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23

  ..續本文上一頁一所取苦,謂遍計所執,是補特伽羅法執所取故。”所取苦,指遍計所執。凡夫衆生對現象、對事物的執著之後所引起的痛苦,這是由我執、法執的執著和執取所産生的痛苦。這種苦也成爲執著的對象。苦由執著産生,苦的現象又是衆生執著的對象。當然,越是苦的對象,越是執著,也越在乎。這種對苦的執著,它本身就是屬于遍計所執的表現。

   “二事相苦,謂依他起,叁苦相故。”事相苦,指依他起。“叁苦相”指苦苦、壞苦、行苦。依他起指苦的現象的本身。比如這個身體是有漏皆苦。五蘊色身本身就是一個大苦聚,它本身就是苦。這是依他起的事相苦。

   “叁和合苦,謂圓成實,苦相和合故。”和合苦,指圓成實。圓成實本身不苦,但是苦的一切現象也沒有離開圓成實。所以圓成實也跟苦挂上鈎了。這叫和合苦。

   以上從叁性上觀察苦。一種是苦的本身,也就是苦的實質。一種是對苦的執著。還有一種是苦沒有離開真實相。當感到苦的時候,如果能用智慧來觀照,當下就能從苦中得到解脫。因爲真理是無所不在的,只要具有智慧的觀照,隨時隨處都能解脫。

   叁、空

   “空有叁者”,空也有叁種。如何用叁性來觀察空呢?

   “一無性空,謂遍計所執,此無理趣可說爲有,由此非有說爲空故。”無性空,指遍計執。這種空沒有體性,什麼也沒有。遍計所執根本什麼也沒有,所以說它是空。

   “二異性空,謂依他起,如妄所執不如是有,非一切種性全無故。”異性空,就是自性不空,指依他起。什麼是異性空呢?凡夫在依他起性相上妄執的境界是空的,但依他起相的本身卻是有的。所以,不能一概說依他起是什麼也沒有。般若中觀講自性空,唯識則講異性空,自性不空,這是唯識與中觀不同的所在。

   “叁自性空,謂圓成實,二空所顯爲自性故。”自性空,指圓成實。圓成實是由二空所顯現的空性。唯識自性空和中觀所講的自性空不一樣,中觀的自性空指沒有自性,唯識的自性空卻是爲了顯示圓成實性的真實有。

   四、無我

   “無我叁者”,無我也有叁種,如何用叁性來觀察無我?

   “一無相無我,謂遍計所執,此相本無故名無相,即此無相說爲無我。”無相無我,指遍計所執。凡夫衆生所遍計的實我實法在客觀上,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說爲無相。無相就是沒有自體相。

   “二異相無我,謂依他起,此相雖有而不如彼遍計所執故名異相,即此異相說爲無我。”異相無我,建立在依他起之上。依他起本身是有,但從依他起上所産生的我執和法執是沒有的。

   “叁自相無我,謂圓成實,無我所顯以爲自相,即此自相說爲無我。”自相無我,指圓成實。由無我當下所顯現的就是圓成實,所以說“即此自相說爲無我”。

   “如是所說無常苦空無我四種如其次第依根本真實各分爲叁種,四各叁種如前應知。”對苦空無常無我的認識,要透過叁性來認識,不能離開叁性。所以,學習唯識,就是要用叁性去觀察一切法的真實。

   無顛倒真實的內容,對苦、空、無常、無我這四種法,用叁性來觀察。凡夫很容易在這四種法上産生四種顛倒,這四種顛倒就是常、樂、我、淨。反過來說,如實地認識四顛倒,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在叁十七道品的法門中有四念處,四念處告訴大家,在學佛修行中要把握念頭,安住在苦、空、無常、無我的境界上。但是,當念頭安住在苦空無常無我境界上之後,是否就能夠正確地認識苦、空、無常、無我呢?那也未必!凡夫在苦的上面可能會産生遍計所執,在空的上面也可能産生遍計所執。因爲凡夫有遍計所執。所以,到頭來對苦空無常無我一樣不能正確認識。由此可從這裏發現一個什麼問題呢?

   這說明,很多學佛者對佛法的學習,有可能都是停留在遍計所執上,停滯在對文字義理的執著上,而不是用依他起,也不是用圓成實來觀照。從叁性的意義上來觀察諸法,就會意識到,哪一種狀態屬于遍計所執,哪一種狀態屬于依他起,哪一種狀態屬于圓成實,如果知道的話,對法的學習就能正確地認識。如果不知道用叁性去觀察和分析,有可能學了很多佛法之後,停滯在遍計所執上,永遠對佛法不能夠正確認識。       

  甲五、因果真實

   因果真實,謂四聖谛。雲何此依根本真實?頌曰:

   苦叁相已說,集亦有叁種。謂習氣等起,及相未離系。

   自性二不生,垢寂二叁滅。遍知及永斷,證得叁道谛。

   論曰:苦谛有叁,謂無常等四各叁相,如前已說。集谛叁者。一習氣集,謂遍計所執自性執習氣;二等起集,謂業煩惱;叁未離系集,謂未離障真如。滅谛叁者。一自性滅,謂自性不生故;二二取滅,謂所取能取二不生故;叁本性滅,謂垢寂二,即擇滅及真如。道谛叁者。一遍知道;二永斷道;叁證得道。應知此中于遍計所執唯有遍知,于依他起有遍知及永斷,于圓成實有遍知及證得,故依此叁建立道谛。

   因果真實的內容從四谛法門顯見。四谛法門揭示了雜染和清淨、世間和出世間的二重因果。如何正確地認識雜染因果和清淨的因果呢?

   “論曰。苦谛有叁,謂無常等四各叁相,如前已說。”苦谛有叁相,也就是所取苦、事相苦、和合苦。所取苦是遍計所執的苦,事相苦是依他起的苦,和合苦是圓成實的苦。這叁相在前面“無顛倒真實”中已經詳細地解釋過了,這裏不再重複。

   “集谛叁者”,集谛也有叁種。“一習氣集,謂遍計所執自性執習氣。”習氣集,指遍計所執自性執習氣。什麼叫習氣呢?習氣在唯識宗裏也叫種子,因爲種子是由熏習而來的,所以種子又叫習氣。集谛是四谛法門的第二個內容,集就是生起、集起的意思,是痛苦生起之因,能夠産生遍計所執自性執的種子,叫作習氣集。另外,在認識依他起相的時候,凡夫容易産生我執和法執,産生遍計所執。産生遍計所執之後,然後熏習成種子,熏習成有關我執和法執的種子。這些種子能夠構成未來的依他起相的生起。“二等起集,謂業煩惱。”等起集,等起指能夠生起業之因,詳指業和煩惱生起的種子。由此種子的現行,成爲業力和煩惱。由于有業、有煩惱,才會構成有情生死流轉,才有雜染世界的出現。“叁未離系集,謂未離障真如。”未離系集,沒有離開系縛的因,指未離障真如。真如沒有離開煩惱的狀態之下,叫未離系集。這叁種,習氣集指遍計所執,等起集是依他起,未離系集指圓成實。

   “滅谛叁者。”滅谛就是涅槃,是解脫煩惱、解脫生死之後所證得的一種境界。有叁種:“一自性滅,謂自性不生故。”什麼叫自性滅?謂自性不生,指遍計所執的自體現象根本就不存在,從來沒有生起過。有如龜毛兔角,從來就不曾有過,所以叫自性滅。

   “二二取滅,謂所取能取二不生故。”二取滅,二取滅先有後無,指依他起自性。它與遍計所執相比較,有什麼區別呢?遍計所執根本就沒有,從來不曾有過,如龜毛兔角。而依他起是有,虛妄現象宛然存在,不是沒有。不過,通過修持戒定慧,把虛妄分別的二取斷除,妄相自然就沒有了。

   “叁本性滅,謂垢寂二,即擇滅及真如。”本性滅,本性滅指本性寂滅。寂滅不是沒有,寂滅是把我執法執,也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斷除之後,進入一種寂靜、安祥、平穩的狀態叫作本性滅。垢,即煩惱垢,由智慧而證擇滅真如;寂,即寂滅真如之理。

   “道谛叁者。”道,是修道。道谛,指八正道。八正道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道谛有叁種。“一遍知道。”遍知道,只要知道、明白就行了。“二永斷道。”永斷道,必須斷除二障才能成就的叫永斷道。“叁證得道。”證得道,可以證得的真理,叫證得道。

   “應知此中于遍計所執唯有遍知,于依他起有遍知及永斷,于圓成實有遍知及證得,故依此叁建立道谛。”遍計所執屬于遍知道,只要了解它也就行了,因爲它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也不存在斷或除這回事兒,只要知道它就行了。依他起性,既要知道它,同時也要斷除它。對于圓成實性來說,不僅要知道它而且還要證得它。遍計所執沒什麼好證,因爲它根本就沒有。依他起要不要證得?也不要,因爲它是染汙的,不是好東西,證它幹什麼?清除它還來不及呢。而圓成實是諸法真實相,真實就必須證得。

   四谛法門同樣包含著叁性。學佛的人必須以叁性去觀察四谛法門,在四谛法門中,哪一種屬于依他起的範疇,哪一種屬于遍計所執的範疇,哪一種屬于圓成實的範疇,以叁性觀察四谛,自然很清楚明白.     

  甲六、粗細真實

   粗細真實,謂世俗勝義谛。雲何此依根本真實?頌曰:

   應知世俗谛,差別有叁種。謂假行顯了,如次依本叁。

   勝義谛亦叁,謂義得正行。依本一無變,無倒二圓實。

   論曰:世俗谛有叁種,一假世俗,二行世俗,叁顯了世俗,此叁世俗如其次第依叁根本真實建立。勝義谛亦叁種,一義勝義謂真如,勝智之境名勝義故;二得勝義謂涅槃,此是勝果亦義利故;叁正行勝義謂聖道,以勝法爲義故。此叁勝義應知但依叁根本中圓成實立。此圓成實總有二種,無爲有爲有差別故。無爲總攝真如涅槃,無變異故名圓成實。有爲總攝一切聖道,于境無倒故亦名圓成實。

   粗細真實依二谛法門來說明。二谛指世俗谛和勝義谛。世俗谛的相是粗的,爲什麼?原因是世俗谛的相凡夫可以感受得到。一般人的感官非常粗糙,了解的只能是粗糙的境界。相反,勝義谛的相非常微細,非凡夫俗子所能了知,唯有聖賢才能認識。如何從叁性中來觀察世俗谛和勝義谛呢?

   “論曰:世俗谛有叁種。”世俗谛有叁種。

   “一假世俗”,什麼叫假世俗呢?實指遍計所執。遍計所執不僅是世俗的,而且是假的,爲什麼是假的?因爲“但有假名,卻無實義”。遍計執只有假的名稱,在客觀上、事實上…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