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冈波巴四法·冈波巴四法▪P4

  ..续本文上一页利益一切众生才能成为菩萨。

  “蒋丘”意即开悟或觉醒的心。开悟是就解脱一切众生的愿力而言的,此愿不仅希望带给众生暂时性的安乐和自由,也希望他们都能圆满开悟。

  “森”的意思是“心”,因此,“蒋丘森”便指能带来究竟解脱的心。最后是结尾的“巴”,翻译出来便是“勇猛”或“勇士”,代表菩萨是非常勇猛的人。而他们之所以也被称为勇士,是因他们不仅寻求自身的解脱,也同时朝著解脱一切无边众生目标行去。由于这样的目标是无限的,想要解脱所这些无边众生的想法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一定要;一个柔弱的人是不可能生出这样的心的,因此菩萨不仅是一个勇气十足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勇士——一位战胜三种顽敌的勇士。过去没有一位英雄曾真正打败过这三种敌人——在世间法上,他们也许十分勇猛,但就是不曾征服过这三种敌人。

  第一个我们受戒遵循菩萨道要打败的敌人,就是自私的心态。过去我们总想到自己要得到快乐,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产生许多烦恼——一心希望快乐,却又从没真正得到过。为了打败自私(我执),我们首先要消除自以为是的无明。这是由于它执持有一个具体实存的“我”的缘故,所以我们以般若智慧取代此等无明。这是第一个胜仗。

  第二个胜仗是以真诚无私的爱心,征服妒嫉或贪著的习气。

  第三个胜仗则是以慈悲征服瞋恨的烦恼。

  这些是三种最顽强的烦恼。若能征服这三者,便堪称为勇士——不仅是勇士,而且是非常勇猛的勇士。他能不断发心度化一切众生,带领大家到达解脱之境。因此,能这样做便是一位菩萨——一个遵循菩萨道,具足勇气与勇士胸怀的人。

  受完菩萨戒后,我们所修的每一个法,不论大小,都会产生功德。而非常小或简单的法都令我们获得功德的,便是我们的发心,以及菩萨戒的誓言。尽管修行绝对能让我们累积功德,但初机者在道上仍自然会有各种烦恼产生;烦恼障也许不会马上就完全根除,但它们也不会像我们踏上法道之前那般干扰我们了。受过菩萨戒的行者,不仅习气慢慢减弱,烦恼障也无法摧毁我们已经累积的功德;纵使有烦恼生起,以前修行(不管多小)所累积的功德,也依旧继续增长——这些就是接受菩萨戒的明显功德和利益。

  之前,我曾讲到行善背后的两种动机:一是希望做善事能得到福报,来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例如天道等;另一则是行善或修行而唯求回向一切众生究竟解脱——一切完全依发心而定。若我们是采取第一种发心,则不论我们有没有受菩萨戒都无关紧要;若我们修行只求个人福报,肯定是会累积某些功德,但由于这只为一个自私的目的,因此这些功德不会增长或开展。此外,做为凡夫的我们,在每日的生活中都会生起无数像瞋恨、妒嫉或我慢等的烦恼;当我们的烦恼心,尤其是瞋念生起的那一刻,任何过去我们只为私益而修所累积的功德便会完全毁掉——这是多么脆弱的东西!但若我们不仅为自己,也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修的话,那么我们的烦恼便无法摧毁自己过去所累积的功德;它不仅不会被摧毁,还会继续像播下去的种子成长一样。一颗种子若下种,便会开始长大;但种子不知放在何处,从没有下种的话,便根本不可能生长——这就是为己和利他两个目标的相异处。

  在讨论到菩萨的爱和慈悲的观念时,你或许会想:“只有非常稀少的人才可能有那种发心——也许只有西藏的修行人吧!我们生长的环境大不相同,不可能有这种发心的。”请不要低估了你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修行障碍。我们常认为别人可以做某些事,而我们自己则无此才能、力量或勇气可以做到——这对自己是一种低估。缺乏自信是开悟成佛最大的障碍。

  我们都有相同的能力学习生出爱和慈悲,以及一个希望能解脱他人的无私愿望。能马上就爱我们的家庭和儿女,是一件完全正常的事——我们希望他们快乐,讨厌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受苦或发生问题。如果我们能扩展那种情感的话,那么有时我们也会对自己的国家有诸如此种爱和紧密结合的感觉,希望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所有的同胞都很兴顺、安乐、健康,无任何痛苦或饥饿之事——这是所谓无私利他的发心。不过,相异之处在于我们并非一视同仁,并非同等普及于一切众生;公正无私代表可以放开“我的家庭”、“我的同胞”等的那种心态,而渐渐培养出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能力,这是一个拓展无私利人发心的过程。开展利他的心,并不表示我们对帮助别人这事表现得太天真或不切实际,而是将希望自己获得快乐的心态扩展到当别人感到快乐时,我们也一样随喜;而当别人遭遇不顺中痛苦时,我们去关心他们也是件很重要的事——这就是所谓利他的心。若我们不低估自己的话,那么利他的心可以培养勇气与自信。

  在追循菩萨道的修行,我们首先要有一颗纯净的心——一个愿利益一切众生,无分种族、国家、家族、财富等的纯净发心;而我们实际上能利益他人的,是依自己内在的能力而定——我们应在能力范围内做最大的供养,但不应超出自己的的能力。利益众生代表在身体、精神和语言上毫无条件地帮助他们。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消除他们的痛苦、或解决他们的问题,但就算我们仅能在众多问题中帮忙解决一项,也是非常具菩萨特质的一种行为。在行善后,我们要将此善行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利益和究竟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许会问:“若我一直利益众生,想办法解除他们的困难和痛苦的话,那我怎么办?由于我一直为别人而做,他们会占我的便宜吗?”自己能力的限度是我们要评估的,我曾说过我们不应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不过,事实上,真心地利益他人,就像自己照镜子一样:若我们对着镜子微笑,镜里的影像也会跟着笑;若我们做鬼脸,它也会跟着做鬼脸。我们给的越多,所得到的也越多;我们对别人越慈悲,他们也越会以爱和慈悲对待我们——那就是施与受。因此,如果我们能真心地去利益他人的话,便不须要担心自己。一切众生——包括人,都喜欢有慈悲爱心、欢喜关心照顾他人、个性温柔的人。大家对拥有这些功德特质的人,都会以真诚相待。

  若以勇猛的觉悟之心修行佛法以解脱一切众生时,我们可以获得自、他圆满两种善果。由于我们不断度化他们,才能圆满解脱他们;而藉著清净的心,我们的烦恼障也曾跟着净除,圆满自己。虽然我们不作意去圆满自己,但它还是会自自然然地成熟。

  在我们的经验中,也许曾经遇过这样的的人——慈悲、和蔼、温柔、关心他人,跟任何人,不管其外表如何,都相处得很好;而每一个了解他有这种特质的人,也都很喜欢与他做朋友。但也有一种人,从一地搬到另外一地、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换过一群又一群的朋友,不管他到哪里,总无法与周遭的人、事相处,这其中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这样的人通常很自私,我执很强,总是想到自己而已;他们心中没有爱与慈悲,也不关心别人、想想别人的需要;他们过分保护自己,就像一只乌龟,听到声音时,就害怕得把头缩进去。不具慈悲与爱心,也不温善的人,不论他们长得多好看迷人,到哪里都会给大家添麻烦。因此,不管在家里、团体或社会中,我们基本的心态都扮演著一个非常重要脚色。它值得我再重述一遍,那就是,要做一个真正具足爱与慈悲——又称为证悟的心,也就是菩提心的人。做为一个行者,在每日的生活中培养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事。

  慈悲与爱的重要性是很清楚的,我们也都曾由亲朋好友身上体验到。噶举传承的祖师在开示说法时也讲过,一个真正发出菩提心的人,是世界的宝——每个人都喜欢他。他们一再重复地强调培养菩提心的重要。这些噶举成就者之所以如此强调是有其原因和目的的,那就是这些功德与特质在法道上是最根本且不可少的。

  有一个密勒日巴的生平故事与此有关。有一次,一个猎人在追逐一只鹿,鹿和猎狗却都跑去山洞里,坐在密勒日巴旁边——当时他正在禅定;鹿和狗坐在密勒日巴两旁,把头靠在他的膝盖上。猎人很生气,因为人觉得密勒日巴教坏了他的猎狗,也把他快猎到的鹿占去了。他在愤怒中向密勒日巴射了许多箭,而密勒日巴仍很平静地在洞中打坐。

  事实上,动物跑向密勒日巴请求保护,正是他慈悲圆满的表徵,而这也代表解他在这方面的修证圆满。因为箭无法伤他,反而折回了猎人处;猎人射了更多箭,但全部反折回来——最后他只好放弃。这是一个菩提心圆满的证明。

  不过,不要让自己对菩萨提心的想法太过兴奋。我们做为一个学生和行者的责任,就是去了解菩提心的珍贵,但在此了解中,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在知道要平等度化一切众生的愿力中,我们不要对此有所误解——认为就是要抛弃自己的家庭、朋友等;我们仍要担负起对家庭、工作等既有的责任,尽量像平常一样地帮助他们——包括物质上的供应。然后以我们的观点来看(我曾说过,一切都是心境的投影),我们需要一个愿意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

  当我们要培养菩萨行的能力时,不应马上就跑出去向大家说:“我要度尽一切众生!”因为我们现在也许还未有那种能力。我们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做,最主要是要知道什么是菩提心,这样子修行才会有效益。我们必须朝著最终的目标渐次行进——这与马拉松选手相似,因为他们受过这样的训练,所以能跑上这么长的路途;如果我们想去试试,有可能在跑一半之前就垮掉了。对法道而言,这表示我们要配合自己个人的能力。我们也许绝对无法参加马拉松百里竞赛,但还可以走一点距离——即使我们用走的,最后也会抵达目的地——最主要的概念是,我们要依自己实际能力以菩萨愿力做去。

  问答录七

  问:我修行佛法时缺乏信心,觉得气馁,可如何做?

  答:这种感觉的产生是由于低估了自己,或看轻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只要你老是习惯看轻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或低估自己本身的素质,便无法修行开悟,…

《冈波巴四法·冈波巴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