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岡波巴四法·岡波巴四法▪P4

  ..續本文上一頁利益一切衆生才能成爲菩薩。

  “蔣丘”意即開悟或覺醒的心。開悟是就解脫一切衆生的願力而言的,此願不僅希望帶給衆生暫時性的安樂和自由,也希望他們都能圓滿開悟。

  “森”的意思是“心”,因此,“蔣丘森”便指能帶來究竟解脫的心。最後是結尾的“巴”,翻譯出來便是“勇猛”或“勇士”,代表菩薩是非常勇猛的人。而他們之所以也被稱爲勇士,是因他們不僅尋求自身的解脫,也同時朝著解脫一切無邊衆生目標行去。由于這樣的目標是無限的,想要解脫所這些無邊衆生的想法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且一定要;一個柔弱的人是不可能生出這樣的心的,因此菩薩不僅是一個勇氣十足的人,同時也是一位勇士——一位戰勝叁種頑敵的勇士。過去沒有一位英雄曾真正打敗過這叁種敵人——在世間法上,他們也許十分勇猛,但就是不曾征服過這叁種敵人。

  第一個我們受戒遵循菩薩道要打敗的敵人,就是自私的心態。過去我們總想到自己要得到快樂,出于這樣的想法,我們産生許多煩惱——一心希望快樂,卻又從沒真正得到過。爲了打敗自私(我執),我們首先要消除自以爲是的無明。這是由于它執持有一個具體實存的“我”的緣故,所以我們以般若智慧取代此等無明。這是第一個勝仗。

  第二個勝仗是以真誠無私的愛心,征服妒嫉或貪著的習氣。

  第叁個勝仗則是以慈悲征服瞋恨的煩惱。

  這些是叁種最頑強的煩惱。若能征服這叁者,便堪稱爲勇士——不僅是勇士,而且是非常勇猛的勇士。他能不斷發心度化一切衆生,帶領大家到達解脫之境。因此,能這樣做便是一位菩薩——一個遵循菩薩道,具足勇氣與勇士胸懷的人。

  受完菩薩戒後,我們所修的每一個法,不論大小,都會産生功德。而非常小或簡單的法都令我們獲得功德的,便是我們的發心,以及菩薩戒的誓言。盡管修行絕對能讓我們累積功德,但初機者在道上仍自然會有各種煩惱産生;煩惱障也許不會馬上就完全根除,但它們也不會像我們踏上法道之前那般幹擾我們了。受過菩薩戒的行者,不僅習氣慢慢減弱,煩惱障也無法摧毀我們已經累積的功德;縱使有煩惱生起,以前修行(不管多小)所累積的功德,也依舊繼續增長——這些就是接受菩薩戒的明顯功德和利益。

  之前,我曾講到行善背後的兩種動機:一是希望做善事能得到福報,來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例如天道等;另一則是行善或修行而唯求回向一切衆生究竟解脫——一切完全依發心而定。若我們是采取第一種發心,則不論我們有沒有受菩薩戒都無關緊要;若我們修行只求個人福報,肯定是會累積某些功德,但由于這只爲一個自私的目的,因此這些功德不會增長或開展。此外,做爲凡夫的我們,在每日的生活中都會生起無數像瞋恨、妒嫉或我慢等的煩惱;當我們的煩惱心,尤其是瞋念生起的那一刻,任何過去我們只爲私益而修所累積的功德便會完全毀掉——這是多麼脆弱的東西!但若我們不僅爲自己,也爲一切衆生的解脫而修的話,那麼我們的煩惱便無法摧毀自己過去所累積的功德;它不僅不會被摧毀,還會繼續像播下去的種子成長一樣。一顆種子若下種,便會開始長大;但種子不知放在何處,從沒有下種的話,便根本不可能生長——這就是爲己和利他兩個目標的相異處。

  在討論到菩薩的愛和慈悲的觀念時,你或許會想:“只有非常稀少的人才可能有那種發心——也許只有西藏的修行人吧!我們生長的環境大不相同,不可能有這種發心的。”請不要低估了你自己,這是一個很大的修行障礙。我們常認爲別人可以做某些事,而我們自己則無此才能、力量或勇氣可以做到——這對自己是一種低估。缺乏自信是開悟成佛最大的障礙。

  我們都有相同的能力學習生出愛和慈悲,以及一個希望能解脫他人的無私願望。能馬上就愛我們的家庭和兒女,是一件完全正常的事——我們希望他們快樂,討厭看到他們在生活中受苦或發生問題。如果我們能擴展那種情感的話,那麼有時我們也會對自己的國家有諸如此種愛和緊密結合的感覺,希望看到我們的國家和所有的同胞都很興順、安樂、健康,無任何痛苦或饑餓之事——這是所謂無私利他的發心。不過,相異之處在于我們並非一視同仁,並非同等普及于一切衆生;公正無私代表可以放開“我的家庭”、“我的同胞”等的那種心態,而漸漸培養出平等對待一切衆生的能力,這是一個拓展無私利人發心的過程。開展利他的心,並不表示我們對幫助別人這事表現得太天真或不切實際,而是將希望自己獲得快樂的心態擴展到當別人感到快樂時,我們也一樣隨喜;而當別人遭遇不順中痛苦時,我們去關心他們也是件很重要的事——這就是所謂利他的心。若我們不低估自己的話,那麼利他的心可以培養勇氣與自信。

  在追循菩薩道的修行,我們首先要有一顆純淨的心——一個願利益一切衆生,無分種族、國家、家族、財富等的純淨發心;而我們實際上能利益他人的,是依自己內在的能力而定——我們應在能力範圍內做最大的供養,但不應超出自己的的能力。利益衆生代表在身體、精神和語言上毫無條件地幫助他們。也許我們無法完全消除他們的痛苦、或解決他們的問題,但就算我們僅能在衆多問題中幫忙解決一項,也是非常具菩薩特質的一種行爲。在行善後,我們要將此善行的功德回向一切衆生的利益和究竟解脫。

  在這種情況下,你也許會問:“若我一直利益衆生,想辦法解除他們的困難和痛苦的話,那我怎麼辦?由于我一直爲別人而做,他們會占我的便宜嗎?”自己能力的限度是我們要評估的,我曾說過我們不應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不過,事實上,真心地利益他人,就像自己照鏡子一樣:若我們對著鏡子微笑,鏡裏的影像也會跟著笑;若我們做鬼臉,它也會跟著做鬼臉。我們給的越多,所得到的也越多;我們對別人越慈悲,他們也越會以愛和慈悲對待我們——那就是施與受。因此,如果我們能真心地去利益他人的話,便不須要擔心自己。一切衆生——包括人,都喜歡有慈悲愛心、歡喜關心照顧他人、個性溫柔的人。大家對擁有這些功德特質的人,都會以真誠相待。

  若以勇猛的覺悟之心修行佛法以解脫一切衆生時,我們可以獲得自、他圓滿兩種善果。由于我們不斷度化他們,才能圓滿解脫他們;而藉著清淨的心,我們的煩惱障也曾跟著淨除,圓滿自己。雖然我們不作意去圓滿自己,但它還是會自自然然地成熟。

  在我們的經驗中,也許曾經遇過這樣的的人——慈悲、和藹、溫柔、關心他人,跟任何人,不管其外表如何,都相處得很好;而每一個了解他有這種特質的人,也都很喜歡與他做朋友。但也有一種人,從一地搬到另外一地、一個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換過一群又一群的朋友,不管他到哪裏,總無法與周遭的人、事相處,這其中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這樣的人通常很自私,我執很強,總是想到自己而已;他們心中沒有愛與慈悲,也不關心別人、想想別人的需要;他們過分保護自己,就像一只烏龜,聽到聲音時,就害怕得把頭縮進去。不具慈悲與愛心,也不溫善的人,不論他們長得多好看迷人,到哪裏都會給大家添麻煩。因此,不管在家裏、團體或社會中,我們基本的心態都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腳色。它值得我再重述一遍,那就是,要做一個真正具足愛與慈悲——又稱爲證悟的心,也就是菩提心的人。做爲一個行者,在每日的生活中培養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事。

  慈悲與愛的重要性是很清楚的,我們也都曾由親朋好友身上體驗到。噶舉傳承的祖師在開示說法時也講過,一個真正發出菩提心的人,是世界的寶——每個人都喜歡他。他們一再重複地強調培養菩提心的重要。這些噶舉成就者之所以如此強調是有其原因和目的的,那就是這些功德與特質在法道上是最根本且不可少的。

  有一個密勒日巴的生平故事與此有關。有一次,一個獵人在追逐一只鹿,鹿和獵狗卻都跑去山洞裏,坐在密勒日巴旁邊——當時他正在禅定;鹿和狗坐在密勒日巴兩旁,把頭靠在他的膝蓋上。獵人很生氣,因爲人覺得密勒日巴教壞了他的獵狗,也把他快獵到的鹿占去了。他在憤怒中向密勒日巴射了許多箭,而密勒日巴仍很平靜地在洞中打坐。

  事實上,動物跑向密勒日巴請求保護,正是他慈悲圓滿的表徵,而這也代表解他在這方面的修證圓滿。因爲箭無法傷他,反而折回了獵人處;獵人射了更多箭,但全部反折回來——最後他只好放棄。這是一個菩提心圓滿的證明。

  不過,不要讓自己對菩薩提心的想法太過興奮。我們做爲一個學生和行者的責任,就是去了解菩提心的珍貴,但在此了解中,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在知道要平等度化一切衆生的願力中,我們不要對此有所誤解——認爲就是要抛棄自己的家庭、朋友等;我們仍要擔負起對家庭、工作等既有的責任,盡量像平常一樣地幫助他們——包括物質上的供應。然後以我們的觀點來看(我曾說過,一切都是心境的投影),我們需要一個願意利益一切衆生的發心。

  當我們要培養菩薩行的能力時,不應馬上就跑出去向大家說:“我要度盡一切衆生!”因爲我們現在也許還未有那種能力。我們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做,最主要是要知道什麼是菩提心,這樣子修行才會有效益。我們必須朝著最終的目標漸次行進——這與馬拉松選手相似,因爲他們受過這樣的訓練,所以能跑上這麼長的路途;如果我們想去試試,有可能在跑一半之前就垮掉了。對法道而言,這表示我們要配合自己個人的能力。我們也許絕對無法參加馬拉松百裏競賽,但還可以走一點距離——即使我們用走的,最後也會抵達目的地——最主要的概念是,我們要依自己實際能力以菩薩願力做去。

  問答錄七

  問:我修行佛法時缺乏信心,覺得氣餒,可如何做?

  答:這種感覺的産生是由于低估了自己,或看輕自己的能力和潛能。只要你老是習慣看輕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或低估自己本身的素質,便無法修行開悟,…

《岡波巴四法·岡波巴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