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後才能證得涅槃,證得菩提。這是唯識和中觀很重要的區別所在。
乙叁、攝相
已顯虛妄分別自相,此攝相今當說。但有如是虛妄分別,即能具攝叁種自性。頌曰:
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
論曰:依止虛妄分別境故,說有遍計所執自性。依止虛妄分別性故,說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說有圓成實自性。
第叁部分的內容說明攝相。什麼叫攝相呢?虛妄分別包括哪一些內容?具體一點說,虛妄分別與叁相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這個頌就是解釋虛妄分別和叁相的關系。
“論曰:依止虛妄分別境故,說有遍計所執自性。”虛妄分別本身是依他起,是一種妄識,是妄識所顯現的見分、相分。當把虛妄分別作爲一種境界去認識的時候,執著于我,執著于法,虛妄分別就成爲遍計所執了。“依止虛妄分別性故,說有依他起自性。”從虛妄分別的現象自身,也就是在沒有介入人們認識的情況下,虛妄分別就是依他起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說有圓成實自性。”空,是空性。空性建立在空去能取和所取的基礎上。認識空性必須透過虛妄分別的所取和能取去認識。根據空性建立了圓成實自性。
這樣一來,叁性都沒有離開虛妄分別。遍計所執是主觀認識對虛妄分別的一種錯誤反映,依他起是虛妄分別現象的本身,圓成實是透過虛妄分別的現象所顯現的真實實質,也就是空性。
乙四、入無相方便
已顯虛妄分別攝相,當說即于虛妄分別入無相方便相。頌曰: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
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于境無所得生。複依于境無所得故,後有于識無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無相。
複次頌曰:
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論曰: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
這兩頌講的是第四個問題入無相方便。無相並不是什麼也沒有。佛法中所說的無相,往往指實相,實相無相,涅槃無相,真如無相,空性無相。入無相方便,是說明如何通過唯識相去證入空性,通過什麼方式和途徑證入實相。所以叫入無相。“方便”就是方法、途徑。以下告訴大家證入實相的方法和途徑,也就是契入空性的方法和途徑。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
“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于境無所得生。”要想契入無相的真理,首先要認識到識有境無。在一般人的認識中,所看到的一切,房子、桌子、人、山川草木等,這些客觀世界存在的東西,都認爲它是實有的,並對它加以判斷,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同時還會認爲,這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客觀上就是如此!覺得他好,他就是好;覺得他不好,他就是不好。這種認識在佛法中,叫作遍計所執。唯識所要否定的就是這種遍計所執的認識。唯識學所講的心有境無,所謂境無,就是主觀認識的這種妄境是沒有的,但主觀認識的這種分別能力相對于境界來講是有的。所以,學習唯識首先要認識到識是有。“有得”就是有,“無得”就是無,先認識到識是有,然後認識境是無。境無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遍計所執的境是沒有的;二是依他起的相分境界,相分也是依止識所變現的,相對于識來說,離開了識,相分也是沒有的。
“複依于境無所得故,後有于識無所得生。”這句話在認識上又進了一步。當認識到境是空的時候,認識到境是沒有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心和妄識在這個時候也會隨著空了,也是沒有的。這個道理如果借助于修行上來解釋,就比較容易理解。比如說,打坐的時候,會有很多影相出現。這些影像出現頻率最高的,一般是白天最在乎的境界和最執著的東西。在打坐的時候,這些境界最容易出現。
舉個例子來說,你丟了五千塊錢,在打坐的時候,會不會老想這個問題?或者說,你莫明其妙地被誰在大衆場合臭罵一通,打坐的時候,是不是很容易出現這種場面的影像?這就是說,在打坐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境界,就是平時最執著、最在乎的境界。因爲對境界的執著,導致妄識綿綿不斷,一念接一念,象流水一樣,一直在想:這是怎麼回事?錢丟到哪裏去了?是不是被什麼人拿走了?今天誰和我呆在一起了?一直想這錢到底是怎麼丟的,妄識相續不斷,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地想。妄識的相續是因爲妄境,因爲妄境,所以引起你的妄識。反過來說,這一天沒有什麼好執著、好在乎的境界,打坐的時候,會不會引起很多妄想呢?妄想肯定會少得多,沒什麼好想。一旦沒什麼好想,心自然也就靜下來了。
所以,打坐想要坐得好,必須真正做到對什麼都放得下。白天,對什麼事不要很牽挂、很執著。否則,坐在那裏,想讓心靜下來,簡直沒門。古代的禅師們真正做到萬緣放下,妄想很少,所以修起來就容易相應。有一位祖師寫過一首偈:“南臺靜坐一爐香,盡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商量。”一天到晚坐在那裏,一點妄想都沒有,妄識不起,並不是我有心除去妄想,而是因爲實在是沒東西好想,心自然靜下來了。從這種境空到心空,境空、心也空,般若智慧自然顯現,就能證入無相空性。入無相方便,主要還是從修行的意義上來說。所以,當認識境是空,心也就空了。
“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識相對妄執之境來說,它是有的。如果從更高意義上看,識的有也不是真實的有,也不是固定的有,識的有往往跟境的有很有關系。譬如常說的“心隨境轉”,“心生則種種法生”等,不妨反過來說“法生則種種心生”,因爲有種種法,有種種現象,與外境接觸了很多,才想得很多。如果減少與外境的接觸,那就沒有什麼好想,心自然比較容易靜下來。所以,當我們認識到境的空,進一步就能達到心空。因此說“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認識到境空心也是空。
“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心和境在一般人的認識上,都認爲是有。但是,真正要契入實相、契入空性的境界的時候,心也好,境也好,都是沒有的。所以《心經》裏有一句話說明這個道理:“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要建立在“無智亦無得”的基礎上。“無智亦無得”與這裏講的心空、境空是一樣的。心空、境空,心境皆空,了不可得。妄境沒有了,妄心也沒有了,這個時候才有可能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說,只有在妄心妄境都息滅的情況下,般若智慧才有可能顯現。只有般若智慧顯現之後,才有可能契入空性,才有可能證得諸法實相。要證入諸法實相,就必須成就證得實相的智慧--般若智。但是,當妄識沒有消除的時候,般若智是無法顯現的。
“論曰: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識生起的時候,現出各種各樣的境相,如見分、相分等,這些名爲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得成。”依他起的境界雖然有,但這種有是假有,沒有實性。如果能認識這種境假有,沒有實性,如幻如化,那麼能得的實性也不可得,能緣的妄識心,它的實性也不可得。也就是說,所得境的實性是沒有,能分別識的實性也是沒有,境空心也空。“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進一步說,能得的識是沒有,所得的境也是沒有,境空心空,能取、所取,見分、相分在依他起的意義上雖然有,但從勝義有的角度上說,從空性的意義上說卻是沒有。所以,要證入空性必須在心空境寂的情況下才能契入。
乙五、差別異門相
顯入虛妄分別無相方便相已,此差別異門相今次當說。曰:
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唯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
論曰:虛妄分別差別相者,即是欲界色無色界諸心心所;異門相者,唯能了境總相名心,亦了差別名爲受等諸心所法。
這一頌是第五部分的內容。根據窺基的《辯中邊論述記》說,這一頌分爲兩門,即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差別門,也就是差別相;第二部分是異門相。即這個頌中,前二句講虛妄分別的差別相,後二句講虛妄分別的異門相。我覺得這兩門的內容相近,所以把它們歸納在一起講。對古代祖師的著作,我們要尊重,但不能盲從。
“論曰:虛妄分別差別相者,”什麼叫虛妄分別的差別相?虛妄分別相有什麼差別呢?“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心心所。”虛妄分別就是妄識,妄識的存在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心,一個是心所,叁界的心、心所。爲什麼要講叁界呢?因爲講的虛妄分別,也就是妄識,妄識實指叁界衆生的識,也就是說,叁界有情所顯現的識,都是妄識。妄識的存在,在這裏主要歸納爲心、心所。除了心所之外,還有心和心所的分位等,比如《百法明門論》中的五位百法。其實,五位百法前四位,即心、心所、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這四位應該說都屬于虛妄分別的差別相。應該知道,這四位中除了心、心所法以外,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都沒有離開心法和心所法,它們都屬于心法、心所法所變現的分位差別相。如果對虛妄分別加以高度的歸納,就是這兩個部分:心和心所,心爲主,心所爲輔,心所輔助心認識境界,所以說,任何一種心理的産生必然有心所與之相應,才能完成心的認識作用。
“異門相者,唯能了境總相名心,亦了差別名爲受等諸心所法。”異門相主要體現的是心法和心所法在作用上的不同。它們在作用上的不同,也就是它們的區別所在。
“唯能了境總相名心。”心,是了別境界的總相。總…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