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太虛大師認爲主要有叁部:第一部是《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第二部是《瑜伽菩薩戒》,第叁部是《彌勒上生經》。這叁部代表唯識的境、行、果。《真實義品》是理論依據,雖然它只是《瑜伽師地論》中的一品,但是可以這麼說,它是《瑜伽師地論》中最重要的一品。太虛大師曾經把它專門提出來講過,這一品的思想可以幫助我們學習《辯中邊論》,尤其對空有問題的闡述,《真實義品》講得無比透徹,它反映了瑜伽唯識學的空有思想。
《瑜伽菩薩戒》代表“行”。“行”也就是修行。學佛的人根據什麼去修行呢?修慈宗的人,要根據《瑜伽菩薩戒》去修行。最後,生到《彌勒上生經》所說的彌勒淨土。在《太虛全書》裏還專門製定過關于彌勒淨土的修行儀軌,告訴修行的人要根據慈宗的修行儀軌去修才能上生彌勒淨土。
現代在北京,有一位叫韓鏡清的老先生,成立了一個慈氏協會,這位老先生是中央民族學院的老教授,擅長于藏文。他從西藏唯識大藏經裏翻譯了很多唯識方面的論疏。玄奘沒有翻譯的論著,他翻譯了很多。這位老先生在北京專門弘揚唯識,他每周都開設唯識學講座,中國佛學院的老師、還有很多居士學者,經常到他那裏聽課。他原來弘揚的是唯識宗的唯識思想,即玄奘的唯識學。聽說他老人家現在又不滿《成唯識論》,回到慈氏學上做研究和弘揚。
2、世親
彌勒把《辯中邊》的頌文傳給無著,再由無著傳給世親,世親爲頌文作了注釋,這就是《辨中邊論》長行的由來。所以,單有頌文的稱爲《辯中邊頌》,梵文原典和早期流通的就是這種文本。翻譯到中國之後,中國的佛教學者把彌勒作的頌文和世親注釋的長行合爲一體,並按漢文慣例加上“論“字,稱爲《辯中邊論》(真谛譯稱《中邊分別論》),表示這部典籍屬于論藏。
世親是無著的弟弟,早期于小乘有部出家,研究有部的思想。當時印度盛傳有部思想。但是,在迦濕彌羅國的有部又分爲正統和非正統,這個國家流行的是非正統的有部思想。正統的有部學者爲了保持他們理論上的純正,進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四次結集,其結集的論典便是《大毗婆娑論》。世親爲了學這部密不外傳的論典,就改名換姓,用叁年的時間,徹底研究和掌握了有部的思想,回到犍陀羅國後寫《俱舍論》。這部論對學唯識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世親雖然在有部出家,但他對有部的教義不太滿意,于是又去研究經部的思想,始終不信大乘,並造論誹謗大乘。無著爲了讓他轉信大乘,寫信告訴世親說自己病了,讓他來一趟。世親來後,無著安排弟子在世親的住處誦大乘經典--《華嚴十地品》。世親一聽,哇!不得了!大乘佛法這麼殊勝!于是感到非常後悔,要割舌來贖以往的罪業。無著對他說,以前你能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爲什麼不用舌頭來弘揚大乘呢?世親一聽,恍然大悟。從此,他就極力弘揚大乘。一方面爲無著、彌勒的論典注釋,《辯中邊論》就是其中的一部;另一方面造論弘揚唯識學說,《叁十頌》、《二十頌》都是他的著作。唯識學真正的創立者是無著,無著的繼承人是世親,到世親才完善了唯識學的整個理論體系。
二、翻譯和注釋
本論的翻譯在中國漢地,除了現在使用的譯本以外,在此之前還有一個譯本,是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88年)真谛翻譯的。真谛是中國叁大翻譯家之一,他翻譯的經論非常多,其中重點翻譯的主要是唯識典籍。後來玄奘所譯的許多唯識論典,真谛基本上都有譯過。玄奘對真谛譯的論典,對其中的某些思想持有不同的看法,于是進行重新翻譯。因此,後人把真谛翻譯的稱爲舊譯,玄奘翻譯的稱爲新譯。只要看一下玄奘翻譯的唯識論典,尤其是在其弟子窺基的著述裏,對原來的舊譯,即真谛翻譯的唯識論典有很多批判,覺得真谛翻譯的論典有問題,錯誤很多,所以進行重新翻譯。
現在學習的這一部論,真谛也有譯過,名《中邊分別論》,它與《辯中邊論》的名字大體一樣,只是次序調了一下。真谛譯完這部論之後,自己又寫了疏,共叁卷。在真谛翻譯的唯識典籍裏,最著名的就是《攝大乘論》。真谛在譯了這部論之後,極力弘揚,在中國佛教史上成立了一個攝論宗。
打開中國唯識學的弘揚曆史,可以看到,唯識宗先後共有叁個時期。在唐朝之前,唯識宗有兩個時期:最早的時候,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地經論》,許多人研究弘揚,並依此成立了地論宗,稱爲地論時期。真谛譯了《攝大乘論》,門人弟子繼承弘揚,又成立了攝論宗,在中國的大江南北盛行一時,被稱爲攝論時期。唐朝貞觀年間,玄奘大師在出國之前,對當時佛教界流行的地論和攝論特別感興趣,參訪了許多明師,深入研究學習,對唯識學已有很深的造詣,但因感于當時流行的唯識,存在很多問題,才促使他到印度求法,留印十七年,足迹遍及五印度,參訪大小乘各名師乃至外道名師,跟隨戒賢論師受學時間最長。回國後廣譯經論,其內容以法相唯識學的經論爲主,由此成立了唯識宗的第叁個時期,即識論時期,也稱爲《成唯識論》時期。《成唯識論》是《叁十頌》的一部注疏,玄奘大師糅和了當時十大論師的思想,而以護法的思想爲主而譯成。所以現在唯識學其實是護法的思想。
這部《辯中邊論》是玄奘大師在唐朝龍朔元年(公元661年)翻譯的。譯完之後,定名爲《辯中邊論》,共有叁卷。窺基根據玄奘的譯本,又著了《辯中邊論述記》。什麼叫述記呢?玄奘講述,窺基記錄下來,整理成文字,就成了述記。述記有點象現代由法師講述,學生記錄,然後整理成文字的講記。不是有很多注書叫講記嗎?講記、述記頗爲相似。《辯中邊論述記》是學習《辯中邊論》的參考書,一共有叁卷,比較難懂。現在學《辯中邊論》找《述記》來參考,讀起來可能比較困難。但是將來真正學習唯識的同學,這部《述記》是必讀的。
另外,在西藏的藏文裏,也有《辯中邊論》的譯本和安慧的注解。民國十七年在尼泊爾發現安慧注解的梵本(寫本)。在北京有不少居士學習藏文。因爲在西藏的《大藏經》裏,有很多經論都是漢地所沒有的。藏文的語法結構跟梵文很相似,佛經從梵文翻譯成藏文,不會太多走樣。將來如果有同學發心學藏文,那非常好,包括巴利文、梵文等。因爲研究佛教有必要了解原始的佛教文獻,翻譯的東西有時總會走樣。如果能夠掌握原始文獻,可靠程度就大得多。佛學研究必須建立在原始文獻的基礎上,不能總是跟著各宗派的祖師們走,宗派佛教已經介入各宗派祖師們的宗派之見了。它與印度佛教有著一定的距離。今後有志于進一步研究佛學的同學,如果懂得藏文,就可從藏文裏讀《辯中邊論》和安慧的注解。也許女衆同學在語言方面比較有天賦,能多掌握一門語言總是比較好。
另外,近代太虛大師寫過《辯中邊論頌釋》,根據頌文作簡單的解釋,不解釋長行。雖然我對太虛大師的《頌釋》沒有很認真地看,大體上翻了一下,我覺得他老人家講的唯識不太純正。比如他在解釋《辯中邊論》“空、有”的意義時,老是把中觀的思想帶到唯識來。唯識和中觀對空有問題的看法有相當的差距。當然,《頌釋》是最容易讀懂的一本參考書,但是必須搞清楚,哪些地方不符合正統的唯識思想。另有呂澄居士的《辯中邊論講要》。注釋和翻譯大概就這些資料。所以,學習《辯中邊論》能找到的參考書不多。
叁、本論的組織和結構
《辯中邊論》全論由頌文和長行兩部分組成,共有一百一十五個頌。最初一頌是歸敬頌,最後一頌是回向功德,這兩頌以及所有的長行都是世親菩薩所造。除去這兩頌,中間有一百一十叁頌,稱爲本頌,彌勒菩薩所造。在彌勒造的一百一十叁本頌裏,第一頌“唯相障真實,及修諸對治,即此修分位,得果無上乘”是總標綱宗,提綱挈領地提出這部論的組成部分。其次的一百一十一頌是別釋,對整部論的內容在綱領的前提下進行解釋。比如說這部論共有七品:第一辯相品,第二辯障品,第叁辯真實品,第四辯修對治品,第五辯修分位品,第六辯得果品,第七辯無上乘品。每品的內容,由這一百一十一頌進行解釋。最後一頌“此論辯中邊,深密堅實義,廣大一切義,除諸不吉祥”是結釋,總結並解釋這部論爲什麼叫《辯中邊》。這是本論的組織和結構。
四、解釋題目
這部論名叫《辯中邊論》。“辯”是分辯、分別、辯別;“中”是中道;“邊”是邊見。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什麼叫中道?中道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折中的意思,有點中庸的味道,象平常講的“無過亦無不及“,不要太過分,也不要差得太遠,遠離兩個極端,這就是中道。
釋尊初轉*輪時,已經提出中道的主張。佛陀告訴比丘,中道的修行方法,要遠離兩個極端:一個是放縱欲望,恣情縱欲;一個是極端苦行,自苦其身。這兩種都不是解脫之路。放縱你的欲望,追求享受,這不是解脫之道;同樣,追求極端的苦行,自苦其身,自我虐待,這也不是解脫之道。象印度外道所修的苦行,純粹是自我虐待,非常苦。佛陀指出,這兩種極端都不是解脫之道。中道要遠離這兩種極端,不苦不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道具有折中的含義。
另一方面,中道又有真實義,中道就是真實之道,也就是“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遠離二邊之見,其目的是爲了能夠正確地認識真實,證得真實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道實在是建立在如實見的基礎上。認識中道,首先要有正見,然後才能認識中道,沒有正見不可能認識中道。
在佛教中,中道又指八正道。八正道是趣向解脫的不二中道。佛教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沒有離開八正道。如果偏離了八正道去修行,就不是佛法的修行。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不管是唯識也…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