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了不起,這就是一種慢,自高自大。修學佛法要避免這兩心理,做到無怖和無高。
“頌曰:有情法無故,染淨性俱無,知此無怖高,是于二無倒。”一個人要做到無怖、無高,其關鍵還是建立在對法的正確認識上。
“論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衆生所執著的有情和法,從遍計所執的角度來說,遍計所執的有情和法是沒有。從圓成實的角度來說,有情和法都是屬于如幻如化。雖然是有,但不是實在的有,是幻有。所以說有情及法俱非有故。
“彼染淨性亦俱非有。”染和淨並不是法的本來面目。前面說過,從法性的本身說是淨若虛空的,永遠地、亘古亘今都是清淨,染和淨的現象是附加上去的。所以說染和淨的差別,從法界的本身來說它也是非有。這種差別也不是真實的存在。
“以染淨義俱不可得故染淨品無減無增。”從法界的本身來說,真正地修行就是要如實地認識法界,認識法界本來的面目。但是,當證得法界的時候,並不因爲你證得法界,法界就多起來了;也並不因爲你沒有證得法界,法界就少了。所以說,斷染取淨好象有增有減,從依他起的現象來說有斷有證。從法界的本身來說,實在沒什麼好斷,也沒什麼好證的,沒有增也沒有減。所以《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由此于中無怖無慢,如實知見無怖高者,應知是名于二無倒。”既然是這樣,學佛修行就是以清淨的智慧證得法界。證得法界有什麼好害怕的呢?生死本來就是空花,生死本來就是不實在的東西,而清淨的法界本來就是現成的。所以,證得它,沒有什麼樣好害怕的,證得法界也沒有什麼好自高自大的,只不過是證得一個本來應該證得的東西而已。現在已經證得了,並不是你發明了什麼,創造了什麼。佛陀曾經說過:我不是創造者,也不是發明者,我是發現者。發現什麼?發現真理,真理本來就存在,衆生被無明障蔽而不能證得。如實地認識法界就會遠離害怕和傲慢這兩種顛倒狀態。
無倒行總義者,謂由文無倒,能正通達止觀二相;由義無倒,能正通達諸顛倒相;由作意無倒,于倒因緣能正遠離;由不動無倒,善取彼相;由自相無倒,修彼對治無分別道;由共相無倒,能正通達本性清淨;由染淨無倒,了知未斷及已斷障;由客無倒,如實了知染淨二相;由無怖、無高二種無倒,諸障斷滅得永出離。
“無倒行總義者。”這是總結前面所說的十種無倒。
“謂由文無倒,能正通達止觀二相。”因爲對經教文字,對叁藏典籍的文字能夠正確地認識,這就能夠通達止和觀的修習。因爲叁藏典籍是教修習止觀的。想修習止觀,首先要聞思經教,聞思經教之後,才能修習止觀。所以通達經教之後才能通達止觀二相。
“由義無倒,能正通達諸顛倒相。”義就是依他起的事相,能夠正確地認識依他起的事相,也就能正確地通達在依他起相上所産生的遍計所執諸顛倒相。比如說,把無常當作常,把無我當作我,把苦當作樂,把不淨當作是淨,這都屬于顛倒的表現。因爲不能正確地認識依他起事相,所以才會産生常樂我淨四種顛倒。而正確地認識依他起事相,就能夠正確地認識並且遠離這些顛倒相。
“由作意無倒,于倒因緣能正遠離。”作意無倒就是前面所說的思惟認識上的無顛倒。思惟認識的顛倒是産生顛倒的主要原因,是顛倒世界的根源。爲什麼這個世界是一個顛倒的世界呢?原因就是人類思惟和認識上的顛倒。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在作意上做到無倒,有正確的思惟,有正確的認識,那麼就能遠離顛倒的因緣。一個人,如果思惟意識不顛倒,這就不存在顛倒了。
“由不動無倒,善取彼相。”不動無倒的特點是能夠正確地認識依他起相,不起增益執,也不起損減執,不帶遍計所執的情緒,這樣才能做到不動無倒。
“由自相無倒,修彼對治無分別道。”自相無倒是從勝義自相的高度來看依他起的一切差別,如夢如幻了不可得。依他起相的一切相的存在都只是假名的存在。這樣就能修彼對治無差別道,就可以對治虛妄分別,從而進入無分別智的狀態。
“由共相無倒,能正通達本性清淨。”共相無倒的特點能正確地通達清淨法界。
“由染淨無倒,了知未斷及已斷障。”如實地認識染和淨,染和淨就是未斷和已斷,未斷顛倒作意就是染,斷了顛倒作意就是清淨。
“由客無倒,如實了知染淨二相。”客無倒就是如實地認識到染和淨。染和淨從法界的本來面目來說,法界本身是清淨的,染和淨只是後來附加上去的差別。
“由無怖無高二種無倒,諸障斷滅得永出離。”無怖無高這二種無倒能使一切障礙都能斷滅,永遠出離生死。無倒的內容到這裏就介紹完了。下前又引了十金剛句來說明建立十種無倒的依據。
此十無倒,如次安立于彼十種金剛句中。何等名爲十金剛句?謂有非有,無顛倒,所依,幻等喻,無分別,本性清淨,雜染清淨,虛空喻,無減,無增。爲攝如是十金剛句,有二頌言:
應知有非有,無顛倒所依,幻等無分別,本性常清淨,
及雜染清淨,性淨喻虛空,無減亦無增,是十金剛句。
且初安立十金剛句自性者:謂自性故,所緣故,無分別故,釋難故。自性故者,謂叁自性,即圓成實、遍計所執及依他起,是初叁句如次應知。所緣故者,即叁自性。無分別故者,謂由此無分別即無分別智,及于此無分別即本性清淨。如次應知安立境智,謂叁自性及無分別。釋難故者,謂所余句。且有難言,遍計所執、依他起相,若實是無,雲何可得?若實是有,不應諸法本性清淨。爲釋此難說幻等喻,如幻事等,雖實是無而現可得。複有難言,若一切法本性清淨,如何得有先染後淨?爲釋此難說有染淨及虛空喻,謂如虛空,雖本性清淨而有雜染及清淨時。複有難言,有無量佛出現于世,一一能度無量無量有情,令出生死入于涅槃,雲何生死無斷滅失,涅槃界中無增益過?爲釋此難說染及淨無減無增,又有情界及清淨品俱無量故。
“此十無倒,如次安立于彼十種金剛句中。”彌勒菩薩造《辯中邊論》,在這裏提出十種無倒,它的依據到底是什麼?依據十種金剛句安立的。金剛,堅固不壞,這是一種比喻。十金剛句堅固不壞,任何東西都摧毀不了它,它卻能摧毀別人。
“何等名爲十金剛句?”什麼叫十金剛句呢?所謂一、有非有,二、無顛倒,叁、所依,四、幻等喻,五、無分別,六、本性清淨,七、雜染清淨,八、虛空喻,九、無減,十、無增。
“且初安立十金剛句自性者,謂自性故,所緣故,無分別、釋難故。”十金剛句主要從四個方面去說明,即自性、所緣、無分別、釋難四個方面來建立十種無倒。
“自性故者,謂叁自性,即圓成實、遍計所執及依他起,是初叁句如次應知。”首先建立十金剛句的自體。自性指叁自性,十金剛句從叁自性的角度來建立無倒。唯識宗講來講去沒有離開叁自性。所以,今後如果有人問唯識宗哪一個概念最能把唯識宗所有的思想都包括了,那就只有叁自性。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的概念都沒有離開叁自性。比如說八識,八識就是依他起的內容;五法也沒有離開叁自性。可見唯識宗所有的思想都沒有離開叁自性,所以叁自性至關重要。
圓成實這一句主要建立文無倒。根據前面的文無倒來說,它主要包括有和非有這兩方面的意義,作爲文句的構成它具有相應和串習兩種內涵。文字若具足了這兩個條件,那麼這個文字就有內涵有意思。反過來,如果文字不具有相應和串習這兩個內涵,它就屬于無義文。非有就是沒有含義的文字。文就包括有和非有兩方面的意思。通過對有和非有的認識,學佛的人就可以對經教和文字能夠正確認識,最後可以使行者證得圓成實,所以依圓成實建立文無倒。根據遍計所執主要建立義無倒。遍計所執是根據義無倒而建立的,義無倒是正確認識佛法義理,由能正確的認識佛法義理,就能無顛倒的認識世界,因此義無倒主要是對治遍計所執的顛倒。依他起建立作意無倒。爲何依據依他起建立作意無倒呢?正確認識依他起,由正確認識到作意與二取的生起互爲所依的關系中,建立作意無倒。所以,最初叁句是根據叁性的內容建立起來的。
“所緣故者,即叁自性。”所緣還是指叁自性。在《攝大乘論·所知相品》中,這個所知相品就是指叁性。所以所緣故者所指的是叁自性。
“無分別故者,謂由此無分別即無分別智,及于此無分別即本性清淨。如次應知安立境智,謂叁自性及無分別”根據無分別在無倒中建立兩種無倒,一是自相無倒,一是共相無倒。這裏的無分別包括兩種內容:一是指無分別智,二是指無分別智所證得的本性清淨,即無分別智的境界。根據無分別智建立自相無倒,根據本性清淨建立共相無倒。
“釋難故者,謂所余句,且有難言。”十無倒前面所講的幾句:有非有句、無顛倒句、所依句、無分別句、本性清淨句,這五句是根據叁性和無分別智安立起來的。下面還有五句:比如幻等喻、雜染清淨、虛空喻、無減、無增等又是根據什麼安立的?這五句跟十種無顛倒又是什麼關系呢?這五句是解答外人提出的疑難。
“遍計所執、依他起相,若實是無,雲何可得?若實是有,不應諸法本性清淨。爲釋此難說幻等喻,如幻事等,雖實是無而現可得。”有人問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如果是沒有的話,說它沒有,那麼又如何可得之?如果說它是有,是實實在在的有,那就不應該說諸法本性清淨。爲什麼?原因是這些虛妄的東西它本來就是有,既然是有,那麼諸法的本性就不該是清淨。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爲了解釋這個疑難,就說幻等喻。幻師所幻現出來的這些假相雖然是沒有的,不是實在的有,但是在現象上卻是有的。根據幻等喻建立十種無倒中的不動無倒,如果能認識到一切有爲法如幻如化…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