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十种是化度一切众生净。这十种都是圣贤的境界,所以叫作十种平等净心。
“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义,由通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第六地是现前地,所证的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到了这一地的时候,彻底通达缘起法的实智,能够平等看待一切法染净差别相,没有杂染也没有清净,如《心经》所说的“不垢不净”。第六地的菩萨对这种道理真正能够做到。
“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种种地差别义,由通达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第七地是远行地,所证的法界名种种地差别。一个人在修行的实践过程中,有相和无相、有漏和无漏是间隔生起的。在初地、二地、三地的时候可能有相、有漏的时间比较长,而无相、无漏的时间比较短,无分别智生起的时间很短。继续用功加行,无分别智和妄识现行的时间一样多。再修下去,妄识现行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无分别智观照的时间越来越多。到最后,就剩下无分别智在产生作用,妄识再也不起现行了。
这种道理就象平常学习佛法的人,刚刚学佛法的时候,打妄想的时间很多,而修行念佛的时间,能够想起佛号、提起正念,能够提起智慧观照的时间很少。一个人真正修行用功,时间长了,能够保持正念、能够持念佛号的时间就越来越多,而处在妄想状态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样,菩萨到了第七地,进入了纯粹地无相无分别的境界,妄识再也不起现行了。但是,第七地还是属于有功用行,还要作意用功才能做到无相无分别,如果不修行的话,想要做到无相无分别恐怕还比较困难,还难以做到。
“第八地中所证法界名不增不减义,由通达此圆满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第八地叫作不动地,所证的法界名不增不减。不动就是彻底地证得法界,圆满地证得无生法,圆满地证得诸法的实相。第八地与第七地的差别在那里呢?第七地是有功用行,第八地是无功用行。
“有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成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大自在。社会上讲自由,追求自由,佛教说自在。自在与自由在内容上有它们相同的地方,所以,平常把自由和自在合起来叫作“自由自在”。当然,社会上说的自由,其实很有限度。讲自由只是让你生活在这个社会,给你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比如你要发表一些言论,可以自由;你的生存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自由。但是还有许多不自由的地方,因为有烦恼,有烦恼就不自由了。佛法要解脱烦恼,得大自由。所以,佛法所说的自由,它是真正地自由,彻底地自由。
佛法说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八不动地以上所得有四种无碍自在,不再是障碍。一、无分别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法界为此四种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义。”佛所证的法界,它是四种无碍自在产生的依止。
“第八地中唯能通达初二自在所依止义。”在第八地的时候就能通达两种自在,为两种自在生起所依止。一、无分别自在。第八地的菩萨,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无分别智很自在的生起,不需要花什么力气,就能证得无分别智,这就是智慧产生现行的自在。二、净土自在。第八地的菩萨可以随着自己的愿望显现佛土,清净无染,想变现什么就变现什么,不只七十二变,而是无量百千万亿变。
“第九地中亦能通达智自在所依义,圆满证得无碍解故。”第九地是善慧地,善慧地的特点是通达智慧、成就智慧。在智慧上得到自在确实不容易。在今天这个时代学佛修行最关键的是智慧。现在不需要修神通,现代的科技就是神通。看电视是天眼通,听收音机是天耳通,乘坐飞机是神足通。往电脑前一坐,打开Internet国际网络,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有哪些最新的信息,有哪些重要的知识,在干些什么,有哪些情况,击几个键,知道得一清二楚。现在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所以,现在不需要修神通,只要有智慧就行,懂得如何应用现代科技,就能神通广大。如果不会使用现代科技,就不懂得现代的神通了。第九地的菩萨证得智慧自在,圆满地证悟佛智,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成就智慧,主要是成就四种无碍解。四无碍解是什么?一、辞无碍。辞,指语言、文字、概念。能够自由运用语言、文字、概念,就是辞无碍。二、义无碍。对所有的文字义理内涵一看就懂,就是义无碍。三、辨才无碍。雄辩滔滔,辩无不胜,所向披糜,就是辨才无碍。只有真正地学好佛法,那才是所向披靡。佛法的智慧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拥有这样的智慧,自然辩才无碍。四、乐说无碍。你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横说竖说,上说下说,左说右说,前说后说,不拘一格地说,都能说得通,演说诸法称理自在。
“第十地中复能通达业自在所依义,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第十地叫法云地。什么叫业自在?指度化众生的事业很自在,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三类分身息苦轮”,想要以报身、应身,或者说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该以什么身份出现,就现出什么身份为众生说法,来去自由,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不再有任何障碍,这就叫业自在。
甲七、略说二障
复略颂曰:
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
论曰:由此二种摄一切障故,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
这一品叫作障品,前面所说的许多障,把所有的障都举出来了。这里来个总结,简单扼要地把所有的障归结为两种障: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学佛的人,不要因为上面的许多障而被搞得晕头转向。就象一个人做事,障碍很多,随意可以说出几百种、几千种障碍,因为做任何一方面的事情,都会有与它相关的障碍。但是,如果简单地归纳一下,它不外乎三种障:第一种,自身能力的障碍。个人能力不足,这是不是障碍?事情做不好,或者是认识上的不足,个人的情绪无法调整等等,这都是个人问题所引起的障碍。第二种,人为问题的障碍。有人暗中搞你的鬼,唱反调,拆你的台,不支持你,这是不是障碍?第三种,客观环境带来的障碍。这是物质环境所造成的障碍。所以,障碍很多,但不外乎这三种。
而在修行上的障碍虽然很多,但不外乎两种: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指贪、嗔、痴等种种烦恼,它障碍了解脱,因而被称为烦恼障。所知障,包括佛法及世间的种种知识和学问,作为修学菩萨道的人来说,不论从自身解脱,还是广度众生,假如不具备世出世间的种种知识和学问,就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工作,便成障碍了。“论曰:由此二种障摄一切障故,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因为这两种障包含了一切障,如果这两种障解脱了,那么一切障也就解脱了。
甲八、结说
前障总义有十一种,一广大障谓具分障,二狭小障谓一分障,三加行障谓增盛障,四至得障谓平等障,五殊胜障谓取舍生死障,六正加行障谓九烦恼障,七因障谓于善等十能作障,八入真实障谓觉分障,九无上净障谓到彼岸障,十此差别趣障谓十地障,十一摄障谓略二障。
“前障总义有十一种。”前面所列的那么多障,现在总结一下,不外乎十一种。
“一广大障谓具分障,”广大障,它的范围特别地广,能够障碍一切,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具分障。“二狭小障谓一分障,”狭小障,指的是一分障,比如说障菩萨不障声闻,障声闻不障菩萨,名狭小障。“三加行障谓增盛障,”加行障,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指增盛障。“四至得障谓平等障,”至得障,指平等障。也就是说,贪嗔痴烦恼平均发展,作用的分量是一样的。“五殊胜障谓取舍生死障,”殊胜障,指取舍生死障,它障碍菩萨,因为贪执涅槃,厌恶生死,这对菩萨的度生事业会造成障碍。“六正加行障谓九烦恼障,”正加行障,指烦恼障。“七因障谓于善等十能作障,”因障,指善等十种能作障。“八入真实障谓觉分障。”入真实障,指觉分障,三十七觉分。“九无上净障谓到彼岸障。”无上净障,指到彼岸障,也就是十度障。“十此差别趣障谓十地障,”差别障,指十地障。“十一摄障谓略二障,”摄障,指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
辩真实品第三
这一品是《辩中边论》的第三品,叫作《真实品》。这一品非常重要。在《瑜伽师地论》里也有一品叫作《真实义品》。“真实”是佛法对真理的认识,教众生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真实在佛教中也叫实相,在哲学上叫真理。哲学讲真理: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佛法讲真实的时候,也有相对的真实和绝对的真实。在《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的一开头,就讲四种真实,显示了真实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这四种真实在这一品中也有说到。
学佛修行为什么要认识真实?认识真实有什么意义?这非常重要。因为佛法认为,人生的烦恼、痛苦、生死流转都是因为无明造成的,佛法认为无明是有情生死的根源。因为错误的认识才使得我们造业;因为错误的认识,才使得人生有很多痛苦。自找烦恼的原因就是错误的认识,人们常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的烦恼都是自找的。为什么自找烦恼呢?原因就是错误的认识。所以,在修学佛法中,首先要有正见,解脱以正见为根本。佛法所说的解脱、自由、智慧的成就,都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都是建立在对真理如实认识的基础上。可见,认识真理是多么重要。
这一品主要就是通过三性的内容来显现诸法的真实义。这一品,我觉得也可以单独拿来讲,因为它本身就自成体系。这一品共有三十二颂,分为十门来解说。
甲一、总 标
已辩其障当说真实。颂曰:
真实唯有十,谓根本与相。无颠倒因果,及粗细真实。
极成净所行,摄受并差别,十善巧真实,皆为除…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