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跟得上。所以,现在西方人搞研究,他们非常重视文献学。
佛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献学,还有一种是哲学思想。文献学在佛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哲学建立在文献学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原始经文,因为它的内容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原文所产生的哲学思想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如果所根据的文献有问题,那么,对佛经的理解很容易产生误差,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是文无倒,属于文献学的范畴。所以,学习佛学,首先对语言、文字这一关能过得去。
“论曰:若于诸文能无间断,次第宣唱说,名相应。共许此名唯目此事,展转忆念名为串习。但由此二成有义文,与此相违文成无义。”正确地认识文字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是相应;一个是串习。即文字的存在和使用范畴有两个特征:相应和串习。
由字组成词语,由词语组成句子,这在佛经中叫名、句、文。名就是概念、名称,比如说桌子、录音机等等。句就是一个句子,某某人是一个好人;这桌子真漂亮,缘起性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些都是句子。句子和概念词语,它们都是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文就是字,由字和字组合,形成概念。譬如桌子这个概念,如果只说桌,它的意义就不完整。所以,名和句都是依文而产生,所以说要有好的文字功夫。
中国文字有中国文字的特点,外国文字有外国文字的特点。比如说,中国文字有客观存在的规则,有它的组合规则,每个文字的制造,都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假借、象形、形声、会意等六种规则。其实学习英文也是一样,一方面要注意语法,它是词的组合,它主要使我们了解一个句子的结构。另一方面是背单词,每个单词也有它的特殊结构,有它的规律性。西方社会的特点是什么事都有规律,所以西方人有一种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就是一切都重视规律,不能乱来。所以,学习英文,背单词,掌握它的结构和它的规律,背起来就容易得多,能念得出来就能写得出来。然后,词语和词语相结合形成句子。理解文字的结构和规律,就能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内涵。
所谓这种规律就是相应。符合这个规律就是相应,不符合这种规律就是不相应。所以说它是没有间断的,这是一个特点。还有一个是要按次第宣唱,前后次序不能颠倒。反过来说,如果有间断,或者是次第颠倒,这就构不成文字了。这是相应。
什么叫串习呢?“共许此名唯目此事展转忆念名为串习”。大众公认的习惯就叫串习。这点很重要。所以,文字除了规律以外,还有另外的一点必须是大众公认的习惯。人为什么叫人?人为什么不叫猪呢?这就是大众公认的习惯。所以,大家都知道人是人而不是猪。假如原始的祖先们把人叫做猪,把猪叫做人,那么,今天大家都觉得人是猪而不是人。如果有人说你是人,你会认为这家伙在骂你是人,这还了得!因为大家公认把人叫猪而不叫人,你现在叫他人,那不是在骂他了吗?
这是房子,不能叫它桌子,因为大家公认它是房子,这是一种习惯。为什么叫它房子而不叫它做桌子呢?这有什么道理?有可能是按中国的文字,按以前象形字的规律来立名的,也有可能在这种规律之外,另有其它的原因。还有一点,必须是大家公认的,大家都认为是这样,这个就是这个,那个就是那个。
“但由此二成有义文,与此相违文成无义。”认识文字从这两个方面下手──相应和串习,因为有这两个原因,所以这个文字才成为有内容和意义的文字;如果跟这两个原则相反的话,那么所成的就是没有内容和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字。
“如实知见此二文者应知是名于文无倒。”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两点,那就等于正确地认识文字是怎么回事。那就说明你对文字没有颠倒,能够正确认识文字。
二、义无倒
于义无倒其相云何?颂曰:
似二性显现,如现实非有,知离有非有,是于义无倒。
论曰:似二性显现者,谓似所取能取性现乱识似彼行相生故。如现实非有者,谓如所显现实不如是有。离有者,谓此义所取能取性非有故。离非有者,谓彼乱识现似有故。如实知见此中义者,应知是名于义无倒。
义无倒指依他起的事相。如何正确认识依他起的事相呢?其实学第一品《辩相品》的时候,早就对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了,应该早就对正确认识依他起的事相清楚了。但是在这里,论主慈悲,不厌其烦地重新再说一次。
“论曰:似二性显现者,谓似所取能取性现乱识似彼行相生故。”似二性显现的是纯依他起相。依他起相的根本就是乱识,乱识就是妄识。依他起相建立在妄识的基础上。当妄识现行的时候,它以“似所取能取性现”。妄识所表现的两个方面:能取和所取,也就是见分和相分。所以,依他起的内容其实主要的就是这两个方面: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似能取,相分就是似所取。对这样一种现象应该怎么样来认识呢?
“如现实非有者,谓如所显现实不如是有。”非有指什么?对依他起所显现的的能取和所取,有情众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总会把能取和所取的现象看成是实在,从而产生我执和法执,认为有实在的我,有实在的法,有实实在在的能取和实实在在的所取。然后依它产生自性和差别以及名义等执著。所以论主告诉我们“如所显现实不如是有”。这就是说依他起所显现的能取和所取并非象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它是实实在在的有。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要离开有和非有去认识依他起。
“离有者,谓此义所取能取性非有故。”所谓离开有,就是要知道所取能取的性,所谓性就是实在。一般人所认为的能取是实在的,所取是实在的。实际上不是实在的,能取性和所取性是没有的。因为能取所取的实在性,是人的主观赋予它的,在客观上无论是能取还是所取,它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主体。所以说它非有。这种非有,主要是否定在能取和所取上所产生的有实在性的执著。
“离非有者,谓彼乱识现似有故。”离开非有,如果认为离开依他起相的能取和所取,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也是不对的。为什么不能认为它是非有呢?因为妄识在产生活动的时候,虚妄相还是有,并不是没有。
“如实知见此中义者,应知是名于义无倒。”能够正确地认识这种依他起相,它既不是实在有,也不是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对依他起相的正确认识。
三、作意无倒
于作意无倒者,颂曰:
于作意无倒,知彼言熏习,言作意彼依,现似二因故。
论曰:所取能取言所熏习,名言作意,即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别所依,是能现似二取因故,由此作意是戏论想之所熏习名言作意。如实知见此作意者,应知是于作意无倒。
作意,主要包括分别、思惟、认识,怎么样正确地分别、思惟、认识,这就是作意无倒要讨论的内容。一般人对自己的思惟、分别、认识,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就是一种颠倒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告诉大家要如何正确地去认识、去思惟、去分别。
“论曰:所取能取言所熏习,名言作意。”所取能取指的就是依他起的现象,依他起的妄识显现的时候,以能取和所取的形态出现。名言作意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思惟、分别、认识,它来源于所取和能取的现象,对能取所取认识之后,熏习下的名言种子作为作意生起之因。
“即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别所依,是能现似二取因故。”这是另外一重意思。刚才讲的名言作意,是能取所取熏习来的。同时,这个作意,它又是作为能取所取分别生起的所依,是“现似二取因”。也就是说,名言作意,是作为能取所取所显现的因。二取作为因,然后熏习成名言作意的结果。名言作意作为种子,同时又作为一个因,能产生二取的结果,互为因果。
“由此作意是戏论想之所熏习名言作意。如实知见此作意者,应知是于作意无倒。”作意从“分别妄想之所熏习”而来。如果能够正确认识作意,这就是作意无倒。
四、不动无倒
于不动无倒者,颂曰:
于不动不倒,谓知义非有,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
论曰:前说诸义离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所取能取而显现故。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
不动指心不为妄境所动。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心不为妄境所动呢?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达到不动。如果能够做到不动,那就是没有颠倒,如果心为境所动,就会有颠倒。
“论曰:前说诸义离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无故。”不动无倒主要建立在对诸义的认识上。义是依他起的事相。对依他起事相的认识要远离有和非有,如远离梦幻等。印度人很善于制造各式各样的幻术,如魔术之类。《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中说,幻师在十字街头,堆集了一大堆木材、稻草,然后变出很多象、马等,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幻师所变化出来的东西非有非无,不能说它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没有。到底有没有呢?
“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幻师幻化的象马等不是实在的有,也不是实在的没有。它是乱识所显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所以,这个世界是虚妄的世界。我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是众生打妄想打出来的。你知道现在的世界为什么比以前的世界更繁荣昌盛更丰富多采吗?因为现在的人妄想特别多,思想特复杂,也更富有创造力,所以世界丰富多采。以前的人心地单纯,思想简单,所以修行容易成就。今天的人妄想多,思想复杂,修行而不容易有成就。
“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