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2

  ..续本文上一页太虚大师认为主要有三部:第一部是《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第二部是《瑜伽菩萨戒》,第三部是《弥勒上生经》。这三部代表唯识的境、行、果。《真实义品》是理论依据,虽然它只是《瑜伽师地论》中的一品,但是可以这么说,它是《瑜伽师地论》中最重要的一品。太虚大师曾经把它专门提出来讲过,这一品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辩中边论》,尤其对空有问题的阐述,《真实义品》讲得无比透彻,它反映了瑜伽唯识学的空有思想。

   《瑜伽菩萨戒》代表“行”。“行”也就是修行。学佛的人根据什么去修行呢?修慈宗的人,要根据《瑜伽菩萨戒》去修行。最后,生到《弥勒上生经》所说的弥勒净土。在《太虚全书》里还专门制定过关于弥勒净土的修行仪轨,告诉修行的人要根据慈宗的修行仪轨去修才能上生弥勒净土。

   现代在北京,有一位叫韩镜清的老先生,成立了一个慈氏协会,这位老先生是中央民族学院的老教授,擅长于藏文。他从西藏唯识大藏经里翻译了很多唯识方面的论疏。玄奘没有翻译的论著,他翻译了很多。这位老先生在北京专门弘扬唯识,他每周都开设唯识学讲座,中国佛学院的老师、还有很多居士学者,经常到他那里听课。他原来弘扬的是唯识宗的唯识思想,即玄奘的唯识学。听说他老人家现在又不满《成唯识论》,回到慈氏学上做研究和弘扬。

   2、世亲

   弥勒把《辩中边》的颂文传给无著,再由无著传给世亲,世亲为颂文作了注释,这就是《辨中边论》长行的由来。所以,单有颂文的称为《辩中边颂》,梵文原典和早期流通的就是这种文本。翻译到中国之后,中国的佛教学者把弥勒作的颂文和世亲注释的长行合为一体,并按汉文惯例加上“论“字,称为《辩中边论》(真谛译称《中边分别论》),表示这部典籍属于论藏。

   世亲是无著的弟弟,早期于小乘有部出家,研究有部的思想。当时印度盛传有部思想。但是,在迦湿弥罗国的有部又分为正统和非正统,这个国家流行的是非正统的有部思想。正统的有部学者为了保持他们理论上的纯正,进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四次结集,其结集的论典便是《大毗婆娑论》。世亲为了学这部密不外传的论典,就改名换姓,用三年的时间,彻底研究和掌握了有部的思想,回到犍陀罗国后写《俱舍论》。这部论对学唯识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世亲虽然在有部出家,但他对有部的教义不太满意,于是又去研究经部的思想,始终不信大乘,并造论诽谤大乘。无著为了让他转信大乘,写信告诉世亲说自己病了,让他来一趟。世亲来后,无著安排弟子在世亲的住处诵大乘经典--《华严十地品》。世亲一听,哇!不得了!大乘佛法这么殊胜!于是感到非常后悔,要割舌来赎以往的罪业。无著对他说,以前你能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为什么不用舌头来弘扬大乘呢?世亲一听,恍然大悟。从此,他就极力弘扬大乘。一方面为无著、弥勒的论典注释,《辩中边论》就是其中的一部;另一方面造论弘扬唯识学说,《三十颂》、《二十颂》都是他的著作。唯识学真正的创立者是无著,无著的继承人是世亲,到世亲才完善了唯识学的整个理论体系。     

  二、翻译和注释

   本论的翻译在中国汉地,除了现在使用的译本以外,在此之前还有一个译本,是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88年)真谛翻译的。真谛是中国三大翻译家之一,他翻译的经论非常多,其中重点翻译的主要是唯识典籍。后来玄奘所译的许多唯识论典,真谛基本上都有译过。玄奘对真谛译的论典,对其中的某些思想持有不同的看法,于是进行重新翻译。因此,后人把真谛翻译的称为旧译,玄奘翻译的称为新译。只要看一下玄奘翻译的唯识论典,尤其是在其弟子窥基的著述里,对原来的旧译,即真谛翻译的唯识论典有很多批判,觉得真谛翻译的论典有问题,错误很多,所以进行重新翻译。

   现在学习的这一部论,真谛也有译过,名《中边分别论》,它与《辩中边论》的名字大体一样,只是次序调了一下。真谛译完这部论之后,自己又写了疏,共三卷。在真谛翻译的唯识典籍里,最著名的就是《摄大乘论》。真谛在译了这部论之后,极力弘扬,在中国佛教史上成立了一个摄论宗。

   打开中国唯识学的弘扬历史,可以看到,唯识宗先后共有三个时期。在唐朝之前,唯识宗有两个时期:最早的时候,菩提流支翻译的《十地经论》,许多人研究弘扬,并依此成立了地论宗,称为地论时期。真谛译了《摄大乘论》,门人弟子继承弘扬,又成立了摄论宗,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盛行一时,被称为摄论时期。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大师在出国之前,对当时佛教界流行的地论和摄论特别感兴趣,参访了许多明师,深入研究学习,对唯识学已有很深的造诣,但因感于当时流行的唯识,存在很多问题,才促使他到印度求法,留印十七年,足迹遍及五印度,参访大小乘各名师乃至外道名师,跟随戒贤论师受学时间最长。回国后广译经论,其内容以法相唯识学的经论为主,由此成立了唯识宗的第三个时期,即识论时期,也称为《成唯识论》时期。《成唯识论》是《三十颂》的一部注疏,玄奘大师糅和了当时十大论师的思想,而以护法的思想为主而译成。所以现在唯识学其实是护法的思想。

   这部《辩中边论》是玄奘大师在唐朝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翻译的。译完之后,定名为《辩中边论》,共有三卷。窥基根据玄奘的译本,又著了《辩中边论述记》。什么叫述记呢?玄奘讲述,窥基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字,就成了述记。述记有点象现代由法师讲述,学生记录,然后整理成文字的讲记。不是有很多注书叫讲记吗?讲记、述记颇为相似。《辩中边论述记》是学习《辩中边论》的参考书,一共有三卷,比较难懂。现在学《辩中边论》找《述记》来参考,读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将来真正学习唯识的同学,这部《述记》是必读的。

   另外,在西藏的藏文里,也有《辩中边论》的译本和安慧的注解。民国十七年在尼泊尔发现安慧注解的梵本(写本)。在北京有不少居士学习藏文。因为在西藏的《大藏经》里,有很多经论都是汉地所没有的。藏文的语法结构跟梵文很相似,佛经从梵文翻译成藏文,不会太多走样。将来如果有同学发心学藏文,那非常好,包括巴利文、梵文等。因为研究佛教有必要了解原始的佛教文献,翻译的东西有时总会走样。如果能够掌握原始文献,可靠程度就大得多。佛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不能总是跟着各宗派的祖师们走,宗派佛教已经介入各宗派祖师们的宗派之见了。它与印度佛教有着一定的距离。今后有志于进一步研究佛学的同学,如果懂得藏文,就可从藏文里读《辩中边论》和安慧的注解。也许女众同学在语言方面比较有天赋,能多掌握一门语言总是比较好。

   另外,近代太虚大师写过《辩中边论颂释》,根据颂文作简单的解释,不解释长行。虽然我对太虚大师的《颂释》没有很认真地看,大体上翻了一下,我觉得他老人家讲的唯识不太纯正。比如他在解释《辩中边论》“空、有”的意义时,老是把中观的思想带到唯识来。唯识和中观对空有问题的看法有相当的差距。当然,《颂释》是最容易读懂的一本参考书,但是必须搞清楚,哪些地方不符合正统的唯识思想。另有吕澄居士的《辩中边论讲要》。注释和翻译大概就这些资料。所以,学习《辩中边论》能找到的参考书不多。    

  三、本论的组织和结构

   《辩中边论》全论由颂文和长行两部分组成,共有一百一十五个颂。最初一颂是归敬颂,最后一颂是回向功德,这两颂以及所有的长行都是世亲菩萨所造。除去这两颂,中间有一百一十三颂,称为本颂,弥勒菩萨所造。在弥勒造的一百一十三本颂里,第一颂“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是总标纲宗,提纲挈领地提出这部论的组成部分。其次的一百一十一颂是别释,对整部论的内容在纲领的前提下进行解释。比如说这部论共有七品:第一辩相品,第二辩障品,第三辩真实品,第四辩修对治品,第五辩修分位品,第六辩得果品,第七辩无上乘品。每品的内容,由这一百一十一颂进行解释。最后一颂“此论辩中边,深密坚实义,广大一切义,除诸不吉祥”是结释,总结并解释这部论为什么叫《辩中边》。这是本论的组织和结构。   

  四、解释题目

   这部论名叫《辩中边论》。“辩”是分辩、分别、辩别;“中”是中道;“边”是边见。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什么叫中道?中道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折中的意思,有点中庸的味道,象平常讲的“无过亦无不及“,不要太过分,也不要差得太远,远离两个极端,这就是中道。

   释尊初转*轮时,已经提出中道的主张。佛陀告诉比丘,中道的修行方法,要远离两个极端:一个是放纵欲望,恣情纵欲;一个是极端苦行,自苦其身。这两种都不是解脱之路。放纵你的欲望,追求享受,这不是解脱之道;同样,追求极端的苦行,自苦其身,自我虐待,这也不是解脱之道。象印度外道所修的苦行,纯粹是自我虐待,非常苦。佛陀指出,这两种极端都不是解脱之道。中道要远离这两种极端,不苦不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道具有折中的含义。

   另一方面,中道又有真实义,中道就是真实之道,也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远离二边之见,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正确地认识真实,证得真实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道实在是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认识中道,首先要有正见,然后才能认识中道,没有正见不可能认识中道。

   在佛教中,中道又指八正道。八正道是趣向解脱的不二中道。佛教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没有离开八正道。如果偏离了八正道去修行,就不是佛法的修行。所以,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唯识也…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