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真理与谬论》一书,是97年下半学期到98年上半学期为闽院第六届学生讲授《辩中边论》的记录,也算是我多年从事唯识教学的一个副产品。
长期以来,我一直从事唯识教学,92年开始面向社会弘法。在教学弘法的过程中,总觉得深奥的佛理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尤其是唯识思想,许多人都把它当做哲学式的玄谈,却很少有人能把它运用到生活或修行中,原因是什么呢?难道说这些思想已经失去现实的指导意义了吗?我想并非如此,这应该和它在文字及义理的表达方式上不够通俗有关,现代人读起来很费劲,因而难以被人们广泛接受。
唯识典籍如此,其它各宗派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普遍都存在这个问题。佛法的弘扬在契理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契机。唯有契理,才能弘扬真正的佛法;唯有契机,才能把佛法推广到大众中去。我们这一代中青年僧伽责任很重大。想想数千卷的佛教智慧宝藏,再看看整个社会对佛教的无知和误解,芸芸众生烦恼无尽,我们又岂能不努力!
困扰人类生命,始终有两大问题:一是爱,一是见。众生为无明所覆,对世界及人生的认识充满着无知和邪见。人类对自己尚且不能了解: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不明白“生命的发展规律”,不认识“世界的真实与虚妄”,只是凭着感觉和情绪,在执著地爱!执著地恨!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活得很茫然。错误的人生观,会导致盲目的犯罪行为;颠倒的世界观,会造成错误的价值取向。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呢?
《辩中边论》围绕中道与边见为核心,以此展开讨论。中道,从认识的对象来说,是真实的境界;从修证的意义上,是趣向解脱的不二之道,也就是人生唯一的正确道路,与此相反的则是边见。边见的种类也很多:如根本烦恼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及《中论》中所破的有见、无见、常见、断见、一见、异见;我见、我所见等。本论告诉我们什么是中道?什么是边见?换言之,也就是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论?从认识真理,摆脱谬论的纠缠;到证得真实,断除见惑,是本论从实践到证果的部分。
《辩中边论》的讲授,前后经历一年时间,根据留下的录音磁带看,实际上授课时间只讲的二十三次。《辩中边论》课程结束后能留下这部讲记,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这功德不得不回向给我们的女众同学,没有她们虔诚的闻法热情,恐怕这门课我没法讲得这么有灵感;假如她们不录音,讲过也就完了,怎么还能留下二十三卷磁带呢?因为宏演、义慧、戒净、修明、宏传、涵伟、佛慈七位同学负责记录,才有《辩中边论》的记录稿,当然用心最多的还是宏演同学,将记录稿做了文字整理。这种发心是很难得的。
现在,第六届学员毕业在即,他们都希望在离校之前能拿到这本书。而书稿的修改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觉得还有不少地方存在问题。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心愿,只好先将它少量印出,只当作是测试版,发行出去后,希望能收到不同的意见,为正式出版时修改服务。
绪 论
《辩中边论》一共有三卷七品,属唯识宗重要论典之一。唯识宗的依据典籍有六经十一论,《辩中边论》是其中的一部。在讲述本论正文之前,先介绍一下本论的作者。这部论的作者实际上有两位,一位是弥勒,一位是世亲。这部论由两个部分组成:偈颂和长行。偈颂是弥勒菩萨所造,长行的解释是世亲菩萨所造。所以,这部论主要是弥勒菩萨所造。它属于弥勒菩萨五部论典之一。
一、作 者
1、 弥勒
弥勒菩萨是唯识宗的创始人,是唯识宗的初祖,也是这个世界的下一任佛陀,现住在兜率天,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有点候补委员的味道。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的教化灭亡之后,经若干劫的时间,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来这个世界成佛。
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菩萨。打开重要的大乘经典,如《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宝积经》等,几乎都会出现弥勒菩萨。譬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善知识之中,其中就有弥勒菩萨;《维摩经·问疾品》中,记载了关于弥勒菩萨受维摩诘居士批评的事迹;《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整品是佛陀专门为弥勒菩萨所说;另外,《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则专门介绍弥勒菩萨在经过几十万劫之后,就会来到这个人间,开演龙华三会,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将来弥勒菩萨来时,我们也可以跟随弥勒菩萨出世、学佛、修行乃至解脱生死。因此,大家现在解脱不了没关系,只要能跟弥勒菩萨联系上,解脱生死就不成问题了。
弥勒菩萨是未来的佛陀,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在印度或中国的佛教史上,记载了很多高僧大德,他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一旦碰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上兜率天去找弥勒菩萨请教。《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印度佛教的传说。譬如,其中说到阿难有个弟子叫末田地,曾经上升兜率礼拜弥勒,回来造其肖像。还有唯识宗的祖师,象德光、天军二位论师也曾经上升兜率陀院向弥勒菩萨请教。而唯识宗典籍《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等,传说是无著菩萨到兜率内院请弥勒菩萨到人间说的。
另外,中国很多祖师大德,比如说道安大师,也曾经上升兜率陀院请教弥勒菩萨;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住在云门寺被红卫兵造反派打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曾入定上升兜率陀院,到弥勒菩萨那里去;还有很多高僧大德在修行的过程中,时不时的上去走一趟。因为弥勒是我们未来娑婆世界的佛陀,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了,有事情当然去找他,请他帮助解决问题。
弥勒菩萨跟唯识宗的关系非常密切,唯识宗的重要典籍,如《瑜伽师地论》等是弥勒菩萨说的。说到弥勒菩萨与唯识宗的关系,必须提到另外一个人--无著菩萨。一般人认为唯识宗的创始人是弥勒,但实际上唯识宗的创立者应该是无著。
无著在修行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只好上升兜率陀院,请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觉得无著的根基特别好,因此将唯识大法传授给他。无著菩萨听了弥勒菩萨的开示之后,一下子就大彻大悟,觉得唯识的道理真好,于是请求弥勒菩萨,能不能提前到这个世界走一走,关注关注这个世界的众生,因为这个世界邪知邪见太多了。
弥勒菩萨很慈悲,应无著之请来到人间讲《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内容很庞大,共一百卷,据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讲完。每天到黄昏的时候,弥勒菩萨驾着祥云下来。下来之后,据说在说法的时候,大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只有无著菩萨一个人看得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把这部论讲完。
《瑜伽师地论》在唯识宗里是最根本的一部论典。唯识宗的论典有一本十支,一本就是指《瑜伽师地论》,十支指《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辩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乘庄严论》、《分别瑜伽论》等,此十论对瑜伽本论称十支论,总称“一本十支”。本就是根本,支就是支干。就象一棵树,主干是本,大小枝节就是支干;一个人,身体是本,手脚是支,手和脚绝对不能离开身体,离开身体,手脚就无处安置。同样,唯识论典十支,它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某一部分内容建立起来的,如《百法明门论》略录本地分中名数,《五蕴论》摄本地分中的境事,《显扬圣教论》综述瑜伽十七地要义,《杂集论》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大乘庄严论》总括瑜伽菩萨十地法门等等,主要根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等建立起来。所以,《瑜伽师地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今后研究唯识的同学,这部论不可不读。
除了《瑜伽师地论》以外,另外还有四部论典。《辩中边论》是第二部。第三部是《辩法法性论》,这部论由民国年间法尊法师翻译成汉文。当时有一位唯识大家名叫欧阳竟无,他为朱芾煌编的《法相辞典》写了一篇序,序中说法尊法师译的《辩法法性论》有问题,不符合弥勒的思想,原因是他与玄奘译的《辩中边论》思想有出入。欧阳竟无在序中说:“新贵少年(指法尊法师)译弥勒辨法法性论,以实无而现为虚妄,以无义惟计为分别,此可谓弥勒学乎?弥勒辩中边论,明明说虚妄分别有,明明说非实有全无。其言无者,无二也,其言有者,妄中有空空中有妄也。而彼但以二取名言之现实无惟计,以尽概乎虚妄分别之义。”法尊法师撰《驳法相辞典序》,对照藏文做了说明。第四部叫《分别瑜伽论》,没有翻译到中国来。还有第五部论,叫《大乘庄严论颂》。加上《瑜伽师地论》,一共是五部论典,被称为弥勒五论。
近代太虚大师编《慈宗三要》,这里的慈宗并不是指慈恩宗。唯识宗又叫慈恩宗。为什么叫慈恩宗呢?因为玄奘大师在慈恩寺翻译唯识梵文典籍,所以叫慈恩宗。“慈宗”以慈氏菩萨的名称得名,慈氏是弥勒的名字。所以,《慈宗三要》所反映的是弥勒的思想。太虚大师认为,《慈宗三要》与慈恩宗不一样,因为唯识的思想虽然创始于弥勒,但是现在所学的唯识,基本上以《成唯识论》作为理论依据。唯识宗根据这部论典而立名。唯识宗有六经十一论,六经十一论其实都是《成唯识论》的依据论典。所以,《成唯识论》是唯识宗的核心典籍。《成唯识论》是玄奘大师糅和了当时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的注解,其中又以护法的思想为主编纂而成。所以,现在学习的唯识宗,严格来说,它应该称为护法宗,因为它代表着护法的思想。
慈宗,它以弥勒的论典为主。弥勒的论典有很多,太虚大师认为,可以找几部最简单、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起来又最容易、效果又最好的典籍。…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