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5

  ..續本文上一頁》、《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等,這些經論基本上所宗的是一能變的思想。什麼叫一能變呢?建立一個根本識,即第八識。在八個識當中,只有第八識是能變,其它的七識都是所變。前七識不具備能變的功能,只有第八識才具有能變的功能。這是一能變的思想。

   叁能變的思想。關于叁能變思想的論典,就《辯中邊論》來說,它到底是屬于一能變的思想還是屬于叁能變的思想?這有兩種不同說法。在真谛翻譯的《中邊分別論》裏所講的就是一能變的思想。比如這個頌中有兩句“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這兩句話顯示識變的思想。在真谛譯的《中邊分別論》裏,這兩句不是這樣說,而是變成“塵根我及識,本識生似彼”。也就是說所有的根身、器界、種子、我相,這一切的一切,是“本識生似彼”,是阿賴耶識所變現,是根本識所變現。

   在玄奘翻譯的《辯中邊論》中,所宗的是叁能變的思想。另外,最能體現叁能變思想的,而且叁能變思想最成熟的一部論當推《唯識叁十論》。在這部論中,它把八個識歸納爲叁種能變。初能變指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二能變指末那識,即第七識;叁能變指前六識。這樣一來,八個識都具備能變的功能。所以,叁能變的思想是八個識都能變,而一能變的思想認爲只有第八識才能變。現在這部《辯中邊論》采用的是玄奘譯本,所以,它講的是叁能變的思想。

   “識生變似義”,識變現相似的境界。“變”是變現,“似”是相似,“義”是境界。“變似義者,謂似色等諸境性現。”這裏的“似義”指色等器界、山河大地等外境;“性現”指真實地顯現。這句話說:識變現相似的山河大地、器界等境界是真實的顯現。

   “變似有情者,”識變似有情。什麼叫變似有情?“謂似自他身五根性現。”變現各種各樣的色身,即每個人的根身。似色和似根身是第八識所變。第八識所緣的境界有:種子、根身、器界。變似色主要指第八阿賴耶識變現山河大地的色相;變似有情主要指第八阿賴耶識變現的有情根身。這些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境界,當前六識緣這些境界的時候,當每一個識在認識這種境界的時候,這些境界以所緣緣的條件而存在。

   所緣緣有兩種:親所緣緣和疏所緣緣。所緣的境界叫所緣,以所緣的境界作爲緣,所以叫所緣緣。當每一個識認識境界的時候,比如說,眼識認識色根,耳識認識音聲,乃至意識認識外境的時候,這些所緣就是親所緣緣。但是,親所緣緣必需以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境界的疏所緣緣作爲緣。因爲它不直接親緣,所以稱爲疏所緣緣。第八識所變現的根身、器界等都作爲前七識認識境界中的疏所緣緣。

   “變似我者”,在認識過程中,凡夫衆生總覺得有一個我。這個“我”是誰變現的呢?“謂染末那與我癡等恒相應故。”這個我,是染汙的末那識所變現的。染汙的末那最大的特點,就是變現一個自我,然後以自我爲中心。生命最大的弱點,就是自私,自私就是強烈的自我,由強烈的自我形成自私。如平常人們講的“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就根源于末那識。平常人們所産生的自我,是前六識的表現,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基本上屬于潛意識的範疇,它並不直接表現出來,它所要表現出來的意願必須通過前六識來表現。所以,末那識是作爲前六識的染淨依而存在,即雜染所依。雜染依最根本的特點是以強烈的自我去影響前六識。

   末那識爲什麼會有這麼一種強烈的自我呢?爲什麼會變現一個自我呢?原因是“與我癡等恒相應故。”末那識的現行有四煩惱與它恒常相應。四煩惱是: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末那恒常與四種煩惱心所相應,是致使它産生強烈自我的根源所在。

   “變似了者”,“了”指了別境界。“謂前六識”,了別境界是前六識的功能。識是了別的意思,了別的特點體現在它“了相粗”。前六識認識的境界比較明顯,比較粗糙。粗相對于細來說。比如說第七識、第八識所了的境界比較細微,細微就不容易被覺察。比如說阿賴耶識以山河大地作爲它的所緣境界,以根身作爲它的所緣境界,以種子作爲它的所緣境界,這些所緣境都不容易意識到。同樣,末那變現一個強烈的自我,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爲我,也不容易被意識到。一般的人所能意識到的只是前六識。前六識最大的特點就是了別的境界相比較粗糙。粗糙的東西比較容易被感知。平常,人的感官非常粗糙,因爲感官的粗糙,人只能感知一些比較粗糙的東西。這是前六識緣六塵境界。

   前面所講的八個識,即叁種能變所變現的器界、根身、自我和六塵。前二頌的內容,主要從依他起的角度來說明從識變現境界。下面從妄識存在的角度來說識變。從妄識的意義上說心和境,雖是虛妄分別的顯現,但它卻是有的。

   “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既然說妄識顯現的心和境,雖然是虛妄分別的顯現,但它卻是有的,爲什麼又說“此境實非有”?這是什麼意思呢?主要是因爲,這兩句是從遍計所執的角度來說。作爲妄識所顯現的心法和色法,它們的存在,一旦介入人們錯誤的認識,比如對看到的一切都覺得是實在的,並根據自己的好惡來評判它的價值,這個時候,依他起還是不是依他起呢?不是,依他起就成爲遍計所執了。遍計所執是有還是沒有?沒有,所以說“此境實非有”。不但說境界沒有,“境無故識無”,衆生所妄執的器界、根身、自我和六塵等都是無,能認識的心也成爲妄執的境界,所以識心也是沒有。

   複次頌曰:

   虛妄分別性,由此義得成。非實有全無,許滅解脫故。

   論曰:虛妄分別由此義故成非實有。如所現起非真有故,亦非全無。于中少有亂識生故。如何不許此性全無?以許此滅得解脫故。若異此者,系縛解脫則應皆無。如是便成撥無雜染及清淨失。

   這個頌是對前面一頌的總結,意思與前一頌一樣。它主要對虛妄分別的實質作一個判斷。前頌已經講了虛妄分別的存在形式,現在對存在的實質作進一步的判斷,說明它究竟是有還是沒有?

   “論曰:虛妄分別由此義故成非實有。”這是第一個判斷。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看出,虛妄分別不是實有,不是真實不變的有。在唯識宗裏講“實有”必須是真實不變的實有。而虛妄分別是一種妄識的顯現,是緣起的,所以說它不是實有。

   “如所現起非真有故,亦非全無。”妄識所現起的心法、色法,見分、相分,都不是真實不變的實有。因爲它是緣起的,是無常的。所以經中經常喜歡對緣起法用很多比喻來說明。《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中用六個比喻說明緣起法的如夢如幻。在《般若經》還不止用六個比喻,而是用十種比喻來說明。什麼水中月、鏡中花、海市蜃樓、乾闼婆城LL一共有十個比喻。這十種比喻都是說明,緣起法是有,但它不是真實有,是一種幻有。所以說“如所現起非真有故”。但是,緣起法“亦非全無”,也不可以說它是全部都無,不可以說它什麼都沒有。所以,對依他起,對虛妄分別識的認識,要遠離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真實有,一個極端是全無。爲什麼說“亦非全無”呢?

   “于中少許亂識生故。”因爲還有亂識存在。人們所具有的思惟和認識能力,不能說全沒有。思惟錯誤産生的假相是沒有的,但是不能說思惟本身也沒有。如果連思惟本身都沒有,怎麼分辯哪是真,哪是假?怎能知道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大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思惟的本身的妄識還是有的。所以說“于中少許亂識生故”。這種亂識,自然包括見分和相分,從依他起的意義上說,它都是有的。

   “如何不許此性全無?”爲什麼不允許妄識全沒有?如果從中觀的角度來說,中觀對緣起法的說法是無自性、空、無所得。這種觀點使人往往産生一種誤解。當說到無所得的時候,有人往往把緣起的假相也否定了。唯識宗爲了避免落入這種惡取空的狀態,所以就不許此性全無,認爲緣起有不能否定,緣起法要有,肯定是有。般若中觀思想講空的時候,也講緣起有,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畢竟空不壞宛然有。畢竟空雖然是空,沒有自性,但是不能破壞宛然有,不壞假相。所以對空有的問題,如果站在中觀的角度來講,必須深刻地體悟《中觀》的一個偈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是名中道義。”認識到假相的存在,又認識到畢竟空,這才符合中道。

   “以許此滅得解脫故。”爲什麼不許妄識都沒有?爲什麼不許徹底地空無?原因是“以許此滅得解脫故”。唯識學講解脫,講涅槃,講轉依,是建立在染淨轉變的基礎上。阿賴耶識作爲染淨依的存在,藏有有漏和無漏的種子。由雜染種子現行之後展開的是妄識,由清淨種子現行之後所顯現的是清淨識。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轉依的過程。轉依非常重要,轉依就是對阿賴耶識進行轉變。把雜染這一部分消滅掉,把有漏種子消滅掉。有漏種子消滅掉了,同時把妄識以及所顯現的生死流轉也消滅掉,無漏種子的清淨識就能夠得以顯現出來。“以許此滅得解脫故”,所謂滅,虛妄分別所顯現的雜染的妄識滅了之後,雜染這一部分消除之後,淨識自然顯現,生死煩惱也就解脫了。

   “若異此者,系縛解脫則應皆無。”如果說連妄識也沒有的話,雜染就不可能存在。雜染不存在,生死的系縛則不存在。生死系縛不存在,解脫也不存在。這麼一來,整個生死、煩惱、解脫、菩提等統統建立不起來。

   “如是便成拔無雜染及清淨失。”這樣一來,雜染和清淨都給否定了。這就成爲一種斷滅見。唯識在解脫意義上跟中觀不一樣。中觀講煩惱、雜染、生死,不一定要斷了生死才能成就涅槃,也不一定要斷了煩惱才能成就菩提。它可以體會到生死和煩惱當下的寂滅性,當下證得涅槃。而唯識就不一樣,唯識提倡要斷除生死,要斷除雜染…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