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了不起,这就是一种慢,自高自大。修学佛法要避免这两心理,做到无怖和无高。
“颂曰:有情法无故,染净性俱无,知此无怖高,是于二无倒。”一个人要做到无怖、无高,其关键还是建立在对法的正确认识上。
“论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众生所执著的有情和法,从遍计所执的角度来说,遍计所执的有情和法是没有。从圆成实的角度来说,有情和法都是属于如幻如化。虽然是有,但不是实在的有,是幻有。所以说有情及法俱非有故。
“彼染净性亦俱非有。”染和净并不是法的本来面目。前面说过,从法性的本身说是净若虚空的,永远地、亘古亘今都是清净,染和净的现象是附加上去的。所以说染和净的差别,从法界的本身来说它也是非有。这种差别也不是真实的存在。
“以染净义俱不可得故染净品无减无增。”从法界的本身来说,真正地修行就是要如实地认识法界,认识法界本来的面目。但是,当证得法界的时候,并不因为你证得法界,法界就多起来了;也并不因为你没有证得法界,法界就少了。所以说,断染取净好象有增有减,从依他起的现象来说有断有证。从法界的本身来说,实在没什么好断,也没什么好证的,没有增也没有减。所以《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由此于中无怖无慢,如实知见无怖高者,应知是名于二无倒。”既然是这样,学佛修行就是以清净的智慧证得法界。证得法界有什么好害怕的呢?生死本来就是空花,生死本来就是不实在的东西,而清净的法界本来就是现成的。所以,证得它,没有什么样好害怕的,证得法界也没有什么好自高自大的,只不过是证得一个本来应该证得的东西而已。现在已经证得了,并不是你发明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佛陀曾经说过:我不是创造者,也不是发明者,我是发现者。发现什么?发现真理,真理本来就存在,众生被无明障蔽而不能证得。如实地认识法界就会远离害怕和傲慢这两种颠倒状态。
无倒行总义者,谓由文无倒,能正通达止观二相;由义无倒,能正通达诸颠倒相;由作意无倒,于倒因缘能正远离;由不动无倒,善取彼相;由自相无倒,修彼对治无分别道;由共相无倒,能正通达本性清净;由染净无倒,了知未断及已断障;由客无倒,如实了知染净二相;由无怖、无高二种无倒,诸障断灭得永出离。
“无倒行总义者。”这是总结前面所说的十种无倒。
“谓由文无倒,能正通达止观二相。”因为对经教文字,对三藏典籍的文字能够正确地认识,这就能够通达止和观的修习。因为三藏典籍是教修习止观的。想修习止观,首先要闻思经教,闻思经教之后,才能修习止观。所以通达经教之后才能通达止观二相。
“由义无倒,能正通达诸颠倒相。”义就是依他起的事相,能够正确地认识依他起的事相,也就能正确地通达在依他起相上所产生的遍计所执诸颠倒相。比如说,把无常当作常,把无我当作我,把苦当作乐,把不净当作是净,这都属于颠倒的表现。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依他起事相,所以才会产生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而正确地认识依他起事相,就能够正确地认识并且远离这些颠倒相。
“由作意无倒,于倒因缘能正远离。”作意无倒就是前面所说的思惟认识上的无颠倒。思惟认识的颠倒是产生颠倒的主要原因,是颠倒世界的根源。为什么这个世界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呢?原因就是人类思惟和认识上的颠倒。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作意上做到无倒,有正确的思惟,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就能远离颠倒的因缘。一个人,如果思惟意识不颠倒,这就不存在颠倒了。
“由不动无倒,善取彼相。”不动无倒的特点是能够正确地认识依他起相,不起增益执,也不起损减执,不带遍计所执的情绪,这样才能做到不动无倒。
“由自相无倒,修彼对治无分别道。”自相无倒是从胜义自相的高度来看依他起的一切差别,如梦如幻了不可得。依他起相的一切相的存在都只是假名的存在。这样就能修彼对治无差别道,就可以对治虚妄分别,从而进入无分别智的状态。
“由共相无倒,能正通达本性清净。”共相无倒的特点能正确地通达清净法界。
“由染净无倒,了知未断及已断障。”如实地认识染和净,染和净就是未断和已断,未断颠倒作意就是染,断了颠倒作意就是清净。
“由客无倒,如实了知染净二相。”客无倒就是如实地认识到染和净。染和净从法界的本来面目来说,法界本身是清净的,染和净只是后来附加上去的差别。
“由无怖无高二种无倒,诸障断灭得永出离。”无怖无高这二种无倒能使一切障碍都能断灭,永远出离生死。无倒的内容到这里就介绍完了。下前又引了十金刚句来说明建立十种无倒的依据。
此十无倒,如次安立于彼十种金刚句中。何等名为十金刚句?谓有非有,无颠倒,所依,幻等喻,无分别,本性清净,杂染清净,虚空喻,无减,无增。为摄如是十金刚句,有二颂言:
应知有非有,无颠倒所依,幻等无分别,本性常清净,
及杂染清净,性净喻虚空,无减亦无增,是十金刚句。
且初安立十金刚句自性者:谓自性故,所缘故,无分别故,释难故。自性故者,谓三自性,即圆成实、遍计所执及依他起,是初三句如次应知。所缘故者,即三自性。无分别故者,谓由此无分别即无分别智,及于此无分别即本性清净。如次应知安立境智,谓三自性及无分别。释难故者,谓所余句。且有难言,遍计所执、依他起相,若实是无,云何可得?若实是有,不应诸法本性清净。为释此难说幻等喻,如幻事等,虽实是无而现可得。复有难言,若一切法本性清净,如何得有先染后净?为释此难说有染净及虚空喻,谓如虚空,虽本性清净而有杂染及清净时。复有难言,有无量佛出现于世,一一能度无量无量有情,令出生死入于涅槃,云何生死无断灭失,涅槃界中无增益过?为释此难说染及净无减无增,又有情界及清净品俱无量故。
“此十无倒,如次安立于彼十种金刚句中。”弥勒菩萨造《辩中边论》,在这里提出十种无倒,它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依据十种金刚句安立的。金刚,坚固不坏,这是一种比喻。十金刚句坚固不坏,任何东西都摧毁不了它,它却能摧毁别人。
“何等名为十金刚句?”什么叫十金刚句呢?所谓一、有非有,二、无颠倒,三、所依,四、幻等喻,五、无分别,六、本性清净,七、杂染清净,八、虚空喻,九、无减,十、无增。
“且初安立十金刚句自性者,谓自性故,所缘故,无分别、释难故。”十金刚句主要从四个方面去说明,即自性、所缘、无分别、释难四个方面来建立十种无倒。
“自性故者,谓三自性,即圆成实、遍计所执及依他起,是初三句如次应知。”首先建立十金刚句的自体。自性指三自性,十金刚句从三自性的角度来建立无倒。唯识宗讲来讲去没有离开三自性。所以,今后如果有人问唯识宗哪一个概念最能把唯识宗所有的思想都包括了,那就只有三自性。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概念都没有离开三自性。比如说八识,八识就是依他起的内容;五法也没有离开三自性。可见唯识宗所有的思想都没有离开三自性,所以三自性至关重要。
圆成实这一句主要建立文无倒。根据前面的文无倒来说,它主要包括有和非有这两方面的意义,作为文句的构成它具有相应和串习两种内涵。文字若具足了这两个条件,那么这个文字就有内涵有意思。反过来,如果文字不具有相应和串习这两个内涵,它就属于无义文。非有就是没有含义的文字。文就包括有和非有两方面的意思。通过对有和非有的认识,学佛的人就可以对经教和文字能够正确认识,最后可以使行者证得圆成实,所以依圆成实建立文无倒。根据遍计所执主要建立义无倒。遍计所执是根据义无倒而建立的,义无倒是正确认识佛法义理,由能正确的认识佛法义理,就能无颠倒的认识世界,因此义无倒主要是对治遍计所执的颠倒。依他起建立作意无倒。为何依据依他起建立作意无倒呢?正确认识依他起,由正确认识到作意与二取的生起互为所依的关系中,建立作意无倒。所以,最初三句是根据三性的内容建立起来的。
“所缘故者,即三自性。”所缘还是指三自性。在《摄大乘论·所知相品》中,这个所知相品就是指三性。所以所缘故者所指的是三自性。
“无分别故者,谓由此无分别即无分别智,及于此无分别即本性清净。如次应知安立境智,谓三自性及无分别”根据无分别在无倒中建立两种无倒,一是自相无倒,一是共相无倒。这里的无分别包括两种内容:一是指无分别智,二是指无分别智所证得的本性清净,即无分别智的境界。根据无分别智建立自相无倒,根据本性清净建立共相无倒。
“释难故者,谓所余句,且有难言。”十无倒前面所讲的几句:有非有句、无颠倒句、所依句、无分别句、本性清净句,这五句是根据三性和无分别智安立起来的。下面还有五句:比如幻等喻、杂染清净、虚空喻、无减、无增等又是根据什么安立的?这五句跟十种无颠倒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五句是解答外人提出的疑难。
“遍计所执、依他起相,若实是无,云何可得?若实是有,不应诸法本性清净。为释此难说幻等喻,如幻事等,虽实是无而现可得。”有人问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如果是没有的话,说它没有,那么又如何可得之?如果说它是有,是实实在在的有,那就不应该说诸法本性清净。为什么?原因是这些虚妄的东西它本来就是有,既然是有,那么诸法的本性就不该是清净。
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为了解释这个疑难,就说幻等喻。幻师所幻现出来的这些假相虽然是没有的,不是实在的有,但是在现象上却是有的。根据幻等喻建立十种无倒中的不动无倒,如果能认识到一切有为法如幻如化…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