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真理與謬論》一書,是97年下半學期到98年上半學期爲閩院第六屆學生講授《辯中邊論》的記錄,也算是我多年從事唯識教學的一個副産品。
長期以來,我一直從事唯識教學,92年開始面向社會弘法。在教學弘法的過程中,總覺得深奧的佛理與現實生活距離太遠。尤其是唯識思想,許多人都把它當做哲學式的玄談,卻很少有人能把它運用到生活或修行中,原因是什麼呢?難道說這些思想已經失去現實的指導意義了嗎?我想並非如此,這應該和它在文字及義理的表達方式上不夠通俗有關,現代人讀起來很費勁,因而難以被人們廣泛接受。
唯識典籍如此,其它各宗派思想的繼承與弘揚,普遍都存在這個問題。佛法的弘揚在契理的基礎上,還必須要契機。唯有契理,才能弘揚真正的佛法;唯有契機,才能把佛法推廣到大衆中去。我們這一代中青年僧伽責任很重大。想想數千卷的佛教智慧寶藏,再看看整個社會對佛教的無知和誤解,芸芸衆生煩惱無盡,我們又豈能不努力!
困擾人類生命,始終有兩大問題:一是愛,一是見。衆生爲無明所覆,對世界及人生的認識充滿著無知和邪見。人類對自己尚且不能了解: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不明白“生命的發展規律”,不認識“世界的真實與虛妄”,只是憑著感覺和情緒,在執著地愛!執著地恨!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活得很茫然。錯誤的人生觀,會導致盲目的犯罪行爲;顛倒的世界觀,會造成錯誤的價值取向。人怎樣活著才有意義呢?
《辯中邊論》圍繞中道與邊見爲核心,以此展開討論。中道,從認識的對象來說,是真實的境界;從修證的意義上,是趣向解脫的不二之道,也就是人生唯一的正確道路,與此相反的則是邊見。邊見的種類也很多:如根本煩惱中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及《中論》中所破的有見、無見、常見、斷見、一見、異見;我見、我所見等。本論告訴我們什麼是中道?什麼是邊見?換言之,也就是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謬論?從認識真理,擺脫謬論的糾纏;到證得真實,斷除見惑,是本論從實踐到證果的部分。
《辯中邊論》的講授,前後經曆一年時間,根據留下的錄音磁帶看,實際上授課時間只講的二十叁次。《辯中邊論》課程結束後能留下這部講記,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這功德不得不回向給我們的女衆同學,沒有她們虔誠的聞法熱情,恐怕這門課我沒法講得這麼有靈感;假如她們不錄音,講過也就完了,怎麼還能留下二十叁卷磁帶呢?因爲宏演、義慧、戒淨、修明、宏傳、涵偉、佛慈七位同學負責記錄,才有《辯中邊論》的記錄稿,當然用心最多的還是宏演同學,將記錄稿做了文字整理。這種發心是很難得的。
現在,第六屆學員畢業在即,他們都希望在離校之前能拿到這本書。而書稿的修改並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覺得還有不少地方存在問題。爲了滿足同學們的心願,只好先將它少量印出,只當作是測試版,發行出去後,希望能收到不同的意見,爲正式出版時修改服務。
緒 論
《辯中邊論》一共有叁卷七品,屬唯識宗重要論典之一。唯識宗的依據典籍有六經十一論,《辯中邊論》是其中的一部。在講述本論正文之前,先介紹一下本論的作者。這部論的作者實際上有兩位,一位是彌勒,一位是世親。這部論由兩個部分組成:偈頌和長行。偈頌是彌勒菩薩所造,長行的解釋是世親菩薩所造。所以,這部論主要是彌勒菩薩所造。它屬于彌勒菩薩五部論典之一。
一、作 者
1、 彌勒
彌勒菩薩是唯識宗的創始人,是唯識宗的初祖,也是這個世界的下一任佛陀,現住在兜率天,被稱爲一生補處菩薩,有點候補委員的味道。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的教化滅亡之後,經若幹劫的時間,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來這個世界成佛。
在大乘經典中,彌勒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菩薩。打開重要的大乘經典,如《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诘經》、《寶積經》等,幾乎都會出現彌勒菩薩。譬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所參訪的善知識之中,其中就有彌勒菩薩;《維摩經·問疾品》中,記載了關于彌勒菩薩受維摩诘居士批評的事迹;《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整品是佛陀專門爲彌勒菩薩所說;另外,《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則專門介紹彌勒菩薩在經過幾十萬劫之後,就會來到這個人間,開演龍華叁會,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將來彌勒菩薩來時,我們也可以跟隨彌勒菩薩出世、學佛、修行乃至解脫生死。因此,大家現在解脫不了沒關系,只要能跟彌勒菩薩聯系上,解脫生死就不成問題了。
彌勒菩薩是未來的佛陀,跟這個世界的關系比較密切。所以,在印度或中國的佛教史上,記載了很多高僧大德,他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一旦碰到問題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就上兜率天去找彌勒菩薩請教。《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很多關于印度佛教的傳說。譬如,其中說到阿難有個弟子叫末田地,曾經上升兜率禮拜彌勒,回來造其肖像。還有唯識宗的祖師,象德光、天軍二位論師也曾經上升兜率陀院向彌勒菩薩請教。而唯識宗典籍《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等,傳說是無著菩薩到兜率內院請彌勒菩薩到人間說的。
另外,中國很多祖師大德,比如說道安大師,也曾經上升兜率陀院請教彌勒菩薩;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住在雲門寺被紅衛兵造反派打得一塌糊塗的時候,曾入定上升兜率陀院,到彌勒菩薩那裏去;還有很多高僧大德在修行的過程中,時不時的上去走一趟。因爲彌勒是我們未來娑婆世界的佛陀,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了,有事情當然去找他,請他幫助解決問題。
彌勒菩薩跟唯識宗的關系非常密切,唯識宗的重要典籍,如《瑜伽師地論》等是彌勒菩薩說的。說到彌勒菩薩與唯識宗的關系,必須提到另外一個人--無著菩薩。一般人認爲唯識宗的創始人是彌勒,但實際上唯識宗的創立者應該是無著。
無著在修行的過程中,碰到一些問題,解決不了,只好上升兜率陀院,請教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覺得無著的根基特別好,因此將唯識大法傳授給他。無著菩薩聽了彌勒菩薩的開示之後,一下子就大徹大悟,覺得唯識的道理真好,于是請求彌勒菩薩,能不能提前到這個世界走一走,關注關注這個世界的衆生,因爲這個世界邪知邪見太多了。
彌勒菩薩很慈悲,應無著之請來到人間講《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內容很龐大,共一百卷,據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講完。每天到黃昏的時候,彌勒菩薩駕著祥雲下來。下來之後,據說在說法的時候,大家“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只有無著菩薩一個人看得見,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才把這部論講完。
《瑜伽師地論》在唯識宗裏是最根本的一部論典。唯識宗的論典有一本十支,一本就是指《瑜伽師地論》,十支指《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辯中邊論》、《二十唯識論》、《叁十唯識論》、《大乘莊嚴論》、《分別瑜伽論》等,此十論對瑜伽本論稱十支論,總稱“一本十支”。本就是根本,支就是支幹。就象一棵樹,主幹是本,大小枝節就是支幹;一個人,身體是本,手腳是支,手和腳絕對不能離開身體,離開身體,手腳就無處安置。同樣,唯識論典十支,它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某一部分內容建立起來的,如《百法明門論》略錄本地分中名數,《五蘊論》攝本地分中的境事,《顯揚聖教論》綜述瑜伽十七地要義,《雜集論》總括《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大乘莊嚴論》總括瑜伽菩薩十地法門等等,主要根據《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等建立起來。所以,《瑜伽師地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典。今後研究唯識的同學,這部論不可不讀。
除了《瑜伽師地論》以外,另外還有四部論典。《辯中邊論》是第二部。第叁部是《辯法法性論》,這部論由民國年間法尊法師翻譯成漢文。當時有一位唯識大家名叫歐陽竟無,他爲朱芾煌編的《法相辭典》寫了一篇序,序中說法尊法師譯的《辯法法性論》有問題,不符合彌勒的思想,原因是他與玄奘譯的《辯中邊論》思想有出入。歐陽竟無在序中說:“新貴少年(指法尊法師)譯彌勒辨法法性論,以實無而現爲虛妄,以無義惟計爲分別,此可謂彌勒學乎?彌勒辯中邊論,明明說虛妄分別有,明明說非實有全無。其言無者,無二也,其言有者,妄中有空空中有妄也。而彼但以二取名言之現實無惟計,以盡概乎虛妄分別之義。”法尊法師撰《駁法相辭典序》,對照藏文做了說明。第四部叫《分別瑜伽論》,沒有翻譯到中國來。還有第五部論,叫《大乘莊嚴論頌》。加上《瑜伽師地論》,一共是五部論典,被稱爲彌勒五論。
近代太虛大師編《慈宗叁要》,這裏的慈宗並不是指慈恩宗。唯識宗又叫慈恩宗。爲什麼叫慈恩宗呢?因爲玄奘大師在慈恩寺翻譯唯識梵文典籍,所以叫慈恩宗。“慈宗”以慈氏菩薩的名稱得名,慈氏是彌勒的名字。所以,《慈宗叁要》所反映的是彌勒的思想。太虛大師認爲,《慈宗叁要》與慈恩宗不一樣,因爲唯識的思想雖然創始于彌勒,但是現在所學的唯識,基本上以《成唯識論》作爲理論依據。唯識宗根據這部論典而立名。唯識宗有六經十一論,六經十一論其實都是《成唯識論》的依據論典。所以,《成唯識論》是唯識宗的核心典籍。《成唯識論》是玄奘大師糅和了當時印度十大論師對《唯識叁十論》的注解,其中又以護法的思想爲主編纂而成。所以,現在學習的唯識宗,嚴格來說,它應該稱爲護法宗,因爲它代表著護法的思想。
慈宗,它以彌勒的論典爲主。彌勒的論典有很多,太虛大師認爲,可以找幾部最簡單、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起來又最容易、效果又最好的典籍。…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