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41

  ..續本文上一頁性。”前面舉的是比喻,幻師所幻現的這些象馬不是實有,不是全無。依他起相所顯現出來的所取和能取,它也不是實在的有,不是真實不變的有。因爲說到實在的有必然是真實的,固定的,不變的,這才叫做真實有。依他起相不是這樣,依他起是假有,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說依他起相不是真實的有。

   “亦非全無,亂識似彼所取能取而顯現故。”但是依他起相也不是沒有。因爲當亂識──也就是妄識生起的時候,它就會顯現出見分和相分。見分爲能取,相分爲所取。所以,顯現出的能取和所取,見分和相分,不能說它沒有。

   “等聲顯示陽焰、夢境及水月等,如應當知。”等指前面所講的“非無如幻等”,如幻是個比喻。其實還可以舉出許多的例子。譬如說,陽焰、夢境及水月等。“陽焰”指太陽照在地面上有水的地方,鹿以爲是一片汪洋,滿以爲有水可以解渴,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夢境”指夢中的境界。“水月”指水中的月亮。這幾種境界,不能說它是實在的有,也不能說它是實在的無。比如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中的境界,在醒來以後,固然是沒有,但在夢中卻是實實在在的有。《唯識二十頌》中,反駁外人關于唯識的道理的時候,也引夢境作爲比喻。《金剛經》中說的“如夢幻炮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般若經》中關于有爲法、關于緣起法這方面的比喻更多,除了這六種比喻以外,還有如鏡中花、如水中月、如乾闼婆城等等。可見《般若經》的說明和唯識宗的說明有它們相類似的地方,同樣把依他起看成是夢幻泡影。從這些比喻就可以知道怎麼樣去看待依他起相。

   “以能谛觀義如幻等,于有無品心不動散。”當我們能夠真正如實地看到依他起相的虛妄幻化時,,心念就不會被妄相所動,不會七上八下、顛倒夢想。世俗上的人之所以心隨境轉,之所以環境的變化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痛苦,之所以爲八風所動,原因就是他們把現實的一切看得太實在了,執著得太深了,太在乎了。所以,他們的痛苦才會很深。如果能隨時看作如夢幻泡影,對什麼都不在乎,還會痛苦嗎?這就是超脫,超脫出來,就活得灑脫自在。得大自在就從這裏去得。所以,在修學佛法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如何提高自己的認識,如何開闊自己的心胸,這才是修行的關鍵。如果不能把這些關鍵提升,修行肯定沒門,肯定修不好。整天斤斤計較,一天到晚婆婆媽媽,將來只能是一個婆婆媽媽的法師。

   “如實知見此不動者應知是于不動無倒。”如實地認識依他起相,不爲之所動,這就叫作不動無倒。

   五、自相無倒

   于二相無倒者,謂有自相及共相中俱無顛倒。于自相無倒者,頌曰:

   于自相無倒,知一切唯名,離一切分別,依勝義自相。

   論曰:如實知見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對治一切分別,應知是于自相無倒。此依勝義自相而說,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種種差別相故。

   自相就是法的自體相,自相也就是自性。每一種法的存在,都有它的自相,都有它的自性。從唯識宗的角度來說,自性既是這一法存在的本體,也是這一法存在的特性和作用。比如說,水以濕性作爲它的自相;火以暖性作爲它的自相。每一法都有它的自相,這是從依他起有爲法的角度來說。其實自相還有更高一層的意義,就是指圓成實的勝義自相。依他起是一種世俗自相,圓成實自相是勝義自相。所以,當說到自相時,不僅僅要認識到世俗的自相,同時也要認識到勝義的自相。

   “論曰:如實知見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對治一切分別,應知是于自相無倒。”怎麼樣認識自相無倒呢?如實地認識一切眼色乃至意法就能認識自相無倒。從眼色到意法,其間已經包括了六根六塵十二處乃至六識,要如實地認識到六根六塵六識這一切依他起相都是一種假名。當能夠認識到一切都是假名的存在,就能對治一切分別。這一切分別指虛妄分別。能對治一切虛妄分別就是自相無倒。

   “此依勝義自相而說。”這是根據勝義自相而說的。從勝義谛的角度,從絕對真理、最高真理的角度來看,這個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假名存在,它們沒有實體,所以依他起相非實有。這是從勝義的角度來說。

   “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種種差別相故。”但是,如果從世俗的自相來說,一切法的差別宛然存在。所以在佛教中有這樣的兩句話:一句是“真谛門中不立一法”,這是從真如勝義這個角度來看不立一法,一切法的差別都不可得。另一句是“世俗谛中不舍一法”,在世俗谛中一切法的差別宛然存在。所以,中觀般若思想講,畢竟空宛然有,宛然有畢竟空。這種認識就是自相無倒。

   六、共相無倒

   于共相無倒者,頌曰:

   以離真法界,無別有一法,故通達此者,于共相無倒。

   論曰:以無一法離法無我者故,真法界諸法共相攝。如實知見此共相者,應知是于共相無倒。

   自相是每一法特有的相,共相是衆多法所共有的特征。每一個人,從自相來說,每個人的年齡、籍貫、大小輕重、高矮胖瘦都不一樣,志向也不一樣,任何一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自相不一樣。此外,還有一個共相。比如說,出家人都是統一的剃發染衣,這是出家人的共相。但是,每一個出家人又都不一樣,各有各的自相。所以,共相中有自相,自相之外還有共相。一切法都是如此。無常是一種共相,無我也是一種共相,苦空也是一種共相。所以,共相是從一切法所共有的特征來說的。

   “論曰:以無一法離法無我者故。”什麼叫共相呢?法無我就是共相。因爲無我建立在一切法上,一切法都具有無我的特征,一切法沒有脫離無我。所以,無我就是一切法的共相。同樣,無常也是一切有爲法的特征,無常也是一切有爲法的共相。

   “真法界諸法共相攝。”真法界就是真如,真如也是諸法的共相。在《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中講到諸法勝義谛相,它有四個特征,其中一個特征是遍一切一味相。既然是遍一切一味相,那麼真如無所不至,是一切法所共有的特征,所以說真如就是共相。

   “如實知見此共相者,應知是于共相無倒。”能如實地認識真如法界就是共相無倒。

   七、染淨無倒

   于染淨無倒者,頌曰:

   知顛倒作意,未滅及已滅。于法界雜染,清淨無顛倒。

   論曰:若未斷滅顛倒作意,爾時法界說爲雜染;已斷滅時說爲清淨。如實知見此染淨者,如次是于染淨無倒。

   染淨是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關鍵,整個學佛的過程就是斷染取淨的過程。如果想要斷染取淨,首先必須認識什麼是染,什麼是淨。所以,是否正確地認識染和淨,直接關系到修學佛法中能否斷染取淨的問題。

   “論曰:若未斷滅顛倒作意,爾時法界說爲雜染。”雜染和清淨的關鍵取決于顛倒作意,也就是取決于認識的正確或錯誤。一個人如果在沒有斷滅顛倒的認識和虛妄的分別之前,在這種情況下,所認識的法界就是雜染的法界,就是有垢的真如。

   “已斷滅時說爲清淨。”一個人通過修行把顛倒的認識斷除之後,煩惱沒有了,這時所認識的法界就是清淨的法界。法界本身沒有雜染,但因爲人在認識上的不同。所以才有法界染和淨的差別。當人們以虛妄錯誤的認識去認識法界,那麼這個法界就是雜染的法界,假如以清淨的智慧、正見來認識法界,那麼這個法界就是清淨法界。

   “如實知見此染淨者,如次是于染淨無倒。”如果能正確地認識到染和淨的本性,對于染淨的認識沒有顛倒,這就叫作染淨無倒。

   八、客無倒

   于客無倒其相雲何?頌曰:

   知法界本性,清淨如虛空。故染淨非主,是于客無倒。

   論曰:法界本性淨若虛空,由此應知,先染後淨二差別相是客非主。如實知見此客相者,應知是名于客無倒。

   什麼叫客無倒呢?大家知道,客人相對于主人而言。這就是說,客無倒所要講的內容主要還是關于染和淨的問題。法界本身不存在染淨的差別,現在說法界有染有淨,這就是屬于客而不是屬于主。能夠認識到法界有染有淨不是它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客無倒。

   “于客無倒其相雲何?頌曰:知法界本性,清淨如虛空。故染淨非主,是于客無倒。”染和淨不是法界的本來面目,法界的本來面目應該是清淨如虛空。所以染和淨不是法界的本來面目。法界有染有淨是後來附加上去的,法界的本身並不是如此,所以說這是屬于客而不是主。

   “論曰:法界本性淨若虛空,由此應知先染後淨二差別相是客非主。”法界本身恒常清淨象虛空一樣。碧空如洗,晴朗無雲,這時所看到的虛空,才是虛空的本來面目。烏雲密布的天空,或者是彩霞滿天的虛空等都不是虛空的本來面目。同樣,法界也是這樣,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有染有淨,從淨到染的過程,是外來的塵垢附著上去,染汙了清淨法界,不見法界的本來面目。

   “如實知見此客相者,應知是名于客無倒。”法界有染有淨是客非主,正確地認識法界的染和淨是附加上去的,並非是法界的本性,這就叫客無倒。

   九、十、無怖無高俱無倒

   于無怖無高俱無顛倒者,頌曰:

   有情法無故,染淨性俱無,知此無怖高,是于二無倒。

   論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彼染淨性亦俱非有。以染淨義俱不可得故,染淨品無減無增,由此于中無怖、無慢,如實知見無怖、高者,應知是名于二無倒。

   無怖就是不害怕,無高就是不自高自大。這是一個修行人在修行中比較容易出現的兩種狀態。比如,說到了生死,證涅槃,是不是會出現灰身滅智、什麼都沒有的斷滅之見?這是對涅槃不能正確地了解。有的人留戀生死,有的人怕涅槃斷滅,這樣對了生死就會産生一種怖畏的心理。另外還有一種狀態,有的人覺得我已經斷了生死,我已經證得涅槃…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