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3

  ..续本文上一页好,中观也好,禅宗也好,净土也好,都没有离开八正道。比如说,唯识宗讲诸法唯识,无非就是要树立正见。中观讲缘起性空,无非是要建立一种正见,都没有离开正见的内容。所以,八正道是佛法的根本。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果离开这个根本,就不是佛法了。

   小乘的各个部派也讲到中道。大家读过《四宗要义》吗?这是西藏一位大德写的,翻译成汉文,其中对有部、犊子部、经部、唯识、中观等中道思想,在这部书中讲得很详细。这部书的内容收录在一百册的《现代佛学学术丛刊》中,好象还没有单独的发行本。大乘佛教中,中观宗最讲中道。中观就是正观,正观就是观中道。如中观系统中的《中论》,以显中道为宗。《中论》开宗明义就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以八不显示中道实相。《中论》中著名的中道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成为中道的千古名颂。整部《中论》都在显中道义。《辩中边论》代表着瑜伽唯识体系的中道论典,从论的名称便可以了知。

   “边”是边见,偏离了中道叫边见,包括常见、断见、有见、无见等种种恶见,这些都属于边见的范畴。在本论《辩无上乘品》中列举了十五、六种边见,破除这些边见就可以显中道之真实。

   “论”是讨论。讨论什么是中道,什么是边见。换句话说,这部论要讨论的内容是:什么是正确的认识?什么是错误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所认识的对象是什么?正确的认识所认识的对象就是中道,也就是真理;相反,错误的认识所认识的对象就是谬误。所以,这部论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真理与谬误的不同。

  辩相品第一

   “相”是体相。在佛法里,除了“相”的概念,还有“性”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大家要分辩清楚。通常来说,“相”和“性”的概念含义不同。“相”,一般指现象;“性”,指体性、本质。比如《大乘起信论》中讲体、相、用三大,体指体性,相指现象,用指作用。通常讲唯识相、唯识性,这里的相和性一样不一样呢?也不一样。唯识性,指真如、法性,属于无为法;唯识相是妄识依他起的现象,属于有为法;两者不一样。不过,唯识宗在更多的情况下,相和性的概念所指的内涵却又是一样的。比如说,三相,也叫三性,这里相和性是一样的。所以,这里所说的“辩相品”也可以说“辩性品”。因为,“相”,指体相;“性”,指体性。体相、体性实际上是一样的。

   “辩相品”所讲的是诸法的体相。诸法包括宇宙间的一切法,也就是有为法和无为法。对于宇宙间的一切法,中观宗用二谛来说明,唯识宗则用三性来说明。唯识宗认为,诸法的内容不外乎三性的内容。三性,第一遍计所执性,它的体性绝对没有,一丝一毫也没有。第二依他起性,依他起是有,这种有是假有、缘起有,假有也是有,不能说没有。如果说没有,那是错误的。第三圆成实性是真实有。

   三性中,实质上只有两性是有,还有一性是没有。既然是没有,为什么还要开为一性呢?原因是在凡夫的认识中普遍认为遍计执是有。所以,唯识宗才把遍计所执性列出来。列出来之后进一步告诉大家,这是没有的。如果不列出来加以说明,怎么知道它没有呢?因为,遍计所执性是属于人们的错觉所显现的一个世界,是错误的认识所构成的一种意像。这种意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人们的认识中和感觉中,又确确实实的认为它是有的。何况,平常大家总喜欢跟着感觉走。结果,吃亏、上当、受骗。到底谁骗谁?自己骗自己,自欺欺人,自欺然后进一步去欺人。所以,许多人都生活在自欺欺人中。

   辩相品共有二十二颂,主要讲依他起和圆成实二相。因为这二相是有的,所以列出来辩别讨论。其中前十一颂讲虚妄相,即依他起性;后十一颂讲空相,也就是圆成实性。

  

  初归敬颂

   稽首造此论,善逝体所生。及教我等师,当勤显斯义。

   在学习一部论之前,要怀着一种感恩心,先礼敬三宝、礼敬造论的人。因为只有怀着感恩、恭敬的心情,才能学好佛法。假如没有感恩心,没有恭敬心,对佛法就不会重视。这就是为什么在《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里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的原因。为什么要礼敬诸佛呢?是不是佛陀没有我们礼敬就觉得难受了(众笑)?不是的。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论典,是为自己服务的。

   “稽首”是顶礼的意思。写信的时候,信末写稽首、和南,也是礼敬的意思。顶礼什么人呢?顶礼“造此论”者,顶礼造这部论的人。学习这部论,要先礼敬造这部论的人。“善逝”,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简单扼要地说,就是死得很好称为善逝,死得不好称为恶逝(众笑)。“体所生”,指佛子从佛法的修学中成就法身慧命,将来能继承如来家业。佛子,在这里特指弥勒菩萨。“及教我等师”,世亲菩萨又说,除了弥勒菩萨以外,还有教我的老师无著菩萨,这是第二个要礼敬的对象。“当勤显斯义”,礼敬完之后,进一步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把《辩中边论颂》弘扬。

  

  总 标

   此中最初安立论体。颂曰:

   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

   论曰:此论唯说如是七义。一相,二障,三真实,四修诸对治,五即此修分位,六得果,七无上乘。

   这是本论的大纲,也就是前面所说总标纲宗的内容。

   “论曰:此论唯说如是七义。”这部论说了如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相”,即第一辩相品。“二障”,即第二辩障品。“三真实”,即第三辩真实品。“四修诸对治”,即第四辩修对治品。“五即此修分位,”即第五辩修分位品。“六得果”,即第六辩得果品。“七无上乘”,即第七辩无上乘品。本论共由这七个部分的组成。这七品的内容大概讲什么呢?

   辩相品,依三性说明诸法的体相,这是修学佛法中所应知的;辩障品,障指障碍,辩明修道过程中种种障碍差别,有总障、别障,如三乘总障、修行次第障、觉分障、十度障等,这是修学佛法中所应断除的烦恼障碍;辩真实品,依三性从各个角度显示诸法的真实,这是修学佛法所应证得的境地;辩修对治品,主要从三十七道品来说明,既然明白了诸法的真实,就应该通达它。如何才能通达呢?这必须依从三十七道品来修习;辩修分位品、辩得果品,讲修行要经历的过程和结果;辩无上乘品,显示大乘法门的殊胜,从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等三个方面显示大乘法门的殊胜。

   唐译本根据七义分说七品,但梵藏本只有五品,合对治、分位、得果为一品。    

  甲一、虚妄分别相    

  乙一、有无中道相

   今于此中先辩其相。颂曰: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

   这是辩虚妄分别相中第一部分的内容,标题叫作有无中道相,辩明中道是什么。唯识依据三性来说明中道。应该明白的是,中观的中道依据二谛来说明,唯识的中道依据三性来说明,唯识中道不能离开三性。

   “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虚妄分别指的是妄识。人的认识才具有虚妄分别,而物质不具备虚妄分别的特性。所以,虚妄分别所指的是妄识。唯识宗所讲的八个识,前五识、第六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些识都是妄识。

   印顺导师把大乘佛教归纳为三大体系:虚妄唯识系、性空唯名系和真常唯心系。唯识宗属于虚妄唯识系,这是因为,唯识宗重点谈妄识,虚妄分别其实就是妄识的特点。从唯识宗的角度来讲,妄识包括不包括色法?包括不包括相分?当识的活动展开之后,妄识以怎么样的形态出现?当识活动的时候,它以两种形态出现,就是以见分和相分的形态出现。既然妄识包括见分和相分,当然也就包括色法。所以,唯识宗讲妄识的时候,同时也包含了色法。《百法明门论》说:“一切最胜故,以此相应故,二所显现故,三谓差别故,四所显示故”。“二所显现”指色法是心和心所两者所显现的。既然是心和心所显现的,它也就没有离开识。所以,在《摄大乘论·所知相分》中把依他起相的现象,不论心法和色法、相分和见分一一都叫做识,并用十一种识加以说明。

   “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能取,即“能认识”;所取,即“被认识”。能取为认识的主体,所取则是认识的对象。即能认识的心、意识等,称为能取;而所认识的对象称为所取。《显扬圣教论》卷五说明能取所取之意“能取义者,谓五内色处,心、意识及诸心法;所取义者,谓外六处。”当妄识展开活动的时候,它以两种形态出现,一是见分,二是相分。见分是能取的分别,相分是所取的妄相。那么,相、见二分有没有呢?有,虚妄分别有。虚妄分别的妄识是依他起,属于有为法。

   “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当虚妄分别的妄识展开活动之后,所显现的见分和相分,见分是能取,相分是所取。见分和相分在主观认识没有介入的情况之下,见分相分所产生的依他起相是有的。一旦凡夫众生的主观认识参与分别之后,见分、相分就变成我法二执,在见分上产生我执,在相分上产生法执。“我”,究竟有没有呢?事实上,主宰的、常恒的、不变的生命主体“我”是不存在的。而主观认识对于一切法所产生的实在感,以及好坏的种种分别的遍计所执相,在客观上也是没有的。所以说“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