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24

  ..续本文上一页却是没有。“二行世俗,”,行指有为法。有为法迁流变化,所以称为行。行世俗指世俗谛的本身,即依他起相。“三显了世俗,”,通过世俗谛所显现的真理,这是圆成实性。“此三世俗如其次第依三根本真实建立。”这三种世俗依据三性的次第,即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根本而得建立起来。

   “胜义谛亦三种”,胜义谛也有三种。

   “一义胜义谓真如,胜智之境名胜义故;”义胜义。义,指境界。当胜义作为一种所缘的境界出现的时候,就叫作义胜义。因为真如属于胜智之境,它是根本智所缘的境界,所以叫作义胜义。

   “二得胜义谓涅槃,此是胜果亦义利故;”得胜义,得到的胜义,指涅槃。涅槃是修行所证得殊胜的结果,是修学佛法中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真如和涅槃一样不一样呢?从本质上来说,真如和涅槃没有区别。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从境界的角度来说,名叫真如;从证得的结果来说,则叫涅槃。

   “三正行胜义谓圣道,以胜法为义故;”正行胜义,正行是正确的行为,指圣道,也就是八正道。因为八正道是最殊胜的法门,所以叫作胜义。胜义这个概念包括了修行上的境行果。从能认识的角度来看,称为圣道、圣智;从境界的角度看叫真如;从结果的角度看,就叫涅槃。

   “此三胜义应知但依三根本中圆成实立。”这三种胜义,是根据圆成实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三种胜义都属于圆成实的内容。不属于依他起,更不属于遍计所执。

   “此圆成实总有二种,无为有为有差别故。无为总摄真如涅槃,无变异故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圆成实也有两种,它包含了无为法和有为法。无为这一部分总摄真如涅槃,它的特点是永恒不变。真如和涅槃才是永恒的;家庭、婚姻、财产、地位都不是永恒的。所以,真修行人要追求永恒,追求真如!不过,真如不能追求,有所追求就偏离了真如之道。为什么?因为真如非所求,“无智亦无得”。

   有为总指一切圣道,详指八正道。它的特点是对于一切境界的认识没有颠倒,而是如实地认识诸法,如实地修行,所以有为也叫圆成实,这是圆成实有为部分的内容。这是从圆成实性观察二谛法门而得的真实。   

  甲七、极成真实

   极成真实略有二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云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实立耶?颂曰:

   世极成依一,理极成依三。

   论曰:若事世间共所安立,串习随入觉慧所取,一切世间同执此事是地非火色非声等,是名世间极成真实。此于根本三真实中,但依遍计所执而立。若有理义聪睿贤善能寻思者,依止三量证成道理施设建立,是名道理极成真实。此依根本三真实立。

   “极成真实略有二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云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实立耶?”极成真实有二种,一种是世间极成真实,这是世人所公认的真实;第二种是道理极成真实,这是由逻辑建立起来的真实,或者说是世间上的宗教家、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思惟或是通过修行的证悟而建立起来的真实。这两种真实是怎么样根据根本真实建立起来的呢?

   “颂曰:世极成依一,理极成依三。”世间极成真实依遍计所执建立。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是遍计所执的世界,一般人的认识都属于遍计所执。道理极成真实根据三性建立,它有可能是遍计所执,有可能是依他起,也有可能是圆成实。

   “论曰:若事世间共所安立,串习随入觉慧所取,一切世间同执此事是地非火色非声等,是名世间极成真实。此于根本三真实中,但依遍计所执而立。”如果说某种事情为世间上大家所公认,并且已经沿袭成一种习惯的观念,比如说,这是地而不是火,那是色不是声,这是麦克风、茶杯、录音机、房子、人,等等。大家普遍认为,人就是人,房子就是房子,绝对不会认为人是房子或者人是茶杯,这就是世间极成真实。这种真实得到人们所公认,所以称为世间极成真实。在三根本真实当中,它是依遍计所执建立的。

   “若有理义聪睿贤善能寻思者,依止三量证成道理施设建立,是名道理极成真实。此依根本三真实立。”“有理义”说明比较有理智、有理性,而不是凭个人感觉或错误的经验。“聪睿”就是聪慧、聪明,“贤善”指世间的圣贤。圣贤有道德,有聪明才智,又善于抽象思惟。这是指宗教家、哲学家们。道理极成真实就是宗教家、哲学家根据三量的道理,通过逻辑思维或宗教体验建立起来的理论,这叫道理极成真实。这种真实在三性中,或属于遍计所执,或属于依他起,或属于圆成实。不过,对于东西方圣哲们的言论,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他们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跟真理相符合的,也有跟真理相违背的。他们的认识不一定都对,也不一定都错,有对也有错。学佛的人,必须以三法印加以抉择,依法不依人,而不能一股脑地全盘接受。      

  甲八、净所行真实

   净所行真实亦略有二种。一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二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云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实而立?颂曰:

   净所行有二,依一圆成实。

   论曰:烦恼所知二障净智所行真实,唯依根本三真实中圆成实立,余二非此净智境故。

   “净所行真实亦略有二种,一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二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云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实而立?”什么叫做净智所行真实?指清净智慧所缘的真实。反过来说,前面所讲的世间极成真实和道理极成真实,它是什么状态的所缘对象?是妄识所缘的对象。净所行真实也有二种。第一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烦恼障除净之后所显的智慧,由此智慧所缘的真实,称为烦恼障次智所行真实。第二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指所知障除尽之后所显的智慧,由这种智慧所缘的真实,称为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这两种真实是如何依据根本真实而建立的呢?

   “颂曰:净所行有二,依一圆成实。”两种净所行真实是根据圆成实性建立起来的。

   “论曰:烦恼所知二障净智所行真实,唯依根本三真实中圆成实立,余二非此净智境故。”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除尽的时候所显现出来的智慧所缘的真实,唯依根本三真实中的圆成实建立起来。因为遍计所执和依他起都不属于这种清净智慧所缘的境界。现在所讲的真实是在二障除尽之后所显的智慧所缘的真实。

   这两种真实,前面一种属于声闻乘的真实。烦恼障除尽之后,这种智慧所行的真实就是声闻人所证得的境界,即阿罗汉的境界。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是大菩萨以及佛陀所证得的境界。这种真实才是最高的真实。上一次曾经说到佛法所说的真理,有相对的真理,有绝对的真理。这不是佛陀说的,这是马先生说的。马克思有这样说,是吧?!有没有?我想是这样说的。马克思在辩证唯物论中有这样说。佛法说到真理,有不同层次上的真理,这是很合理的。    

  甲九、五法真实

   云何应知相、名、分别、真如、正智摄在根本三真实耶?颂曰:

   名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

   论曰:相等五事随其所应摄在根本三种真实,谓名摄在遍计所执,相及分别摄在依他,圆成实摄真如正智。

   唯识宗的理论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五法是对宇宙人生一切法的概括和归纳。这五种法中,哪一些法是属于遍计所执?哪一些法是属于依他起?哪一些法又是属于圆成实?

   在五法中,“名”属于遍计所执的范畴,“相”和“分别”属于依他起的范畴,“真如”和“正智”属于圆成实的范畴。五法根据各自的内容摄在三种根本真实当中。名摄在遍计所执中,名是名称,指名言概念。桌子、房子、茶杯、录音机等等名言概念,都是遍计所执的产物。因为有了遍计所执,所以凡夫众生才会对事物施设种种的名称,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相和分别摄在依他起性中。相,是缘起事物的体相,包括色法和心法。心法、色法的存在都有它们的体相。分别,指人的认识,也就是心法的作用。心法的特点就是分别。真如和正智摄在圆成实。真如是所缘境,正智是能缘的心。

   相等五法随其所对应,各各摄受于三种根本真实,具体如上所述。     

  甲十、差别真实

   差别真实略有七种:一流转真实,二实相真实,三唯识真识,四安立真识,五邪行真实,六清净真实,七正行真实。云何应知此七真实,依三根本真实立耶?颂曰:

   流转与安立,邪行依初二。实相唯识净,正行依后一。

   论曰:流转等七随其所应,摄在根本三种真实,谓彼流转安立邪行,依根本中遍计所执及依他起,实相唯识清净正行,依根本中圆成实立。

   差别真实一共有七种,七真实又称为七真如。在其它许多论典中也有讲到七种真如。比如,《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显扬胜教论》等论典都有说到七真如。七种真如并不是说真如只有七种,而是说在七种状态下所显的真实。比如说麦克风真实,录音机真实,桌子真实,报纸真实,等等,真实是一样的。有的人认识到从麦克风上所显现的真实就叫麦克风真实;有的人认识到从报纸上显现的真实就叫报纸真实;从桌子上所显现的真实就叫桌子真实;从录音机上所显现的真实就叫录音机真实。所有的这些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真实无所不在。

   《庄子》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先生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道在瓦砾。”“何其下也!”道是很崇高的,怎么会在这些卑劣的东西当中呢?然后庄子又说:“道在蝼蚁。”“何其下也!”怎么越说越下等了呢?又问。庄子又说:“道在屎尿。”所以,道究竟在哪里?无所不在。所以,《解深密经》中讲胜义谛有四个特点,其中一个特点是“遍一切一味相”,说明胜义遍一切处,而且一味平等。

   “论曰:流转等七…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