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就是总的、大概的认识。“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心所跟心,它的作用不同。区别在哪里呢?心缘总相,心所缘别相。这是过去大家的认识。一个缘总相,一个缘别相。错了!心所不仅缘别相,同时还缘总相。心所除了缘总相以外还缘别相,而心只缘总相。所以说“亦了”,心所除了总相以外,亦了差别相。但有重点,心王的重点缘总相,心所的重点缘别相。所以,心和心所的差别,象唯识中常打的比喻:心如师做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涂抹颜色。对录音机总体的认识属于心王所缘。当主体意识在认识录音机的时候,会想录音机在干什么,为什么叫录音机,这是想心所的作用;把注意力集中在录音机上,这是作意心所的作用;听了录音机播放的声音之后,感觉痛苦或快乐,这是受心所的作用;想把录音机带走,这是思心所的作用。由于心所的现行,才完成心王的认识。心所在认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乙六、生起相
今次当说此生起相。颂曰: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
论曰: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此诸识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别,思作意等诸相应行能推诸识。此三助心故名心所。
第六部分说明生起相。什么叫生起相?妄识的生起叫生起相。这一颂说明妄识生起的活动以及它现行之后的作用。
“论曰: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一切识不外乎缘识与受者识,这与以往对识的归纳不太一样。以往把识归纳为八个识,而在《辩中边论》中把八识归纳为两种识:一种是缘识,另一种是受者识。
什么叫缘识?“谓藏识”。藏识就叫缘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为什么把藏识叫缘识?“是余识生缘故”,藏识是其它识生起的因缘。前七识的生起,以阿赖耶识作为生起的依止,所以阿赖耶识又叫根本识。学过《成唯识论》或者《唯识三十论》的人应该知道,八个识的生起各自有它生起的因缘。比如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识、舌识、身识等七缘生,还有意识五缘生等等。但是,不管九缘生、八缘生,它必须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依。阿赖耶识对其它识的生起,作用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种子依,即任何一个识的生起,都必须阿赖耶识提供种子,它才能生起;另一个方面,就是现行,任何一识必须以阿赖耶识的现行识作为它们的根本依。
“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生故,名为受者。”什么叫受者识?以藏识作为因缘所生起的识,也就是前七转识。“转”就是转起、生起,因为它是阿赖耶识生起的,所以叫转。前七转识的特点是受用境界,所以叫受者识。享受境界,比如眼识享受色境,耳识享受音声,鼻识享受香味等等。每一个识都以受用为主,所以,前七转识叫作受者识。
“此诸识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别,思作意等诸相应行能推诸识。此三助心,故名心所。”当前七转识受用境界的时候,是不是孤立地受用境界呢?不是,它需要很多心所法,跟它配合才能受用境界。在配合的心所法中,比较突出的有几种:一种是受心所,受以领纳为义,能够领纳一切境,领纳逆境带来痛苦和忧愁的感受,或者领纳顺境带来快乐和欢喜的感受。所以说,受能受用。
“想能分别。”二是想心所。想心所的作用,能够取像,能够把境界的影像摄取到思惟中,然后对境界进行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再给它安立名称。这是想心所的作用。“思”,思心所是一种造作,是一种意志的作用。“作意”就是注意,这个心所很重要,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注意,比如说同学们现在处在一种高度的作意状态中,如果没有作意,听课时可能就要开小差,想到别的问题上去。我也要作意,如果不作意,我讲的课,就会讲一些萝卜青菜出来了(众笑)。这是作意的作用。
“诸相应行能推诸识,此三助心故名心所。”以上所说,如受、想、思等相应行,这一些能帮助心去认识境界,所以叫心所。心王和心所能受用境界,同时具备能分别、能造作的作用。
乙七、杂染相
今次当说此杂染相。颂曰:
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
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
论曰:覆障故者,谓由无明覆如实理障真见故。安立故者,谓由诸行植本识中业熏习故。将导故者,谓有取识,引诸有情至生处故。摄故者,谓名色,摄有情自体故。圆满故者,谓六内处,令诸有情体具足故。三分别故者,谓触,能分别根境识三顺三受故。受用故者,谓由受支领纳顺违非二境故。引起故者,谓由爱力令先业所引后有得起故。连缚故者,谓取令识缘顺欲等连缚生故。现前故者,谓由有力令已作业取与后有诸异熟果得现前故。苦果故者,谓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唯此所说十二有支逼恼世间令不安隐。
第七部分说明杂染相。这部分一共有两颂,这两颂说明了妄识的杂染相。杂染相对于清净来说。为什么叫杂染相呢?染是染污,用平常的话来说就是污浊。有污浊的原因是有烦恼,杂染的实质就是烦恼。由烦恼所显现的现象就是杂染。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烦恼,那就是清净了。杂染相是虚妄分别妄识所显现的污浊现象。关于虚妄分别的杂染相在这部论中,主要通过十二因缘来说明。因为十二因缘构成了整个有情的生死、烦恼。
“论曰:覆障故者,”覆障,释十二支中的无明,“谓由无明覆如实理障真见故。”无明为什么叫覆障?因为无明把真如覆盖住了,使我们凡夫看不到真如,看到的只是虚妄的境象,不是真如。“障真见故。”无明障碍真见,真见是认识真理的智慧。为什么不能见真如呢?为什么不能证得真如呢?因为无明把如实智、般若智给覆盖住了,使凡夫不能通达真如,所以叫覆障。
“安立故者,谓由诸行植本识中业熏习故。”安立,释十二因缘的行支。行为什么叫安立呢?有情生死流转的安立靠行,行也就是业力。“诸行”,就是各种行为。说到行为,人的行为有善、有恶,还有无记,称为善业、恶业、无记业;有身的行为,有口的行为,有意的行为,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当人们做了善事或不善事之后,善恶的行为成为过去,但并不表示什么也没有了。这些行为“植本识中业熏习故”,这些行为的种子根植在阿赖耶识中,受业力的熏习。当人们每一种行为产生之后,行为的影像回馈到思惟中,然后在阿赖耶识中就能够熏习成种子。这在唯识学上称为“现行熏种子”。熏习成种子之后,储藏在本识中,所以阿赖耶识中有很多种子。这些种子推动着未来生命的延续与生死的流转。
“将导故者,谓有取识,引诸有情至生处故。”将导,释十二因缘的第三环节的有取识。十二因缘中的识支到底是指哪一种识呢?唯识学讲八个识,以往总认为“识支”指的是意识,而唯识学认为十二因缘中的识不应指意识,而应该是第八阿赖耶识。所以有取识指阿赖耶识,因为只有阿赖耶识才是不常不断、相似相续的,只有它才有资格承担有情生死流转的能力。有取识的阿赖耶识能引有情众生至生处,也就是说,有情的生死流转,从这一生到下一生,从下一生到来生,从来生到来生,由阿赖耶识在牵引着。有情造了业之后,保持业力的种子,将来又去受报,这都是有取识在产生作用。所以“引诸有情至生处故”,引导有情接受生死流转。这种接受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很被动的。因为它在业力的推动之下,不能自主。有情众生要去投生,不是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而是业力推着你,身不由己地就去了。
“摄故者,谓名色,摄有情自体故。”摄,是解释十二因缘中名色这一支的内容。有情生命的构成,它的内容不外乎名和色两部分,名、色概括了有情生命的全部,名和色的内容就是五蕴的内容。名指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色指色蕴。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概括了有情生命的全部,所以叫“摄有情自体故”。有情的自体,不外乎名和色。
“圆满故者,谓内六处,令诸有情体具足故。”圆满,释十二因缘中的六入支,指有情的生命体,从最初业识的投生到根身的完整就是圆满,完整表现出来的根身就是指六种内处。这种内处也就是六根,所以说名色生六处。
“三分别故者,谓触,能分别根境识三顺三受故。”三分别,释十二支的触支。触以六入为缘,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其实触的产生,不仅仅是六根,并不是六根就可以产生六触,而是由根、境、识三种和合产生触。依《成唯识论》说触的定义为“三合生触”。三合就是根境识三种和合,六根、六境、六识和合就产生六触,即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六触就是六种感觉,心理学上的定义指六种感觉。当有了感觉之后,感觉什么呢?有了感觉之后,必须有感觉的对象。所以,触反过来分别根境识三种,反过来感受根身、六尘。
“受用故者,谓由受支领纳顺违非二境故。”受用,释十二因缘的受支。在触的感觉之后,就产生受。由触支产生受支。受是一种感情,感情有多种多样。感情的变化,往往与环境有关。所以说受领纳“顺违非二境”。当我们接受顺境时候,所产生的就是乐受,兴高采烈;如果面对的是违境,接触的是自己不喜欢的境界,这时就产生苦受,痛苦不堪。如果接触的是“非二境”,既不是顺境也不是逆境,很平常的境界,就产生舍受。
“引起故者,谓由爱力令先业所引后有得起故。”引起,释十二支的爱支。前一支是受支。感受之后,由受而缘爱支。爱为什么叫引起呢?“谓由爱力令先业所引后有得起故”。过去生中造下很多业,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业都要招感生死果报。但是,必须知道,从业力到偿还生死果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就是爱。所谓“有爱则生,爱尽则亡”…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