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称感到熟悉,但却未必能知道它的涵义。善行真正指的就是佛法的修行——它是将佛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另外一种说法;反过来说,如果任何我们的所做所为均带著贪、瞋、痴、慢、疑(嫉)等烦恼的话,就是不善行了。我想说清楚的是,贪、瞋、痴、慢、疑绝非是唯一的烦恼,我们还有无法可数的种种习气,只是这五种是一般较常被提到的而已。
善或不善的问题完全依我们自己的内心的运作而定。如我曾说过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过得快乐;我们以身、口、意行做种种业行,无非是想藉著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获得快乐,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是被一种、就是被全部的烦恼所染污了。由于受到染污,我们的业行除了带来痛苦外,是不可能有快乐的结果产生的。它就是像播下有毒的植物种子一样,任何由它身上所长出来的东西——枝、叶等……,也都具有毒性,因为种子本身却是有毒之物。
修行佛法便是指清净我们的一切烦恼,这样当我们行做善业时就不会有烦恼,因为它自然会引领我们获得快乐。倘若我们播下一颗药草的种子,那么任何由它身上长出来的枝、叶等,就是药草,也都具有药性疗效;而从有毒的植物种子所长出来的东西,便都具有致命的因子了。由此我们可以再次看出所谓正面的、负面的,善的、恶的等,完全都依我们的自心而定。对此了解后,再来说是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培养正确的心态,从事正当的行为与业行,这样它才能协助我们避免再造恶业,导致苦果成熟。
善业与恶业的果报不会马上成熟。我们也许做了一些善业便期望善果——快乐等等很快显现,或至少在今生成熟,但事实并不会这样。我们今生所遇到的一切——生活中的起落、顺逆等,都是源自过去生业力的成熟。既然这些都是我们所造的业,今生我们便要受报。我们或许会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既然今生我们无法获得修行的善果——快乐,那么修行的目的又何在?修行佛法、行做善业的目的,就是要在来生解脱痛苦、获得快乐。我再说一次——来生。很多人误解了这一点。
你也许会再辩驳说:“如果现在行善,来生才能获得快乐和好运,那么我这样做的目的又何在?我要善报在今世即显现;我不要在今生努力积善,却让另外一个人在来生享福。”然而,在来生享福的这个人其实就是你,你所改变的只是身形而已,心识完全没变。举个例说,当你年轻时十分用功,希望将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好的物质享受、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等等;你念书受教育,当时念书的那个人就是后来成为教授、老师的这个人——同样的心、同样识流、同一个心的延续。同理,若我们现在努力修行,便会有一个好的来生。
问答录六
问:我们如何肯定冈波巴能圆满他对释迦佛的誓愿?我不知是否由于他的深切发心,或确实是什么让它得以圆满?
答:基本上,冈波巴圆满他对释迦佛的誓愿的方法,就是弘扬大手印教法,这与佛在传授《三摩地王经》时所说的有很大关联。而它之所以能圆满,是由于冈波巴的坚定愿力,也就是希望能达此目标的祈求——当然,再加上佛陀的加持;此外,还有冈波巴出离轮回的心。冈波巴在许多方面都视他的妻子为自己的良师,她为他打开了双眼,不再执于轮回的一切,这些因素都为他带来了修行的证果。西藏不是个人口稠密的地方,然而冈波巴却在弘法期间收了五万一千六百名弟子。在西藏,像这样的上师,旁边从来不曾有这么多的群众结集;但这并非冈波巴拥有像国王般的威权能聚集他的子民,它只是一个代表圆满纯净发心和诸佛加持的表徵。
问:在如何坚定利他发心(菩提心)的方面,是否可请您给我们一点意见?它好像不只是我们必须反覆提醒自己的念头而已,就像我们做什么都要想:“我要为利益他人而做些事。”那好像不是很正确。可是我又不是很清楚知道心要如何运作,才能持续不断提醒自己一切以利他为上的发心?
答:实际上这是一个心法,除了对佛法有些了解外,还要做许多修心方面的功夫。一旦我们有了了解后,疑惑便自然消除;而我们也会藉著积极地培养了解以及愿力,努力不懈。但只要我们有疑惑——当我们不是很肯定时,疑惑便会让我们的愿心消退、修行意愿减弱等等。就像我们做任何运动训练身体一样,要培养一个圆满不变的愿力是一种修心的功夫。在刚开始时,我们的身体也许不像老师那么富有弹性,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动后,我们也会变得非常有弹性,几乎超出我们一开始的想像之外;能让身体变得柔软的,就是持续地练习——对修心来说也是一样。当我们在佛法上越有修行,培养出更深的了解后,我们便越能把心修好。愿力、定力和无惑,帮助我们对佛法保持清净的悟力、思考和虔诚。但在达到这种目标前,我们必须努力精进修行。
问:我们所行做的善业是否可抵消恶行或恶业?或者它们是两个完全分开的东西?
答:这也是一个心态的问题,端看我们行做善业时的发心如何。假如你做这些事的动机和目的只是要求来生更好,求取将来的成就、好运和福报的话,那么我们所做的善业便无法抵销(通常我们用“清净”这个名词)过去的恶业。善行依我们的发心,将来会带给我们福报。现在假设我们行做同样的善业,但依不同的思考过程,例如,当我们念仪轨或做任何修行时观想:“我修行的目的,是要清净无始劫以来的过去在所累积障碍恶业,以证得圆满觉悟的心。”以这样的发心,我们的善行便能消除过去所累积的恶业。
大家都知道,有许多行者在当生即证悟所成就,这正证明了我们也能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目标,精进修行,清净过去的恶业,累积未来的功德,获得即生成就证觉。这完全是一个精神上的修行问题。
问:仅藉著观想利益他人能累积功德吗?它与实际上真正去做的利他工作是否有同等的功德和善业?我不太知道这中间的分别在哪里?我只是在想,它们是否累积同样的善业?
答:我们的心是这样的,假设我们观想发愿去利益众生,这种观想的利益比身体实际上去做的还要大——整个大乘佛法就是这样。大乘的见地指出,修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利益解脱一切众生。首先,由于修行不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做,因此,我们便摆脱了自私的想法;其次,我们不将任何所累积的功德据为己有,愿将它与一切众生分享。以这种宽广无私的功德,以及愿将它回向众生解脱的意愿,使得其间产生的利益,远较我们以真实财物去布施所累积的功德还大。这是藉由我们的心力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与大乘的利他发心是相契合的。
问:这样它更能利益众生吗?
答:是的。对于它能利益众生的原因,我在另一个“大手印”的研修课中讨论“一味”与“离戏”瑜伽时,有更详尽的开示。
问:您提到了一个我想问的问题。基本上,我的问题是由基督教的信仰而起的——它说,若你现在做好,以后你就会得到回报上天堂。我有一点惊讶的是,它与佛教的教义几乎一样;当你种下一颗种子时,便能看到树木成长茁壮,结出果实;在今生,我常能看到善行结出善果,而恶行结出恶果。可是当您提到利他的愿力可累积功德时,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为什么那样还不够?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为来生而修?为利益众生而修不够吗?这好像有点为了想得到开悟而执著要获得什么一样。
答:我很高兴你有那样的想法。我可以了解那样的想法,它完全是一种大乘的发心;只是你没有依这次的开示课程渐次前进,而是直接跳过,进入你所知道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讲到了冈波巴第一法,但是前几个问题可能都已经跳到第三法了;我们必须一步一步来。我了解你对法教精义的探索心,但大乘法门有一点像是小乘与金刚乘之间的基础。大乘严格的利他教义,完全是在教授无私忘我、无视本身福祉的教法;这些观念非常吸引人,但我们在心理上是否已做好准备则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我们必须由小乘开始训练进入大乘,而依大乘进入金刚乘。
昨天我们才谈到小乘的法,它是初级法门,就像我们由字母开始学起一样。当我们在学字母时常会说:“我才不认为一定非要学字母不可,我只是想学会写和读而已。”若能直接学会读和写就太令人称心了,但事实是不可能的。要培养大乘完全利他无私的见地,事实上我们必须先学会关怀自己。这是一个小乘的见解,它让我们由自身的体验中了解到痛苦的难受以及解脱的重要;在大乘中,我们并没有舍弃这种想法,我们保有这种见地,但除此外,我们也了解到为他人解除这种痛苦的重要性——我们了解到无私地为他人带来快乐的美好。以此发心,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真正利他的愿力——完全无视于自己的利益,也不求来生的福祉。这是一种非常美善的大乘发心,但这必须由小乘的发心开始做起。
虽然我对基督教的了解很有限,但在这个基点上,尤其是当我们谈到善、恶行时,其中似乎有一个共通性;就是善行产生好的人生,而恶行则产生坏的。同时,依照别人所告诉我的,我感觉这两者中有共同点,但它们也有相异之处。我也许听错了,但这是我由基督教的教士处所得到的讯息,那就是——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如果我们做善业便有较好的一切,但旁边有一位高于我们之上的神在审判我们;若我们做恶,那么这位无上的神也会惩罚我们,让我们痛苦,甚至下地狱。但若依佛教的教义来说,并没有什么人来审判我们——没有一位高高在上的神、没有一位离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人在审判、奖赏或惩罚我们。不管好的、坏的,一切都是来自我们自己的行为,当它成熟时,我们便会受到善或恶的果报。而这好像便是二者之间的相异点了。
问:您曾谈到我们的烦恼。我不知恐惧是属于它里面的哪一项?而您又如何建议我们去应对它?
答:“我执”是所有恐惧——每一种形态的恐惧之因。我们想护卫自我,却也常害怕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自己所要。不断恐惧失去这种保护或遭受种种挫折等,都是…
《冈波巴四法·冈波巴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