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岡波巴四法·岡波巴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名稱感到熟悉,但卻未必能知道它的涵義。善行真正指的就是佛法的修行——它是將佛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另外一種說法;反過來說,如果任何我們的所做所爲均帶著貪、瞋、癡、慢、疑(嫉)等煩惱的話,就是不善行了。我想說清楚的是,貪、瞋、癡、慢、疑絕非是唯一的煩惱,我們還有無法可數的種種習氣,只是這五種是一般較常被提到的而已。

  善或不善的問題完全依我們自己的內心的運作而定。如我曾說過的,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過得快樂;我們以身、口、意行做種種業行,無非是想藉著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獲得快樂,但是我們的所作所爲不是被一種、就是被全部的煩惱所染汙了。由于受到染汙,我們的業行除了帶來痛苦外,是不可能有快樂的結果産生的。它就是像播下有毒的植物種子一樣,任何由它身上所長出來的東西——枝、葉等……,也都具有毒性,因爲種子本身卻是有毒之物。

  修行佛法便是指清淨我們的一切煩惱,這樣當我們行做善業時就不會有煩惱,因爲它自然會引領我們獲得快樂。倘若我們播下一顆藥草的種子,那麼任何由它身上長出來的枝、葉等,就是藥草,也都具有藥性療效;而從有毒的植物種子所長出來的東西,便都具有致命的因子了。由此我們可以再次看出所謂正面的、負面的,善的、惡的等,完全都依我們的自心而定。對此了解後,再來說是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培養正確的心態,從事正當的行爲與業行,這樣它才能協助我們避免再造惡業,導致苦果成熟。

  善業與惡業的果報不會馬上成熟。我們也許做了一些善業便期望善果——快樂等等很快顯現,或至少在今生成熟,但事實並不會這樣。我們今生所遇到的一切——生活中的起落、順逆等,都是源自過去生業力的成熟。既然這些都是我們所造的業,今生我們便要受報。我們或許會想,如果是這樣的話,既然今生我們無法獲得修行的善果——快樂,那麼修行的目的又何在?修行佛法、行做善業的目的,就是要在來生解脫痛苦、獲得快樂。我再說一次——來生。很多人誤解了這一點。

  你也許會再辯駁說:“如果現在行善,來生才能獲得快樂和好運,那麼我這樣做的目的又何在?我要善報在今世即顯現;我不要在今生努力積善,卻讓另外一個人在來生享福。”然而,在來生享福的這個人其實就是你,你所改變的只是身形而已,心識完全沒變。舉個例說,當你年輕時十分用功,希望將來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較好的物質享受、找到一個很好的工作等等;你念書受教育,當時念書的那個人就是後來成爲教授、老師的這個人——同樣的心、同樣識流、同一個心的延續。同理,若我們現在努力修行,便會有一個好的來生。

  問答錄六

  問:我們如何肯定岡波巴能圓滿他對釋迦佛的誓願?我不知是否由于他的深切發心,或確實是什麼讓它得以圓滿?

  答:基本上,岡波巴圓滿他對釋迦佛的誓願的方法,就是弘揚大手印教法,這與佛在傳授《叁摩地王經》時所說的有很大關聯。而它之所以能圓滿,是由于岡波巴的堅定願力,也就是希望能達此目標的祈求——當然,再加上佛陀的加持;此外,還有岡波巴出離輪回的心。岡波巴在許多方面都視他的妻子爲自己的良師,她爲他打開了雙眼,不再執于輪回的一切,這些因素都爲他帶來了修行的證果。西藏不是個人口稠密的地方,然而岡波巴卻在弘法期間收了五萬一千六百名弟子。在西藏,像這樣的上師,旁邊從來不曾有這麼多的群衆結集;但這並非岡波巴擁有像國王般的威權能聚集他的子民,它只是一個代表圓滿純淨發心和諸佛加持的表徵。

  問:在如何堅定利他發心(菩提心)的方面,是否可請您給我們一點意見?它好像不只是我們必須反覆提醒自己的念頭而已,就像我們做什麼都要想:“我要爲利益他人而做些事。”那好像不是很正確。可是我又不是很清楚知道心要如何運作,才能持續不斷提醒自己一切以利他爲上的發心?

  答:實際上這是一個心法,除了對佛法有些了解外,還要做許多修心方面的功夫。一旦我們有了了解後,疑惑便自然消除;而我們也會藉著積極地培養了解以及願力,努力不懈。但只要我們有疑惑——當我們不是很肯定時,疑惑便會讓我們的願心消退、修行意願減弱等等。就像我們做任何運動訓練身體一樣,要培養一個圓滿不變的願力是一種修心的功夫。在剛開始時,我們的身體也許不像老師那麼富有彈性,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運動後,我們也會變得非常有彈性,幾乎超出我們一開始的想像之外;能讓身體變得柔軟的,就是持續地練習——對修心來說也是一樣。當我們在佛法上越有修行,培養出更深的了解後,我們便越能把心修好。願力、定力和無惑,幫助我們對佛法保持清淨的悟力、思考和虔誠。但在達到這種目標前,我們必須努力精進修行。

  問:我們所行做的善業是否可抵消惡行或惡業?或者它們是兩個完全分開的東西?

  答:這也是一個心態的問題,端看我們行做善業時的發心如何。假如你做這些事的動機和目的只是要求來生更好,求取將來的成就、好運和福報的話,那麼我們所做的善業便無法抵銷(通常我們用“清淨”這個名詞)過去的惡業。善行依我們的發心,將來會帶給我們福報。現在假設我們行做同樣的善業,但依不同的思考過程,例如,當我們念儀軌或做任何修行時觀想:“我修行的目的,是要清淨無始劫以來的過去在所累積障礙惡業,以證得圓滿覺悟的心。”以這樣的發心,我們的善行便能消除過去所累積的惡業。

  大家都知道,有許多行者在當生即證悟所成就,這正證明了我們也能有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目標,精進修行,清淨過去的惡業,累積未來的功德,獲得即生成就證覺。這完全是一個精神上的修行問題。

  問:僅藉著觀想利益他人能累積功德嗎?它與實際上真正去做的利他工作是否有同等的功德和善業?我不太知道這中間的分別在哪裏?我只是在想,它們是否累積同樣的善業?

  答:我們的心是這樣的,假設我們觀想發願去利益衆生,這種觀想的利益比身體實際上去做的還要大——整個大乘佛法就是這樣。大乘的見地指出,修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利益解脫一切衆生。首先,由于修行不只是爲自己的利益而做,因此,我們便擺脫了自私的想法;其次,我們不將任何所累積的功德據爲己有,願將它與一切衆生分享。以這種寬廣無私的功德,以及願將它回向衆生解脫的意願,使得其間産生的利益,遠較我們以真實財物去布施所累積的功德還大。這是藉由我們的心力所産生的一種結果,它與大乘的利他發心是相契合的。

  問:這樣它更能利益衆生嗎?

  答:是的。對于它能利益衆生的原因,我在另一個“大手印”的研修課中討論“一味”與“離戲”瑜伽時,有更詳盡的開示。

  問:您提到了一個我想問的問題。基本上,我的問題是由基督教的信仰而起的——它說,若你現在做好,以後你就會得到回報上天堂。我有一點驚訝的是,它與佛教的教義幾乎一樣;當你種下一顆種子時,便能看到樹木成長茁壯,結出果實;在今生,我常能看到善行結出善果,而惡行結出惡果。可是當您提到利他的願力可累積功德時,如果我沒有聽錯的話——爲什麼那樣還不夠?爲什麼我們現在還要爲來生而修?爲利益衆生而修不夠嗎?這好像有點爲了想得到開悟而執著要獲得什麼一樣。

  答:我很高興你有那樣的想法。我可以了解那樣的想法,它完全是一種大乘的發心;只是你沒有依這次的開示課程漸次前進,而是直接跳過,進入你所知道的。到目前爲止,我們只講到了岡波巴第一法,但是前幾個問題可能都已經跳到第叁法了;我們必須一步一步來。我了解你對法教精義的探索心,但大乘法門有一點像是小乘與金剛乘之間的基礎。大乘嚴格的利他教義,完全是在教授無私忘我、無視本身福祉的教法;這些觀念非常吸引人,但我們在心理上是否已做好准備則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我們必須由小乘開始訓練進入大乘,而依大乘進入金剛乘。

  昨天我們才談到小乘的法,它是初級法門,就像我們由字母開始學起一樣。當我們在學字母時常會說:“我才不認爲一定非要學字母不可,我只是想學會寫和讀而已。”若能直接學會讀和寫就太令人稱心了,但事實是不可能的。要培養大乘完全利他無私的見地,事實上我們必須先學會關懷自己。這是一個小乘的見解,它讓我們由自身的體驗中了解到痛苦的難受以及解脫的重要;在大乘中,我們並沒有舍棄這種想法,我們保有這種見地,但除此外,我們也了解到爲他人解除這種痛苦的重要性——我們了解到無私地爲他人帶來快樂的美好。以此發心,我們才能培養出一種真正利他的願力——完全無視于自己的利益,也不求來生的福祉。這是一種非常美善的大乘發心,但這必須由小乘的發心開始做起。

  雖然我對基督教的了解很有限,但在這個基點上,尤其是當我們談到善、惡行時,其中似乎有一個共通性;就是善行産生好的人生,而惡行則産生壞的。同時,依照別人所告訴我的,我感覺這兩者中有共同點,但它們也有相異之處。我也許聽錯了,但這是我由基督教的教士處所得到的訊息,那就是——在基督教的教義中,如果我們做善業便有較好的一切,但旁邊有一位高于我們之上的神在審判我們;若我們做惡,那麼這位無上的神也會懲罰我們,讓我們痛苦,甚至下地獄。但若依佛教的教義來說,並沒有什麼人來審判我們——沒有一位高高在上的神、沒有一位離于我們自身之外的人在審判、獎賞或懲罰我們。不管好的、壞的,一切都是來自我們自己的行爲,當它成熟時,我們便會受到善或惡的果報。而這好像便是二者之間的相異點了。

  問:您曾談到我們的煩惱。我不知恐懼是屬于它裏面的哪一項?而您又如何建議我們去應對它?

  答:“我執”是所有恐懼——每一種形態的恐懼之因。我們想護衛自我,卻也常害怕能力不足,無法滿足自己所要。不斷恐懼失去這種保護或遭受種種挫折等,都是…

《岡波巴四法·岡波巴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