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冈波巴四法·冈波巴四法▪P5

  ..续本文上一页度化众生;我之前说过,这是修行上最大的障碍。当这种洩气的念头或信心不足的情况上来时,你一定要仔细地反省。首先要想,够幸运了!我们不是生在下三道,例如像动物——我们生而为人。在人间的世界,有很多地方,人一生下来便马上下要受饥贫的苦,也无法受教育;在美国这里——世界上最开发的国家之一,人生在此,教育普及,也没有像其他国家有饥荒的情况,这是第二个要珍惜的福报。

  另外一件我们要清楚的事是,我们有能力去爱我们亲近的人——儿女、配偶、朋友等等,我们有很强的力量去爱、去关怀他们。这表示之前我所说在佛教里最基本的东西——爱与慈悲,人人都已具足;我们还未认知的,只是一种对一切众生公正无私的爱而已。我们只是还未认清这点,否则,我们不是一直有爱吗?对自己本身的能力有所了解后,我们便不须要去低估自己的一切,因为我们对于开悟成佛有百分之百的潜能——这就是一种培养自信的方法。

  此外,我们也有可能会遇到问题或面临本身弱点的时候——同样,我们也不必丧气。有时我们会认清自己的弱点,但由于我们低估了自身的能力,以致无法对它有所作为;我们明知道这些弱点,却由于自认没有能力做到而无法舍掉它;在这种无力中,我们失掉了做事的勇气而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弱点的阴影里。由于我们太习惯看轻、贬低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舍弃自己本身对于弱点和习气的心态。基于这点,我们不要正冲着它。假若我们试着在心量上去面对自己的弱点一次,但不执著这种弱点的感觉时,便能真正克服这种无力感了。想些办法克服自己的弱点,比实际上去做时困难多了。

  (问答录七完)

  问答录八(师问生)

  师:冈波巴的第一和第二法中都说了在生活中修行的重要性,但二者之间最主要的相异点在哪里?

  生:不同点在于第二法中我们要为一切众生而修,而在“愿心向法”的第一法中则只谈到自己的修行,没有一定要为众生而修。

  师:非常正确。说到利益或度化众生,我们要如何开始?用什么方法渐进而行,达到目标?

  生:您曾说过要发证悟的心(菩提心),爱悯慈悲一切众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

  师:是的,第一与第二点之间的差异就是一种爱和慈悲的感觉。有没有人能说明爱与慈悲是什么?

  生:慈爱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快乐;而慈悲则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有此能力?我们是否有那种能力?

  生:对于我来说,它并非始终一致的。有时那种感觉很真实,但更多时候只是我想或者我希望能有那种真实的感觉而已;而有真实感觉的时候,并不如我希望它是真实的次数那样多。

  师:甚至在我们知道要修佛法前,我们便已经有一种爱和慈悲的感觉了。只要细察我们的生活,看看我们爱这些身边亲近的人——儿女、配偶等,便能很清楚地知道我们有能力去爱,而这也是我之所以以说诸位都有能力和潜能发出纯净的爱和慈悲的原因了。我们一直都有这种功德,只是它并未被平等地普及于一切众生,而这似乎是认识佛法与不识佛法间的差别。

  师:“蒋丘森巴”或菩萨是什么意思?

  生:菩萨是一位发愿度化众生的人。

  师:是的,很正确。让这样一个人发下誓言要利益度化一切众生的,就是他对众生强烈的爱和慈悲心,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就是菩萨行的根源。但纵使我们发了誓愿,却仍无法做到利生的工作时,那么这又有何利益可言?

  生:纵使我们还未能真正地去利益任何人,但誓戒就是表示我们要努力朝向有一天终能度化他们的目标走去——就算我们现在还不能马上就做到。

  师:是的,这很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校一样,但它并不表示你的孩子明天就能马上毕业,这须要花一点时间;但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接受基础教育,未来成为一个很有教养的人——发下誓戒就跟送孩子到学校东西一样。

  师:当我们在度化众生时,我们什么也没为自己做,这会怎样?

  生:像爱我们家人般地去爱每一个人,我们会越来越富有和自在。我们无分别地去爱每一个人,就是我们所能得到最好的东西。

  师:十分正确。当我们为他人的福祉做得越多时,收获也越大;而若我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时,便似乎只会碰到挫折和失败而已。真正的情形是这样的,当我们帮助别人时,别人也会帮助我们,你还想问什么吗?

  生:我们最难缠的敌人是什么?

  师: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难缠也最具破坏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贪、瞋、痴等三毒。通常我们不会把它当成自己的敌人,我们认为外来的人才是敌人,但他们事实上并不能伤害我们太多——他们所能做的最坏的事就是杀掉我们、消灭我们此生的生命,可是他们对我们来生的生命则一点都无可奈何。因此,这些我们视为仇敌的众生,与先前我们提到的三毒相比,显然逊色许多;而且贪、瞋、痴三毒的烦恼不仅在此生作障干扰我们而已,它们还会继续伴随我们到来生以及未来无数生,直到我们达到开悟成佛为止。而这就是这些习气之所以被称为我们最大敌人的原因所在。

  我们确实有此种烦恼障。对于导致我们执著某事的贪而言,其最强的执著就是执持有一个“我”。任何看似迷人、有吸引力、赏心悦目的东西,我们都会对经起贪执;我们不仅被它吸引,也会强烈地想占有——我们认为它是“我的”。然而,会让我们变成这样,最主要就是我们认为有一个“我”存在——这样,我们对自己所喜欢或受到诱惑的东西,便会生起强烈的攀缘心。

  无法得到每一样在我们心中期盼或喜爱的东西,是轮回的一个特质。由于我们无法事事圆满,第二种烦恼——瞋,便开始生起。整个贪和瞋的习气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执持有“我”——对自我执著的关系;不明白“我”之不实存,也不了解贪、瞋对于自他的毁坏性,便是所谓的“痴”。贪、瞋、痴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以佛法来对治的话,它们便生生世世不断作障:它们不仅干扰我们,也会妨碍我们周遭的人,例如家人等。这也是它们被认为是最凶恶的敌人的原因了——它们不仅干扰我们一生而已,而是生生世世,直到我们开悟成佛为止。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但没有人喜欢有敌人总是事实。由于人不喜欢敌人(就一般所指的外在敌人而言),便制造各式武器想打败仇敌,但却还未制造出摧毁内在所谓“三毒”的敌人的武器。而事实上,打倒内在敌人的武器是非常简单的,就如曾经在许多教法中提到的,它只是一个改变我们发心的问题而已。

  这个说明了发露爱和慈悲的重要性。我曾开示过爱和慈悲可以摧毁瞋与妒两种烦恼,我也曾强调开展般若智慧的重要性;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自我实不存,进而舍弃对自我的执著;我们藉著开展智慧,了解无我而消除无明。你也许会问:“贪又如何呢?您没提到它,您所说的只是有关妒、瞋、痴而已。”当我们的智慧生起,了解到无我,没有一个自我感觉的个体时,贪就会消失。贪是一种对自我执著和攀缘的结果,我们想得到什么,心里便想占有它。消除无明(痴)的智慧,也同样能消除贪的烦恼。

  (问答录八完)

  冈波巴第三法“愿道净惑”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到了“愿心向法”以及“愿法循道”。下面我要谈第三点“愿道净惑”。

  当我们说“愿道净惑”时,它事实上是与“愿法循道”相似的,因为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潜能。更清楚地说,也就是我们要了解自己本具的佛性而更深入修行佛法。因此,一切都由认知自己证悟的种子,也就是佛性开始。

  了解了我们本具的佛性后,也要知道此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足的,而我们所遇到、体验到的一切外在现象并无实性或实存的个体。由于我们认为一切存于我们之外的东西都是真实具体存在的,因此,要对它生起此种了解是悠扬相当困难的事。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切在现象界中显现的外境,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投影罢了;这个心为烦恼所障,充满迷惑,以致佛性不显——我们迷惑的心投向外境的一切,而将此投射的感觉执以为真。由于迷惑和幻觉,我们对看似真实以及标以假名的东西,认为即是这样的物质而毫无怀疑。

  然而,若在此事上以逻辑更深入探讨的话,可以确定,无论任何显现、被标以何种假名,都没有此等东西真实存在。这其中只有我们的心赋予它假名,认为它存在。所以,一切外境都只是我们心的投影或唯识所现罢了,真正的佛性则受到了遮障;也因此,一切显现的东西都只是在此种遮障下的一个投影而已。

  要明了一切都只是个人心里的一个投影的话,只要看看世界上有这么多语言即可知道。由于各种语言不同,每一种语言都被赋予一个名字,而我们便抓住或执于那个名字不放,就好像它真实存在似的;但在实相上,任何一个被赋予假名的东西并不存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放在桌上的杯子,在英文你叫它cup,因为你给它标示上这样一个名字,而我们也就认为真有杯子这个东西;而杯子,藏文叫“坡吧”。现在,一样东西有两个名字,西藏人认为“坡吧”存在而且是真的,但对讲英文的人来说则是cup了——然而这两者都只是标签而已,并无实性。如果我们把杯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并没有像cup或“坡吧”这样的东西。这点让我们透视了不实存的想法与心识没投影的概念。

  对于杯子不实存的概念,我们若没有经过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过程,便很难去抓住它——不管东方人或西方人都一样——我们已经非常惯于抓住自己心里因循成习、根深柢固的东西,并执以为真。对于杯子,我们用心来分析一下:我们以逻辑来说,不论在里面、外面或中间,都没有一个叫杯子这样的东西;我们把它分开各个部分来看,则它有把手、外部、杯缘和底部——当我们把它分开来看时,每一个部位都有它自己的名字,但就是找不出一个名为杯子的东西。

  同样的论证方法也可以用在任何东西身上——动物、人、树、山等,它们本非真…

《冈波巴四法·冈波巴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