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21

  ..續本文上一頁;第十種是化度一切衆生淨。這十種都是聖賢的境界,所以叫作十種平等淨心。

   “第六地中所證法界名無雜染無清淨義,由通達此知緣起法無染無淨。”第六地是現前地,所證的法界名無雜染無清淨。到了這一地的時候,徹底通達緣起法的實智,能夠平等看待一切法染淨差別相,沒有雜染也沒有清淨,如《心經》所說的“不垢不淨”。第六地的菩薩對這種道理真正能夠做到。

   “第七地中所證法界名種種地差別義,由通達此知法無相,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第七地是遠行地,所證的法界名種種地差別。一個人在修行的實踐過程中,有相和無相、有漏和無漏是間隔生起的。在初地、二地、叁地的時候可能有相、有漏的時間比較長,而無相、無漏的時間比較短,無分別智生起的時間很短。繼續用功加行,無分別智和妄識現行的時間一樣多。再修下去,妄識現行的時間越來越少,而無分別智觀照的時間越來越多。到最後,就剩下無分別智在産生作用,妄識再也不起現行了。

   這種道理就象平常學習佛法的人,剛剛學佛法的時候,打妄想的時間很多,而修行念佛的時間,能夠想起佛號、提起正念,能夠提起智慧觀照的時間很少。一個人真正修行用功,時間長了,能夠保持正念、能夠持念佛號的時間就越來越多,而處在妄想狀態的時間越來越少。同樣,菩薩到了第七地,進入了純粹地無相無分別的境界,妄識再也不起現行了。但是,第七地還是屬于有功用行,還要作意用功才能做到無相無分別,如果不修行的話,想要做到無相無分別恐怕還比較困難,還難以做到。

   “第八地中所證法界名不增不減義,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于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第八地叫作不動地,所證的法界名不增不減。不動就是徹底地證得法界,圓滿地證得無生法,圓滿地證得諸法的實相。第八地與第七地的差別在那裏呢?第七地是有功用行,第八地是無功用行。

   “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叁智自在,四業自在。”成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大自在。社會上講自由,追求自由,佛教說自在。自在與自由在內容上有它們相同的地方,所以,平常把自由和自在合起來叫作“自由自在”。當然,社會上說的自由,其實很有限度。講自由只是讓你生活在這個社會,給你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比如你要發表一些言論,可以自由;你的生存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這就是自由。但是還有許多不自由的地方,因爲有煩惱,有煩惱就不自由了。佛法要解脫煩惱,得大自由。所以,佛法所說的自由,它是真正地自由,徹底地自由。

   佛法說大乘菩薩修行階位中第八不動地以上所得有四種無礙自在,不再是障礙。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叁、智自在。四、業自在。“法界爲此四種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義。”佛所證的法界,它是四種無礙自在産生的依止。

   “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二自在所依止義。”在第八地的時候就能通達兩種自在,爲兩種自在生起所依止。一、無分別自在。第八地的菩薩,于一切法遠離一切分別之想而得自在,無分別智很自在的生起,不需要花什麼力氣,就能證得無分別智,這就是智慧産生現行的自在。二、淨土自在。第八地的菩薩可以隨著自己的願望顯現佛土,清淨無染,想變現什麼就變現什麼,不只七十二變,而是無量百千萬億變。

   “第九地中亦能通達智自在所依義,圓滿證得無礙解故。”第九地是善慧地,善慧地的特點是通達智慧、成就智慧。在智慧上得到自在確實不容易。在今天這個時代學佛修行最關鍵的是智慧。現在不需要修神通,現代的科技就是神通。看電視是天眼通,聽收音機是天耳通,乘坐飛機是神足通。往電腦前一坐,打開Internet國際網絡,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有哪些最新的信息,有哪些重要的知識,在幹些什麼,有哪些情況,擊幾個鍵,知道得一清二楚。現在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所以,現在不需要修神通,只要有智慧就行,懂得如何應用現代科技,就能神通廣大。如果不會使用現代科技,就不懂得現代的神通了。第九地的菩薩證得智慧自在,圓滿地證悟佛智,已經沒有任何障礙。

   成就智慧,主要是成就四種無礙解。四無礙解是什麼?一、辭無礙。辭,指語言、文字、概念。能夠自由運用語言、文字、概念,就是辭無礙。二、義無礙。對所有的文字義理內涵一看就懂,就是義無礙。叁、辨才無礙。雄辯滔滔,辯無不勝,所向披糜,就是辨才無礙。只有真正地學好佛法,那才是所向披靡。佛法的智慧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擁有這樣的智慧,自然辯才無礙。四、樂說無礙。你喜歡怎麼說就怎麼說,橫說豎說,上說下說,左說右說,前說後說,不拘一格地說,都能說得通,演說諸法稱理自在。

   “第十地中複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第十地叫法雲地。什麼叫業自在?指度化衆生的事業很自在,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叁類分身息苦輪”,想要以報身、應身,或者說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應該以什麼身份出現,就現出什麼身份爲衆生說法,來去自由,于諸煩惱業縛,悉能通達,不再有任何障礙,這就叫業自在。   

  甲七、略說二障

   複略頌曰:

   已說諸煩惱,及諸所知障。許此二盡故,一切障解脫。

   論曰:由此二種攝一切障故,許此盡時一切障解脫。

   這一品叫作障品,前面所說的許多障,把所有的障都舉出來了。這裏來個總結,簡單扼要地把所有的障歸結爲兩種障:煩惱障和所知障。所以,學佛的人,不要因爲上面的許多障而被搞得暈頭轉向。就象一個人做事,障礙很多,隨意可以說出幾百種、幾千種障礙,因爲做任何一方面的事情,都會有與它相關的障礙。但是,如果簡單地歸納一下,它不外乎叁種障:第一種,自身能力的障礙。個人能力不足,這是不是障礙?事情做不好,或者是認識上的不足,個人的情緒無法調整等等,這都是個人問題所引起的障礙。第二種,人爲問題的障礙。有人暗中搞你的鬼,唱反調,拆你的臺,不支持你,這是不是障礙?第叁種,客觀環境帶來的障礙。這是物質環境所造成的障礙。所以,障礙很多,但不外乎這叁種。

   而在修行上的障礙雖然很多,但不外乎兩種:即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指貪、嗔、癡等種種煩惱,它障礙了解脫,因而被稱爲煩惱障。所知障,包括佛法及世間的種種知識和學問,作爲修學菩薩道的人來說,不論從自身解脫,還是廣度衆生,假如不具備世出世間的種種知識和學問,就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工作,便成障礙了。“論曰:由此二種障攝一切障故,許此盡時一切障解脫。”因爲這兩種障包含了一切障,如果這兩種障解脫了,那麼一切障也就解脫了。     

  甲八、結說

   前障總義有十一種,一廣大障謂具分障,二狹小障謂一分障,叁加行障謂增盛障,四至得障謂平等障,五殊勝障謂取舍生死障,六正加行障謂九煩惱障,七因障謂于善等十能作障,八入真實障謂覺分障,九無上淨障謂到彼岸障,十此差別趣障謂十地障,十一攝障謂略二障。

  “前障總義有十一種。”前面所列的那麼多障,現在總結一下,不外乎十一種。

   “一廣大障謂具分障,”廣大障,它的範圍特別地廣,能夠障礙一切,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具分障。“二狹小障謂一分障,”狹小障,指的是一分障,比如說障菩薩不障聲聞,障聲聞不障菩薩,名狹小障。“叁加行障謂增盛障,”加行障,就是在修行的過程中所産生的障礙,指增盛障。“四至得障謂平等障,”至得障,指平等障。也就是說,貪嗔癡煩惱平均發展,作用的分量是一樣的。“五殊勝障謂取舍生死障,”殊勝障,指取舍生死障,它障礙菩薩,因爲貪執涅槃,厭惡生死,這對菩薩的度生事業會造成障礙。“六正加行障謂九煩惱障,”正加行障,指煩惱障。“七因障謂于善等十能作障,”因障,指善等十種能作障。“八入真實障謂覺分障。”入真實障,指覺分障,叁十七覺分。“九無上淨障謂到彼岸障。”無上淨障,指到彼岸障,也就是十度障。“十此差別趣障謂十地障,”差別障,指十地障。“十一攝障謂略二障,”攝障,指二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

  辯真實品第叁

   這一品是《辯中邊論》的第叁品,叫作《真實品》。這一品非常重要。在《瑜伽師地論》裏也有一品叫作《真實義品》。“真實”是佛法對真理的認識,教衆生如何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真實在佛教中也叫實相,在哲學上叫真理。哲學講真理:有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佛法講真實的時候,也有相對的真實和絕對的真實。在《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的一開頭,就講四種真實,顯示了真實的相對性和絕對性。這四種真實在這一品中也有說到。

   學佛修行爲什麼要認識真實?認識真實有什麼意義?這非常重要。因爲佛法認爲,人生的煩惱、痛苦、生死流轉都是因爲無明造成的,佛法認爲無明是有情生死的根源。因爲錯誤的認識才使得我們造業;因爲錯誤的認識,才使得人生有很多痛苦。自找煩惱的原因就是錯誤的認識,人們常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的煩惱都是自找的。爲什麼自找煩惱呢?原因就是錯誤的認識。所以,在修學佛法中,首先要有正見,解脫以正見爲根本。佛法所說的解脫、自由、智慧的成就,都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都是建立在對真理如實認識的基礎上。可見,認識真理是多麼重要。

   這一品主要就是通過叁性的內容來顯現諸法的真實義。這一品,我覺得也可以單獨拿來講,因爲它本身就自成體系。這一品共有叁十二頌,分爲十門來解說。       

  甲一、總 標

   已辯其障當說真實。頌曰:

   真實唯有十,謂根本與相。無顛倒因果,及粗細真實。

   極成淨所行,攝受並差別,十善巧真實,皆爲除…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