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取空性。”这里的空,不是指一般所说的空,而是指空性。学习唯识宗,对“空”和“空性”的概念要分清楚。在唯识宗里,一般说到空的时候,空就是没有,空不同于中观宗所说的性空,性空不碍缘起。而在唯识宗认为:有就是有,空就是空;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生死就是生死,涅槃就是涅槃。断了生死才能证得涅槃,断了烦恼才能成就菩提。当然,唯识宗的典藉中,也有“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说法,但它的解释和中观的说法完全不一样。
“此中唯有空”,这个空是空性的简称,不是指空。空是什么也没有,而空性正好相反,空性是有,是一种胜义有。空性如何去认识?透过虚妄分别有的现象去认识。所以,“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的空性,在认识虚妄分别的时候,一旦能够离开所取的法执和能取的我执,就能够证得空性,空性就能显现得出来。所以,空性必须透过依他起,透过虚妄分别的现象去认识。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于彼亦有此者”,彼,指空性;此,指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和空性的关系如何呢?“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空性没有离开虚妄分别,透过虚妄分别能够认识空性。能不能说虚妄分别就是空性,或空性就是虚妄分别呢?不能。因为空性的本质是清净的,而虚妄分别则是染污的。所以,只能说虚妄分别跟空性的关系不一不异,不能说空性是虚妄分别,也不能说虚妄分别是空性。如果说空性是虚妄分别,这不对;如果说空性和虚妄分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水火不相容,也不对。在《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里,对不一不异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
“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真实义品》中,对空有的问题讲得很清楚,比《辩中边论》讲得更清楚。将来有机会看一看《真实义品》,对唯识宗的空有问题,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它可以告诉学习唯识宗的人,唯识的空有应该怎么样去认识,同时可以明显地区分中观和唯识对空有问题的不同看法。
中观说空有的关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空不能离开有,有不能离开空,有和空是一个东西,所谓的不二。唯识是怎么说的呢?“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如果某种现象在客观上不存在,如龟毛兔角一样,一丝一毫也不存在,因为这种东西在客观上确实是不存在,“由彼观为空”,所以说它是空的。所以,唯识的空不是建立在有的上面,空,指的是没有。因为它没有,所以说它是空。如果它有,就不可以说它是空。
“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如果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应该“如实知为有”。客观存在是有的,应该认为它有。也就是说,客观上是没有的,就说它没有,如果客观上是存在的,就应该承认它有。好懂吗?这很简单,客观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若如是者,”如果是这样的话,“则能无倒显示空相”,才能正确地无颠倒地认识诸法空相。空相就是空性,空性也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这就是说,中道的认识,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
复次颂曰: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虚妄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这个颂的内容是对前一颂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一切法不外乎三性,依三性可以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一切法的内容,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除了有为法和无为法之外,在佛教中,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来概括一切法:杂染法、清净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等等。佛教对一切法的归纳有许许多多的方式。
“虚妄分别名有为”,妄识所显现的见分、相分,都属于虚妄分别,都属于有为法的范畴。有为法就是有生灭、有造作,是缘起的。反过来说,“二取空性名无为”,由空去能取所取所显示的空性,也就是诸法实性,如圆成实性、真如等,就是无为法。无为法不是缘起的,无为法没有生灭,没有造作,而缘起法有生灭有造作。虽然无为法不是缘起,但是,它没有离开缘起法。认识无为法,必须透过缘起的有为法去认识。
“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进一步说,对一切法应该怎么样去认识?这就不可一概地认为一切法都是空。同样,也不可一概认为一切法都是不空。认为空和不空,这是两种极端,这种认识不对。确切地说,应该是“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如何理解非空非不空的道理呢?
“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因为空性是有,它是胜义有;虚妄分别也是有,它是缘起有、世俗有。这二者都是有,所以说非空,非空就是有。“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非不空是什么意思?非不空就是空。空去所取性的法执和能取性的我执,所取性是法执,能取性是我执。我执、法执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也就是说,遍计所执是空,依他起和圆成实是有。有就是非空,无就是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什么是有?“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空性和虚妄分别是有。哪些是无?“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所取性的法执和能取性的我执,我法二执即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是无。
“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这里的“有”是说明虚妄分别和空性的关系。虚妄分别和空性是什么关系?二者的关系是:空性必须透过虚妄分别去认识。反过来说,空性不能离开虚妄分别。虚妄分别与空性不一不异,空性是虚妄分别的实性,虚妄分别是空性上所显现的妄相。在空性中并不存在虚妄分别,但是空性没有离开虚妄分别。
“是则契中道”,正确认识空性和虚妄分别的关系,就可以契合中道,符合中道。中道就是:“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对一切法的认识,认识到“非一向空”,不是一概都是空;“亦非一向不空”,也不是一概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非空非不空,这样的理解才能够符合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也符合《般若经》的思想。瑜伽学者以《般若经》中说诸法无自性空为密意说,如实理解一切法非一向空、非一向不空,说“一切法非有非空”,这是唯识宗对《般若经》非有非空的思想,独到的理解和解释。这种解释显然跟中观学者对《般若经》的解释有一定的差异。
乙二、自相
如是已显虚妄分别有相无相,此自相今当说。颂曰: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性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此境实非有者,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
第二部分说明识的自相。什么叫自相呢?虚妄分别的自体相,就是自相。虚妄分别识的存在,它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这部分所要讲的内容,就是解答这个问题。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什么叫变似义?这个问题应该用偈颂的第一句“识生变似义”来完整回答。谁变?识变。唯识思想以及唯识思想的建立,它主要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诸法唯识?原因是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的。所以,要注意的是“变”字。许多人对“变”字往往不能正确认识。比方说,学唯识的人,知道一切都是唯识所变。有的人就说,既然是唯识所变,你给我变一个月亮出来。能变得出来吗?你给我变一台电视机,免得我花钱去买。能变得出来吗?要知道,唯识所变与魔术师的变不太一样。唯识所变必需具备因缘条件,绝对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象上帝一样,想造什么东西就造什么东西。与唯识所变相应的还有一句话叫作“因缘所生”。在太虚大师的著作中经常说到这么两句话:“因缘所生,唯识所变。”这是要领。所以说,唯识所变不能离开因缘。离开因缘的唯识所变,就成为哲学上的唯心或者一般宗教所说的神造,与唯心论者或宗教神学没有什么区别。这点要注意。
唯识所变在唯识宗里通常说有“因能变”和“果能变”两种。什么叫因能变呢?“因”指阿赖耶识的种子。种子说在唯识学上非常重要,唯识所变不能离开种子。种子有两种,即:名言种子和异熟种子。这两种种子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然后展开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展开色法、心法等等。色法、心法都是以种子作为因,由种子现行之后才能展开宇宙万有。这是因能变。
什么叫果能变呢?果,是种子现行之后存在的形式,它的存在核心主要是八识。八识,当它产生活动的时候,就有相分、见分出现。所以,果能变是由八个识的自证分显现出来的见分、相分。这八个识每当它现行的时候都会变现见分和相分。这是果能变。
另外,在唯识学上还有“一能变”和“三能变”的思想。在整个唯识典籍里,关于能变的思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一能变的思想;还有一种是属于三能变的思想。象《解深密经…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