁個問題,空性有幾種差別?這個頌解釋空性的差別。
“論曰:空性差別略有二種。一雜染,二清淨。”空性的差別簡單地說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雜染,一種是清淨。對空性差別的說明,在佛教的許多論典裏都有談及。比如:《成唯識論》中講七種真如;《百法明門論》裏講六種無爲。本論講的空性,內容比較簡單,“略有二種”,這兩種,一種是雜染,一種是清淨。
“此成染淨由分位別,謂有垢位說爲雜染,出離垢時說爲清淨。”有的人可能又不明白了,空性本身是清淨的東西,不應該有差別,怎麼這裏冒出兩種來呢?而且一種是染汙的,一種是清淨的。這就不太好理解了。所以,下面就進行解釋。
“此成染淨由分位別,”這裏把空性分成染位空性和淨位空性,原因就是由“分位別”,根據空性處在不同的位置上分出來的。“謂有垢位”,空性在有垢位的時候,空性就是雜染的。“出離垢時”,空性就是清淨的。一般凡夫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對空性的認識屬于什麼位置呢?屬于有垢位,屬于雜染位,清淨的空性被虛妄分別所覆蓋。雜染空性的出現形式,就是虛妄分別的現象。一旦把虛妄分別斷除之後,空性自然顯現出來了。這個時候的空性,就是“出離垢時說爲清淨”的空性。
“雖先雜染後成清淨,而非轉變成無常失。”空性雖然是先雜染後清淨,因此有些人就會想,空性原來是雜染的,後來才轉變爲清淨。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不是這樣,空性永遠是清淨的。
空性的兩種狀態,一種是在雜染的狀態下所顯現的空性,一種是清淨的狀態下所顯現的空性。雜染狀態下所顯現的空性,在有垢位,是凡夫處生死流轉過程中所認識的空性。這時候的空性,由于被妄識所緣,所以是屬于雜染的,它以虛妄分別的面目出現。另外一種空性,就是清淨位上的空性。清淨位的空性是聖賢所證得的空性,所以說在無垢位,也就是在離垢位。空性雖然有兩種,有雜染位上的空性,有清淨位上的空性;有有垢位上的空性,還有離垢位上的空性。那麼,在事實上是不是有兩個空性呢?不是的,不是有兩個空性。而從雜染到清淨,從有垢到無垢,也不是說,空性産生了一種本質上的變化。爲了更容易理解,所以用幾個比喻來加以說明。
“如水界等出離客塵。空淨亦然,非性轉變。”第一個比喻是水的比喻。比如說,水中有塵垢,水就很髒。如果過濾、消毒之後,水就清淨了。那麼,清淨的水和肮髒的水,是不是由肮髒的水轉變爲另外一種清淨的水呢?不是。髒水和淨水並不是兩種東西,只不過是把客塵過濾出來,水就清淨了。空性也是一樣,在虛妄分別的狀態之下所見到的空性,是有垢的。如果把虛妄分別中的妄識、妄相去除了,好象水過濾了一樣,這時所顯現出來的空性就是清淨的。
第二個是空的比喻。在虛空中有很多雲彩,有時是烏雲遍布,整個天空灰濛濛的。廈門還好,經常可以看到藍天,在很多大城市的上空,簡直看不到藍天,看不到白雲,看到的只是灰濛濛的一片,雲也變成灰色的,藍天被烏雲遮蔽了、汙染了。如果烏雲被風吹散,藍天自然就顯現出來。烏雲密布的天空,如有垢位的空性;萬裏無雲的晴空,如離垢位的空性。
另外,還有一個金的比喻。金子在金礦中,含量是不純的,有很多雜質,比如石頭、沙土等等。如果把金石從礦中挖掘出來,經過提煉,把雜質去掉,就能得到純金。礦藏中的金,如有垢位的空性。提煉過的金,如離垢位的空性。
所以,空性只有一種,從雜染到清淨,從有垢到無垢,只是過濾、提煉的過程,並不是本質的轉變。
乙四、十六空
此空差別複有十六,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