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20

  ..续本文上一页”,在这种大愿力的摄受之下,能够使善法不断地增长。

   这种愿力,它的体仍然是智慧,一种非常明确的智慧。这是一种非常坚强的愿力,非常弘伟的愿力。它主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如果不是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愿力,这种愿力是没有用的。只要经过一段时间,有可能改变了,有可能又有了新的其它的愿力。

   “于力波罗蜜多说所作善得决定障,能伏彼障非彼伏故。”力波罗蜜多,同样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在智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动力。这个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择力,另一个是修习力。思择力指对一些经教,对宇宙人生诸法进行正确地认识,如理思惟;在如理思惟之后产生的修行的力量,修行的动力,就是修习力。因为这些力量建立在智慧、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所以,这种力量的威力特别大,“能伏彼障,非彼所伏”。它能战胜一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糜,它有这么大的力量。它能够使所作的善得到决定,不会改变,不会后悔,也不会半途而废,一直永往直前地向前进。力的障碍是什么?还是愚痴。

   “于智波罗蜜多说自他受用法成熟障,不如闻言而觉义故。”智慧波罗蜜多。“自他受用法”是一切佛果的功德。有了智慧之后,就能使佛果的功德得以圆满,圆满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法身、变化身等,都属于自他受用法,这些都能早日成熟。其实,成佛的实际内涵,其实是成就智慧。因为无上菩提,就是最高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还是智慧。“佛”,佛的含义是什么样?是觉者、智者,也是智慧。所以,成佛是智慧的成就。智慧成就了,也就成佛了。一个智慧成就的人,就不会“不如闻言而觉义故”。什么叫“闻言”、“觉义”呢?就是依文解义。

  

  甲六、十地障

   于十地功德有别障者。颂曰:

   遍行与最胜,胜流及无摄。相续无差别,无杂染清净。

   种种法无别,及不增不减。并无分别等,四自在依义。

   于斯十法界,有不染无明。障十地功德,故说为十障。

   论曰:于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无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为十地障。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由通达此证得自他平等法性;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由通达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离,一切行相应遍修治,是为勤修相应出离;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由通达此知所闻法是净法界最胜等流,为求此法,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为难;第四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摄义,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为相续无差别义,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义,由通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种种法无差别义,由通达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第八地中所证法界名不增不减义,由通达此圆满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有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法界为此四种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义;第八地中唯能通达初、二自在所依止义;第九地中亦能通达智自在所依义,圆满证得无碍解故;第十地中复能通达业自在所依义,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

   十地是修行过程中的最后几个站点,也是最后几个比较关键、比较重要的站点。地,指修行经历的过程,十地,就是十个过程。唯识宗说到修证的位次,在《唯识三十颂》里讲五个位次: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等。《成唯识论》中又讲到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现在讲的十地,详指见道以后到究竟位的十个位次。其实,在四十二个位次中,每一个位次都有障碍。现在这里举出十地,所要说明的是十地的障碍。

   在十地修行的过程中,有烦恼障,还有所知障。这里主要讲的是什么呢?“有不染无明障十地功德”。烦恼障属于染无明,属于染污。而不染无明呢?它属于所知障,属于不染污的。也就是说,在每一地的修行过程中,从初地欢喜地,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每一地都能成就若干功德,每一地中,都有它很独特的风景。就象到旅游区,从这个山峰到那个山峰,一峰又一峰;从这个洞钻到另一个洞,一洞又一洞;从这一景到那一景,一景又一景;每一洞、每一峰、每一景都有很吸引人的风光。

   如果这个时候空中出现云彩或者出现雾气,云雾遮蔽了山峦,风景还能看得到吗?风景被障蔽,自然就看不到了。同样,在修行十地的过程中,有了这些障碍之后,那就使得菩萨不能成就每一地的功德。所以,在十地的修行中,每一地都有它的障碍。

   十地的内容,在很多经论中都有讲到。比如在《华严经》中有“十地品”,在《摄大乘论》中有“彼修差别品”,讲的是六度和十地的内容;在《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也有讲六度和十地的内容。另外,在《成唯识论》里,在见道位以后进入修道位这个阶段,也讲到十地的修行和障碍,而且,每一种障碍具体的名称都标明出来。还有,在《成唯识论》里讲二十二种愚;在《解深密经》中讲十一种障,关于十地具体内容的资料很多,这些地方讲得非常清楚,所以,这里就简单地说一说。

   “于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无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为十地障。”遍行等,指每一地所具备的功德,比如初地成就的是遍行的功德,二地成就的是最胜的功德,三地法界的特点叫胜流,成就胜流的功德。所以,在遍行等十法界中,每一地里,都有各自的功德。但是,每一地里,因为有不染无知的关系,障碍了十地的功德。也就是说,根据每一地的功德被障碍的不同,依次建立了十地的障碍。

   “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由通达此证得自地平等法性。”初地欢喜地所证的法界名叫遍行。初地所证的法界,平等平等,证得一切诸法的平等法性。众生为什么叫异生?一个人在没有证道以前都叫异生。见道以后的圣人,就不叫异生。异生的原因,就是没有证得平等法性。所以,自他存在严重的差别,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每一个有情都以强烈的自我构成一个核心。而圣人就不是这样了,圣人无我。修行人证得初果以后,才可以打破我执,同证自他平等法性。三世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初地有不染无知,就障碍了这种能力的开发。

   “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由通达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同出离一切行相,应遍修治,是为勤修相应出离。”第二地所证的法界为什么叫最胜义?因为第二地的特点就是远离犯戒之垢。一个人修到二地之后,就不会再犯戒了,自然不犯。最胜法界最殊胜的特点表现在,由通达了法界之后,就会作这样的思惟:我现在要证得涅槃,求得解脱是非常有信心的。“同出离”指三乘同证涅槃同得解脱,出离就是解脱。这对二地菩萨来说,是非常有信心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全面地修出离行,断除一切修惑。在断惑的过程中,精进勇猛。在凡夫阶段是修行,到了地上菩萨也修行。不过,凡夫阶段的修行与地上菩萨的修行不一样。凡夫阶段的修行是瞎摸索,摸来摸去,“瞎猫碰上死老鼠”,不小心撞着了,名堂出来了。地上菩萨的修行,非常明确,那才是真正地修行。

   “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由通达此知所闻法是净法界最胜等流,为求此法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为难。”第三地名叫发光地,所证的法界名胜流义。据说修禅定,修菩提分法,就能成就胜流的功德。胜流的功德由通达三地之后,才知道所闻到的佛法是最清净法界最胜等流出来的。大家现在虽然也知道,也会这么讲,但这仅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理念,而三地菩萨能够亲证这种道理。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佛陀的教法是真理,佛法跟真理相应,一点也不虚假。佛陀的教法能够使众生解脱。三地菩萨真正地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当他们认识到这种道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之后,“为求此法,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为难”。一旦意识到法的重要性之后,即使上刀山下火海,火坑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也在所不辞,奋不顾身地去求取这些法。

   “第四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摄义,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第四地是焰慧地,所证的法界叫作无摄义。什么叫无摄?通常的人,如果说有我执,或者有法执,那就是有摄。有摄就是有分别,这个东西是属于我的,那个东西是属于你的,凡夫众生很自然地会有这种分别。到了第四地的菩萨,彻底地意识到真如法界非自非他,通达无我、无我所的道理。所以,他证得法界无摄义的功德。“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通达了这种道理的人,就不再产生法爱,有点做到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味道,不再对法产生执著。

   “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为相续无差别义,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第五地是极难胜地,它所证得的法界叫相续无差别。什么叫相续无差别呢?就是证得这个法界之后,才真正意识到真如不是色等相续差别。我们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有差别的;而真如是没有差别的。证得这种法界之后,就能得到十种意乐平等净心。意乐,意是意念,乐是喜欢的东西。这不是一般的意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这里所指的十种意乐是十种平等净心,它属于圣贤的境地。

   十种意乐平等净心,根据书中说,第一种是过去佛所具的平等性净心;第二种是未来佛所具的平等净心;第三种是现在佛的平等净心;第四种是戒净平等净心,即戒律达到彻底清净;第五种是心净平等净心,心灵得到清净;第六种是除疑悔净,清除疑悔清净;第七种是道非道清净;第八种是行断智净;第九种是思量一切菩提分法清净…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