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念就不会为妄相所动。
“复有难言,若一切法本性清净,如何得有先染后净,为释此难说有染净及虚空喻,谓如虚空虽本性清净而有杂染及清净时。”如果说一切法本来就是清净,那么怎么会出现先染后净的现象呢?有情众生现在都有处在染的状态,必须要通过修行之后,然后才能进入清净的状态。
这个问难主要建立两种无倒,一种是染净无倒,一种是客无倒。为了解释此难说有染净。染净是根据有没有颠倒的作意而建立。如果有颠倒的作意,那就是杂染。如果没有颠倒的作意,那就是清净。所以说有染净主要是根据作意来建立,而不是根据客观上的真实来建立。所以在同一个境界中,在同一个世界里,不同境界的人,他所看到的境界就不一样了。在《维摩经》中舍利弗问佛陀清净国土的问题。比如问其它国土为什么是那么清净,而释迦佛的国土为什么这么污浊秽恶呢?佛陀向舍利弗显了一个神通,拉一下开关,结果整个世界都变了样。所以说这是个人心态有问题,不是这个国土不净,而是境界没有达到那个高度,所以看到的国土是不清净的。
还有一个比喻就是虚空喻。虚空虽然本性清净,而有杂染和清净。虚空永远是那个样子,但它阴晴不定,有时乌云密布,有时万里无云。虽然虚空有阴晴,这并不是说虚空本身存在这些现象。虚空永远都是那么清净。虚空喻正好解释两种无倒,一种是染净无倒,一种是客无倒,从虚空喻可以安立两种无倒。
“复有难言,有无量佛出现于世一一能度无无量有情,令出生死入于涅槃,云何生死无断灭失,涅槃界中无增益过?为释此难说染及净无减无增。”又有难问:在这个世界有很多佛陀来过,有无量佛出现在这个世界,每一佛都能度化无量的有情,令他们出离生死证入涅槃。在一般人想象中有情有生死,生死断灭之后不再有生死,于是有人就会产生恐怖,觉得断灭不是什么也没了吗?而有许多人证得涅槃,应该涅槃越来越多。
这个释难主要是安立无怖无高两种无倒,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怖无高两种无倒呢?为了解释这个疑难,所以说染和净。前面说过,从依他起的角度来说,有杂染,有清净;从圆成实的角度来看,染净的差别和我法的差别也是不可得的。既然染净的差别和我法的差别都是了不可得,那么一个人了脱生死又有什么可怕?生死本来就是没有。而一个人证得涅槃是理所当然的事。在涅槃界中一切都是平等的,又有什么好自高自大的呢?有这么一种认识之后,就能做到无怖、无高无倒。
“又有情界及清净品俱无量故。”有情界无量,涅槃界也是无量。所以,有一个有情了脱生死,这个有情界也不会少;多一个有情涅槃,涅槃也不会多起来。
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颂言:
乱境自性因,无乱自性境。乱无乱二果,及彼二边际。
“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颂言:乱境自性因,无乱自性境。乱无乱二果,及彼二边际。”刚才根据十金刚句安立十种无倒。现在,根据另外一种方式来安立十种无倒。
这个颂包含的内容很广。首句“乱境自性因”,它包含了乱境、乱自性、乱因;二句“无乱自性境”,它包含了无乱自性和无乱境;三句“乱无乱二果”,它包含了乱果和无乱果;四句“及彼二边际”指染和净的边际。
乱境指文无倒,即遍计所执的文。乱自性指义,即依他起的自相。乱因指作意种子。无乱自性指不动和自相无倒。不动无倒是智慧的体;自相无倒是智慧的用。根据无乱自性建立智慧的体和智慧的用。无乱境指共相。它属于正智所缘的境界,即根本智所缘的境界。乱果指杂染,杂染是乱识产生的结果。无乱果指清净涅槃,它是清净智慧所产生的结果。二边际指染净果的边际。染净果的边际是什么呢?它的体就是涅槃。
前面所建立的十金刚句以及这十种无倒的内容,都是根据乱不乱建立起来的,就是:乱境、乱自性、乱因、乱果;无乱自性、无乱境、无乱果。
乙四、离二边正行
如是已说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云何应知。如《宝积经》所说中道行。此行远离何等二边?颂曰:
异性与一性,外道及声闻。增益损减边,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常住与断灭。所取能取边,染净二三种。
分别二边性,应知复有七。谓有非有边,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有用并无用,不起及时等,是分别二边。
论曰:若于色等,执我有异,或执是一,名为一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无我乃至儒童;见有我者定起此执,我异于身或即身故。若于色等执为常住是外道边,执无常者是声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色等非常无常。定执有我,是增益有情边,定执无我是损减有情边,彼亦拔无假有情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我无我二边中智。定执心有实,是增益法边,定执心无实,是损减法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是处无心无思无意无识。执有不善等诸杂染法是所治边;执有善等诸清净法是能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二边不随观说。于有情、法定执为有是常住边;定执非有是断灭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即于此二边中智。执有无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若执有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如是执有所治诸行能治无为,乃至老死及能灭,彼诸对治道所取能取各为一边,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别,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明与无明无二无二分,乃至广说,明无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杂染有三,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嗔痴相,三后有愿。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如是三种杂染除灭,说为清净。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若于法界或执杂染或执清净各为一边,本性无染非染净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
这一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辩中边论》的核心。这部论叫《辩中边》,什么是中道?什么是边见?它的主要目的是告诉我们远离边见,建立中道的认识。所以本论的整部论典从第一品一直到真实义品都在讲中道,都在讲建立中道的认识,虽然并没有直接指出什么是中道,什么是边见。这一部分的内容直接从几个方面指出中道和边见,教我们如何认识中道,远离边见。
“如是已说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云何应知。如《宝积经》所说中道行。此行远离何等二边?”已经说了随法正行,随法正行根据佛法去修行,在修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二边之见,所以进一步告知离二边正行。就象《宝积经》中所说的中道行为。那么中道的行为它应该远离哪几种二边呢?颂曰:
异性与一性,外道及声闻。增益损减边,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常住与断灭。所取能取边,染净二三种。
分别二边性,应知复有七。谓有非有边,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有用并无用,不起及时等,是分别二边。
文中共用四颂回答这个问题。前二颂包括八种二边,后二颂引《宝积经》说有七种二边,这样一共就有十五种二边。下面结合论文进行详细解释。
一、一性异性边
“论曰:若于色等执我有异或执是一名为一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无我乃至儒童,见有我者定起此执我异于身或即身故。”异性一性两边,执一执异都是不对的。八不中有不一不异,一和异都属两边。中道是不一不异的,所以要远离一和异的两边。
若于色等执我有异或执是一名为一边,这是对我的执著。我们知道,印度的外道普遍执著有一个神我。这个我到底与身体有什么关系呢?有的认为这个色身和我是两个东西。这种执著属于异性边。或者有的人执著色身和我是一体的,这种执著属于一性边。这两种执著都是不对的。
为了离开这两种执著,佛法说中道行。什么叫中道行呢?“谓观无我乃至儒童”,这是引《宝积经》中的一段话,教如何观无我。“乃至”的意思其实包括了很多。比如:无我、无有情、无生者、无养育者、无数取趣、无异生者、无儒童等,总的来说是观无我。因为外道所执著的神我,以佛法这种缘起法的智慧去观察它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说这个神我不存在的话,那么,异性和一性不能成立。因为神我都没有,还有什么一或者是异呢?所以说“见有我者定起此执我异于身或即身故”。因为觉得有我的人才会产生一或异的执著,认为我和身体是两个东西,或者说我和身体是一个东西。认识到佛法无我的道理,就可以破除一性和异性的两边之见。
二、声闻外道边
“若于色等执为常住是外道边,执无常者是声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色等非常无常。”如果对色等执为常住是外道边,这么一来在坐的每位都是外道了。你们有没有执著色等为常呢?其实每一个人都在执著色为常住。这种执著,在众生来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众生之所以有很多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这种常恒的执著,才有许多贪着、嗔恨、我慢、嫉妒,所以叫做外道边。反之,如果执著无常是声闻边。
从中道的角度来说,执著常和无常都属于二边见。而在中道实相上来说,中道非常非无常。所以,为了远离这两种执著,应该正确地观察中道,应当远离常和无常的两边之见。执著常肯定是不对的,执著无常──从遍计所执的意义来看,执著无常也是一样的不对。因为从三性的意义上来看:依遍计所执所见的无常是没有的,依他起性相下显示无常,但不可以执著。而圆成实之法性色则非无常,但也不可以执它为常。所以中道认识应当非常非无常。
三、有情增减边
“定执有我是增益有情…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