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4

  ..續本文上一頁取空性。”這裏的空,不是指一般所說的空,而是指空性。學習唯識宗,對“空”和“空性”的概念要分清楚。在唯識宗裏,一般說到空的時候,空就是沒有,空不同于中觀宗所說的性空,性空不礙緣起。而在唯識宗認爲:有就是有,空就是空;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生死就是生死,涅槃就是涅槃。斷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斷了煩惱才能成就菩提。當然,唯識宗的典藉中,也有“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說法,但它的解釋和中觀的說法完全不一樣。

   “此中唯有空”,這個空是空性的簡稱,不是指空。空是什麼也沒有,而空性正好相反,空性是有,是一種勝義有。空性如何去認識?透過虛妄分別有的現象去認識。所以,“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的空性,在認識虛妄分別的時候,一旦能夠離開所取的法執和能取的我執,就能夠證得空性,空性就能顯現得出來。所以,空性必須透過依他起,透過虛妄分別的現象去認識。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道理。

   “于彼亦有此者”,彼,指空性;此,指虛妄分別。虛妄分別和空性的關系如何呢?“謂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空性沒有離開虛妄分別,透過虛妄分別能夠認識空性。能不能說虛妄分別就是空性,或空性就是虛妄分別呢?不能。因爲空性的本質是清淨的,而虛妄分別則是染汙的。所以,只能說虛妄分別跟空性的關系不一不異,不能說空性是虛妄分別,也不能說虛妄分別是空性。如果說空性是虛妄分別,這不對;如果說空性和虛妄分別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水火不相容,也不對。在《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裏,對不一不異的關系講得非常清楚。

   “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真實義品》中,對空有的問題講得很清楚,比《辯中邊論》講得更清楚。將來有機會看一看《真實義品》,對唯識宗的空有問題,可以更進一步地認識。它可以告訴學習唯識宗的人,唯識的空有應該怎麼樣去認識,同時可以明顯地區分中觀和唯識對空有問題的不同看法。

   中觀說空有的關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空不能離開有,有不能離開空,有和空是一個東西,所謂的不二。唯識是怎麼說的呢?“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如果某種現象在客觀上不存在,如龜毛兔角一樣,一絲一毫也不存在,因爲這種東西在客觀上確實是不存在,“由彼觀爲空”,所以說它是空的。所以,唯識的空不是建立在有的上面,空,指的是沒有。因爲它沒有,所以說它是空。如果它有,就不可以說它是空。

   “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如果這種現象是存在的,應該“如實知爲有”。客觀存在是有的,應該認爲它有。也就是說,客觀上是沒有的,就說它沒有,如果客觀上是存在的,就應該承認它有。好懂嗎?這很簡單,客觀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若如是者,”如果是這樣的話,“則能無倒顯示空相”,才能正確地無顛倒地認識諸法空相。空相就是空性,空性也就是諸法的真實相。這就是說,中道的認識,建立在如實見的基礎上。

   複次頌曰: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論曰:一切法者,謂諸有爲及無爲法。虛妄分別名有爲,二取空性名無爲。依前理故說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虛妄故說非空,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有故者,謂有空性虛妄分別故;無故者,謂無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謂虛妄分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虛妄分別故。是則契中道者,謂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一切法非空非有。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這個頌的內容是對前一頌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

   “論曰:一切法者,謂諸有爲及無爲法。虛妄分別名有爲,二取空性名無爲。”一切法不外乎叁性,依叁性可以正確認識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一切法的內容,包括有爲法和無爲法。除了有爲法和無爲法之外,在佛教中,還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來概括一切法:雜染法、清淨法;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等等。佛教對一切法的歸納有許許多多的方式。

   “虛妄分別名有爲”,妄識所顯現的見分、相分,都屬于虛妄分別,都屬于有爲法的範疇。有爲法就是有生滅、有造作,是緣起的。反過來說,“二取空性名無爲”,由空去能取所取所顯示的空性,也就是諸法實性,如圓成實性、真如等,就是無爲法。無爲法不是緣起的,無爲法沒有生滅,沒有造作,而緣起法有生滅有造作。雖然無爲法不是緣起,但是,它沒有離開緣起法。認識無爲法,必須透過緣起的有爲法去認識。

   “依前理故說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進一步說,對一切法應該怎麼樣去認識?這就不可一概地認爲一切法都是空。同樣,也不可一概認爲一切法都是不空。認爲空和不空,這是兩種極端,這種認識不對。確切地說,應該是“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如何理解非空非不空的道理呢?

   “由有空性虛妄分別故說非空。”因爲空性是有,它是勝義有;虛妄分別也是有,它是緣起有、世俗有。這二者都是有,所以說非空,非空就是有。“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非不空是什麼意思?非不空就是空。空去所取性的法執和能取性的我執,所取性是法執,能取性是我執。我執、法執就是遍計所執。遍計所執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也就是說,遍計所執是空,依他起和圓成實是有。有就是非空,無就是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什麼是有?“有故者,謂有空性虛妄分別故”,空性和虛妄分別是有。哪些是無?“無故者,謂無所取能取二性故”,所取性的法執和能取性的我執,我法二執即遍計所執,遍計所執是無。

   “及有故者,謂虛妄分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虛妄分別故。”這裏的“有”是說明虛妄分別和空性的關系。虛妄分別和空性是什麼關系?二者的關系是:空性必須透過虛妄分別去認識。反過來說,空性不能離開虛妄分別。虛妄分別與空性不一不異,空性是虛妄分別的實性,虛妄分別是空性上所顯現的妄相。在空性中並不存在虛妄分別,但是空性沒有離開虛妄分別。

   “是則契中道”,正確認識空性和虛妄分別的關系,就可以契合中道,符合中道。中道就是:“謂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對一切法的認識,認識到“非一向空”,不是一概都是空;“亦非一向不空”,也不是一概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非空非不空,這樣的理解才能夠符合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也符合《般若經》的思想。瑜伽學者以《般若經》中說諸法無自性空爲密意說,如實理解一切法非一向空、非一向不空,說“一切法非有非空”,這是唯識宗對《般若經》非有非空的思想,獨到的理解和解釋。這種解釋顯然跟中觀學者對《般若經》的解釋有一定的差異。     

  乙二、自相

   如是已顯虛妄分別有相無相,此自相今當說。頌曰:

   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

   論曰:變似義者,謂似色等諸境性現。變似有性者,謂似自他身五根性現。變似我者,謂染末那,與我癡等恒相應故。變似了者,謂余六識,了相粗故。此境實非有者,謂似義似根無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現故,皆非實有。境無故識無者,謂所取義等四境無故,能取諸識亦非實有。

   第二部分說明識的自相。什麼叫自相呢?虛妄分別的自體相,就是自相。虛妄分別識的存在,它究竟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這部分所要講的內容,就是解答這個問題。

   “論曰:變似義者,謂似色等諸境性現。”什麼叫變似義?這個問題應該用偈頌的第一句“識生變似義”來完整回答。誰變?識變。唯識思想以及唯識思想的建立,它主要體現在哪裏?爲什麼說諸法唯識?原因是一切法都是識所變現的。所以,要注意的是“變”字。許多人對“變”字往往不能正確認識。比方說,學唯識的人,知道一切都是唯識所變。有的人就說,既然是唯識所變,你給我變一個月亮出來。能變得出來嗎?你給我變一臺電視機,免得我花錢去買。能變得出來嗎?要知道,唯識所變與魔術師的變不太一樣。唯識所變必需具備因緣條件,絕對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象上帝一樣,想造什麼東西就造什麼東西。與唯識所變相應的還有一句話叫作“因緣所生”。在太虛大師的著作中經常說到這麼兩句話:“因緣所生,唯識所變。”這是要領。所以說,唯識所變不能離開因緣。離開因緣的唯識所變,就成爲哲學上的唯心或者一般宗教所說的神造,與唯心論者或宗教神學沒有什麼區別。這點要注意。

   唯識所變在唯識宗裏通常說有“因能變”和“果能變”兩種。什麼叫因能變呢?“因”指阿賴耶識的種子。種子說在唯識學上非常重要,唯識所變不能離開種子。種子有兩種,即:名言種子和異熟種子。這兩種種子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然後展開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展開色法、心法等等。色法、心法都是以種子作爲因,由種子現行之後才能展開宇宙萬有。這是因能變。

   什麼叫果能變呢?果,是種子現行之後存在的形式,它的存在核心主要是八識。八識,當它産生活動的時候,就有相分、見分出現。所以,果能變是由八個識的自證分顯現出來的見分、相分。這八個識每當它現行的時候都會變現見分和相分。這是果能變。

   另外,在唯識學上還有“一能變”和“叁能變”的思想。在整個唯識典籍裏,關于能變的思想可以分爲兩種類型:一種是屬于一能變的思想;還有一種是屬于叁能變的思想。象《解深密經…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