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6

  ..续本文上一页,然后才能证得涅槃,证得菩提。这是唯识和中观很重要的区别所在。     

  乙三、摄相

   已显虚妄分别自相,此摄相今当说。但有如是虚妄分别,即能具摄三种自性。颂曰: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

   第三部分的内容说明摄相。什么叫摄相呢?虚妄分别包括哪一些内容?具体一点说,虚妄分别与三相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颂就是解释虚妄分别和三相的关系。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虚妄分别本身是依他起,是一种妄识,是妄识所显现的见分、相分。当把虚妄分别作为一种境界去认识的时候,执著于我,执著于法,虚妄分别就成为遍计所执了。“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从虚妄分别的现象自身,也就是在没有介入人们认识的情况下,虚妄分别就是依他起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空,是空性。空性建立在空去能取和所取的基础上。认识空性必须透过虚妄分别的所取和能取去认识。根据空性建立了圆成实自性。

   这样一来,三性都没有离开虚妄分别。遍计所执是主观认识对虚妄分别的一种错误反映,依他起是虚妄分别现象的本身,圆成实是透过虚妄分别的现象所显现的真实实质,也就是空性。    

  乙四、入无相方便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

   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这两颂讲的是第四个问题入无相方便。无相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佛法中所说的无相,往往指实相,实相无相,涅槃无相,真如无相,空性无相。入无相方便,是说明如何通过唯识相去证入空性,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证入实相。所以叫入无相。“方便”就是方法、途径。以下告诉大家证入实相的方法和途径,也就是契入空性的方法和途径。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要想契入无相的真理,首先要认识到识有境无。在一般人的认识中,所看到的一切,房子、桌子、人、山川草木等,这些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都认为它是实有的,并对它加以判断,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同时还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上就是如此!觉得他好,他就是好;觉得他不好,他就是不好。这种认识在佛法中,叫作遍计所执。唯识所要否定的就是这种遍计所执的认识。唯识学所讲的心有境无,所谓境无,就是主观认识的这种妄境是没有的,但主观认识的这种分别能力相对于境界来讲是有的。所以,学习唯识首先要认识到识是有。“有得”就是有,“无得”就是无,先认识到识是有,然后认识境是无。境无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遍计所执的境是没有的;二是依他起的相分境界,相分也是依止识所变现的,相对于识来说,离开了识,相分也是没有的。

   “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这句话在认识上又进了一步。当认识到境是空的时候,认识到境是没有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心和妄识在这个时候也会随着空了,也是没有的。这个道理如果借助于修行上来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说,打坐的时候,会有很多影相出现。这些影像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般是白天最在乎的境界和最执著的东西。在打坐的时候,这些境界最容易出现。

   举个例子来说,你丢了五千块钱,在打坐的时候,会不会老想这个问题?或者说,你莫明其妙地被谁在大众场合臭骂一通,打坐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出现这种场面的影像?这就是说,在打坐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境界,就是平时最执着、最在乎的境界。因为对境界的执著,导致妄识绵绵不断,一念接一念,象流水一样,一直在想:这是怎么回事?钱丢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被什么人拿走了?今天谁和我呆在一起了?一直想这钱到底是怎么丢的,妄识相续不断,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地想。妄识的相续是因为妄境,因为妄境,所以引起你的妄识。反过来说,这一天没有什么好执著、好在乎的境界,打坐的时候,会不会引起很多妄想呢?妄想肯定会少得多,没什么好想。一旦没什么好想,心自然也就静下来了。

   所以,打坐想要坐得好,必须真正做到对什么都放得下。白天,对什么事不要很牵挂、很执著。否则,坐在那里,想让心静下来,简直没门。古代的禅师们真正做到万缘放下,妄想很少,所以修起来就容易相应。有一位祖师写过一首偈:“南台静坐一炉香,尽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一点妄想都没有,妄识不起,并不是我有心除去妄想,而是因为实在是没东西好想,心自然静下来了。从这种境空到心空,境空、心也空,般若智慧自然显现,就能证入无相空性。入无相方便,主要还是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说。所以,当认识境是空,心也就空了。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识相对妄执之境来说,它是有的。如果从更高意义上看,识的有也不是真实的有,也不是固定的有,识的有往往跟境的有很有关系。譬如常说的“心随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等,不妨反过来说“法生则种种心生”,因为有种种法,有种种现象,与外境接触了很多,才想得很多。如果减少与外境的接触,那就没有什么好想,心自然比较容易静下来。所以,当我们认识到境的空,进一步就能达到心空。因此说“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认识到境空心也是空。

   “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心和境在一般人的认识上,都认为是有。但是,真正要契入实相、契入空性的境界的时候,心也好,境也好,都是没有的。所以《心经》里有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要建立在“无智亦无得”的基础上。“无智亦无得”与这里讲的心空、境空是一样的。心空、境空,心境皆空,了不可得。妄境没有了,妄心也没有了,这个时候才有可能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只有在妄心妄境都息灭的情况下,般若智慧才有可能显现。只有般若智慧显现之后,才有可能契入空性,才有可能证得诸法实相。要证入诸法实相,就必须成就证得实相的智慧--般若智。但是,当妄识没有消除的时候,般若智是无法显现的。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识生起的时候,现出各种各样的境相,如见分、相分等,这些名为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依他起的境界虽然有,但这种有是假有,没有实性。如果能认识这种境假有,没有实性,如幻如化,那么能得的实性也不可得,能缘的妄识心,它的实性也不可得。也就是说,所得境的实性是没有,能分别识的实性也是没有,境空心也空。“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进一步说,能得的识是没有,所得的境也是没有,境空心空,能取、所取,见分、相分在依他起的意义上虽然有,但从胜义有的角度上说,从空性的意义上说却是没有。所以,要证入空性必须在心空境寂的情况下才能契入。    

  乙五、差别异门相

   显入虚妄分别无相方便相已,此差别异门相今次当说。曰: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论曰:虚妄分别差别相者,即是欲界色无色界诸心心所;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

   这一颂是第五部分的内容。根据窥基的《辩中边论述记》说,这一颂分为两门,即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差别门,也就是差别相;第二部分是异门相。即这个颂中,前二句讲虚妄分别的差别相,后二句讲虚妄分别的异门相。我觉得这两门的内容相近,所以把它们归纳在一起讲。对古代祖师的著作,我们要尊重,但不能盲从。

   “论曰:虚妄分别差别相者,”什么叫虚妄分别的差别相?虚妄分别相有什么差别呢?“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心心所。”虚妄分别就是妄识,妄识的存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心,一个是心所,三界的心、心所。为什么要讲三界呢?因为讲的虚妄分别,也就是妄识,妄识实指三界众生的识,也就是说,三界有情所显现的识,都是妄识。妄识的存在,在这里主要归纳为心、心所。除了心所之外,还有心和心所的分位等,比如《百法明门论》中的五位百法。其实,五位百法前四位,即心、心所、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这四位应该说都属于虚妄分别的差别相。应该知道,这四位中除了心、心所法以外,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都没有离开心法和心所法,它们都属于心法、心所法所变现的分位差别相。如果对虚妄分别加以高度的归纳,就是这两个部分:心和心所,心为主,心所为辅,心所辅助心认识境界,所以说,任何一种心理的产生必然有心所与之相应,才能完成心的认识作用。

   “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异门相主要体现的是心法和心所法在作用上的不同。它们在作用上的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区别所在。

   “唯能了境总相名心。”心,是了别境界的总相。总…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