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卻是沒有。“二行世俗,”,行指有爲法。有爲法遷流變化,所以稱爲行。行世俗指世俗谛的本身,即依他起相。“叁顯了世俗,”,通過世俗谛所顯現的真理,這是圓成實性。“此叁世俗如其次第依叁根本真實建立。”這叁種世俗依據叁性的次第,即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叁根本而得建立起來。
“勝義谛亦叁種”,勝義谛也有叁種。
“一義勝義謂真如,勝智之境名勝義故;”義勝義。義,指境界。當勝義作爲一種所緣的境界出現的時候,就叫作義勝義。因爲真如屬于勝智之境,它是根本智所緣的境界,所以叫作義勝義。
“二得勝義謂涅槃,此是勝果亦義利故;”得勝義,得到的勝義,指涅槃。涅槃是修行所證得殊勝的結果,是修學佛法中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真如和涅槃一樣不一樣呢?從本質上來說,真如和涅槃沒有區別。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從境界的角度來說,名叫真如;從證得的結果來說,則叫涅槃。
“叁正行勝義謂聖道,以勝法爲義故;”正行勝義,正行是正確的行爲,指聖道,也就是八正道。因爲八正道是最殊勝的法門,所以叫作勝義。勝義這個概念包括了修行上的境行果。從能認識的角度來看,稱爲聖道、聖智;從境界的角度看叫真如;從結果的角度看,就叫涅槃。
“此叁勝義應知但依叁根本中圓成實立。”這叁種勝義,是根據圓成實而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叁種勝義都屬于圓成實的內容。不屬于依他起,更不屬于遍計所執。
“此圓成實總有二種,無爲有爲有差別故。無爲總攝真如涅槃,無變異故名圓成實。有爲總攝一切聖道,于境無倒故亦名圓成實。”圓成實也有兩種,它包含了無爲法和有爲法。無爲這一部分總攝真如涅槃,它的特點是永恒不變。真如和涅槃才是永恒的;家庭、婚姻、財産、地位都不是永恒的。所以,真修行人要追求永恒,追求真如!不過,真如不能追求,有所追求就偏離了真如之道。爲什麼?因爲真如非所求,“無智亦無得”。
有爲總指一切聖道,詳指八正道。它的特點是對于一切境界的認識沒有顛倒,而是如實地認識諸法,如實地修行,所以有爲也叫圓成實,這是圓成實有爲部分的內容。這是從圓成實性觀察二谛法門而得的真實。
甲七、極成真實
極成真實略有二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雲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實立耶?頌曰:
世極成依一,理極成依叁。
論曰:若事世間共所安立,串習隨入覺慧所取,一切世間同執此事是地非火色非聲等,是名世間極成真實。此于根本叁真實中,但依遍計所執而立。若有理義聰睿賢善能尋思者,依止叁量證成道理施設建立,是名道理極成真實。此依根本叁真實立。
“極成真實略有二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雲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實立耶?”極成真實有二種,一種是世間極成真實,這是世人所公認的真實;第二種是道理極成真實,這是由邏輯建立起來的真實,或者說是世間上的宗教家、哲學家們,通過邏輯思惟或是通過修行的證悟而建立起來的真實。這兩種真實是怎麼樣根據根本真實建立起來的呢?
“頌曰:世極成依一,理極成依叁。”世間極成真實依遍計所執建立。人們所認識的世界是遍計所執的世界,一般人的認識都屬于遍計所執。道理極成真實根據叁性建立,它有可能是遍計所執,有可能是依他起,也有可能是圓成實。
“論曰:若事世間共所安立,串習隨入覺慧所取,一切世間同執此事是地非火色非聲等,是名世間極成真實。此于根本叁真實中,但依遍計所執而立。”如果說某種事情爲世間上大家所公認,並且已經沿襲成一種習慣的觀念,比如說,這是地而不是火,那是色不是聲,這是麥克風、茶杯、錄音機、房子、人,等等。大家普遍認爲,人就是人,房子就是房子,絕對不會認爲人是房子或者人是茶杯,這就是世間極成真實。這種真實得到人們所公認,所以稱爲世間極成真實。在叁根本真實當中,它是依遍計所執建立的。
“若有理義聰睿賢善能尋思者,依止叁量證成道理施設建立,是名道理極成真實。此依根本叁真實立。”“有理義”說明比較有理智、有理性,而不是憑個人感覺或錯誤的經驗。“聰睿”就是聰慧、聰明,“賢善”指世間的聖賢。聖賢有道德,有聰明才智,又善于抽象思惟。這是指宗教家、哲學家們。道理極成真實就是宗教家、哲學家根據叁量的道理,通過邏輯思維或宗教體驗建立起來的理論,這叫道理極成真實。這種真實在叁性中,或屬于遍計所執,或屬于依他起,或屬于圓成實。不過,對于東西方聖哲們的言論,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他們的觀點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有跟真理相符合的,也有跟真理相違背的。他們的認識不一定都對,也不一定都錯,有對也有錯。學佛的人,必須以叁法印加以抉擇,依法不依人,而不能一股腦地全盤接受。
甲八、淨所行真實
淨所行真實亦略有二種。一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二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雲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實而立?頌曰:
淨所行有二,依一圓成實。
論曰:煩惱所知二障淨智所行真實,唯依根本叁真實中圓成實立,余二非此淨智境故。
“淨所行真實亦略有二種,一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二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雲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實而立?”什麼叫做淨智所行真實?指清淨智慧所緣的真實。反過來說,前面所講的世間極成真實和道理極成真實,它是什麼狀態的所緣對象?是妄識所緣的對象。淨所行真實也有二種。第一種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煩惱障除淨之後所顯的智慧,由此智慧所緣的真實,稱爲煩惱障次智所行真實。第二種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指所知障除盡之後所顯的智慧,由這種智慧所緣的真實,稱爲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這兩種真實是如何依據根本真實而建立的呢?
“頌曰:淨所行有二,依一圓成實。”兩種淨所行真實是根據圓成實性建立起來的。
“論曰:煩惱所知二障淨智所行真實,唯依根本叁真實中圓成實立,余二非此淨智境故。”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除盡的時候所顯現出來的智慧所緣的真實,唯依根本叁真實中的圓成實建立起來。因爲遍計所執和依他起都不屬于這種清淨智慧所緣的境界。現在所講的真實是在二障除盡之後所顯的智慧所緣的真實。
這兩種真實,前面一種屬于聲聞乘的真實。煩惱障除盡之後,這種智慧所行的真實就是聲聞人所證得的境界,即阿羅漢的境界。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是大菩薩以及佛陀所證得的境界。這種真實才是最高的真實。上一次曾經說到佛法所說的真理,有相對的真理,有絕對的真理。這不是佛陀說的,這是馬先生說的。馬克思有這樣說,是吧?!有沒有?我想是這樣說的。馬克思在辯證唯物論中有這樣說。佛法說到真理,有不同層次上的真理,這是很合理的。
甲九、五法真實
雲何應知相、名、分別、真如、正智攝在根本叁真實耶?頌曰:
名遍計所執,相分別依他,真如及正智,圓成實所攝。
論曰:相等五事隨其所應攝在根本叁種真實,謂名攝在遍計所執,相及分別攝在依他,圓成實攝真如正智。
唯識宗的理論有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這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五法是對宇宙人生一切法的概括和歸納。這五種法中,哪一些法是屬于遍計所執?哪一些法是屬于依他起?哪一些法又是屬于圓成實?
在五法中,“名”屬于遍計所執的範疇,“相”和“分別”屬于依他起的範疇,“真如”和“正智”屬于圓成實的範疇。五法根據各自的內容攝在叁種根本真實當中。名攝在遍計所執中,名是名稱,指名言概念。桌子、房子、茶杯、錄音機等等名言概念,都是遍計所執的産物。因爲有了遍計所執,所以凡夫衆生才會對事物施設種種的名稱,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相和分別攝在依他起性中。相,是緣起事物的體相,包括色法和心法。心法、色法的存在都有它們的體相。分別,指人的認識,也就是心法的作用。心法的特點就是分別。真如和正智攝在圓成實。真如是所緣境,正智是能緣的心。
相等五法隨其所對應,各各攝受于叁種根本真實,具體如上所述。
甲十、差別真實
差別真實略有七種:一流轉真實,二實相真實,叁唯識真識,四安立真識,五邪行真實,六清淨真實,七正行真實。雲何應知此七真實,依叁根本真實立耶?頌曰:
流轉與安立,邪行依初二。實相唯識淨,正行依後一。
論曰:流轉等七隨其所應,攝在根本叁種真實,謂彼流轉安立邪行,依根本中遍計所執及依他起,實相唯識清淨正行,依根本中圓成實立。
差別真實一共有七種,七真實又稱爲七真如。在其它許多論典中也有講到七種真如。比如,《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顯揚勝教論》等論典都有說到七真如。七種真如並不是說真如只有七種,而是說在七種狀態下所顯的真實。比如說麥克風真實,錄音機真實,桌子真實,報紙真實,等等,真實是一樣的。有的人認識到從麥克風上所顯現的真實就叫麥克風真實;有的人認識到從報紙上顯現的真實就叫報紙真實;從桌子上所顯現的真實就叫桌子真實;從錄音機上所顯現的真實就叫錄音機真實。所有的這些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說明真實無所不在。
《莊子》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先生問莊子:“道在哪裏?”莊子說:“道在瓦礫。”“何其下也!”道是很崇高的,怎麼會在這些卑劣的東西當中呢?然後莊子又說:“道在蝼蟻。”“何其下也!”怎麼越說越下等了呢?又問。莊子又說:“道在屎尿。”所以,道究竟在哪裏?無所不在。所以,《解深密經》中講勝義谛有四個特點,其中一個特點是“遍一切一味相”,說明勝義遍一切處,而且一味平等。
“論曰:流轉等七…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